淺談兒童畫教學與素描教學的銜接
周軼
摘 要:美術教育的形象語言具有的特征是多樣性、具體性的。美術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美術學科具有獨特的屬性以及特征,因此要遵循的原則是科學性、特色性還有靈活性的要求。
關鍵詞:藝術;創新;教育方式
中圖分類號:J214-4;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5-0241-01
美術是表現事物的一種手段。美術的基礎是造型,藝術造型是人按照自然方式進行的復雜勞動,是一項需要長期訓練才能形成的特殊技能。藝術造型不只是塑造孤立靜止的物體形態,更重要的是表現物體中各種形式的有機關系。掌握藝術造型的方法,需要恢復人的自然思維方式和操作方式,需要研究自然物體的形式特點和認識它的變化規律及條件。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教學中,美術課程就肩負著這樣的作用,如果離開審美教育,那么即便是再完善的知識技能教學,都無法使學生成為全方位、復合型的職業人才。因此,為了培養出適應社會的新型職業人才,教師要將美術理論知識和美術實踐技能相互結合在一起,共同增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為了培養高職學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精神文明世界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物質文明的整體建設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和作用。在這種形勢下,藝術作為人文科學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夠將真實的社會現狀以及藝術靈魂反映出來,學生學習藝術、培養學生自身的審美觀,有利于幫助學生逐漸在實踐當中找回真實的自己。
當前的寫實教學模式強調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教學方法和訓練過程基本固定。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出的學生往往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也養成了練習的好習慣,具備較強的造型能力。但是還需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了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應該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由于教學方法與訓練過程基本固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思想被束縛,不利于其創新能力的培養。
美術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具備更加全面的教育能力,使他們掌握更加完全的藝術素養,對平面設計專業來說,美術教育的融入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更加全面的設計技藝,通過色彩、構圖等方面的發展元素,使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藝術設計技能。對于服裝設計專業來說,教師通過一些影視資料、服飾圖片、圖案紋飾、服飾文化等,能夠加深學生的個人修養,使美術歷史、藝術風格能夠凝結在一起,充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素描是美術的基礎,也是其他藝術的墊腳石,素描是一切繪畫的基礎,這是研究繪畫藝術所必須經過的一個階段,是一切繪畫的基礎,這是研究繪畫藝術所必須經過的一個階段,是最基本的繪畫活動,在一個平面上留下一個筆記,或是畫一條線段,都會立即改變那個平面,給中性的表面注入活力。圖形的介入將平面變成了虛擬的空間,將物質的現實變成了想象力構成的虛構情景。紙面上的筆記破壞了紙面的空虛,使平面活了起來,從一無所有中展現出潛在的維度。筆跡和平面共同參與對話,相互交換正與反,切換對象和基礎的關系。線條切割紙面的空間,也釋放出了平面上隱含的或生產性的能量。
世上所有的人,沒有絕對相同的面孔,即使是雙胞胎也不例外,他(她)們也都有別人不易察覺的差異。素描訓練的根本任務是,捕捉對象的特征和獨具個性的差異,但是在素描寫生的過程中,常常看到有的學生不管畫誰,不管對象的長相如何,氣質怎樣,都畫得像一個人,模特兒似乎成了擺設,成了他們胡編亂造的參照物。就需要老師加強引導,讓學生能夠認真仔細的觀察。
素描教學方法多元化。在以往傳統的素描教學中,其教學形式過于單一,教學內容過于死板,以致于學生有自己的創作新想法、新思路也不會被提倡,將其扼殺在萌芽狀態。這樣的教學雖然一時會讓學生提升素描的基礎,但長期下去也會讓學生逐漸失去對素描的興趣,失去自己的藝術風格。要加大力度在培養學生自主創新學習能力方面,主要以美術方面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為依據,對教學活動展開有效的美術教育,利用此項活動對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技巧的能力的提高,使美術教學的實踐具有非凡的意義。適當地添加鑒賞內容,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還能慢慢引導學生,發現作品中的思想內涵,發掘豐富的情感從美術畫面中,潛移默化熏陶著藝術的美。
美術教學屬于主要的人文教育,是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美術教育,可以提升學生的創作能力,鑒賞能力,審美能力和想象能力。
當前的美術教育教學思想是以應試教育為主線,為應付考試應付升學而從事美術教育工作。這樣的思想偏離了美術教育的本質,美術教育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而設立的,如果單單只是為了升學考試,就辜負了美術教育這門課程的初衷。美術教育在職業教育中肩負著重要的作用。美術教育本身是提高學生思維個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創新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皇甫文通.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管見[J].科技資訊,2011.
[2]朱成梁.淺談高職美術專業素描教學發展方向[J].科技創新導報,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