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交響樂,大家會想到“高雅藝術”,會想到音樂“發燒友”,會想到交響樂為人帶來的享受和體驗。

那么,在關注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大教育環境下,該怎樣引導音樂學習者慢慢關注并喜愛交響樂呢?對于并非學習音樂專業但是喜愛交響樂的人來說,又該如何欣賞交響樂呢?
今天,小編請來了兩位大咖軍師來為我們解決這些問題
軍師 劉娜

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音樂教研員
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會員
柯達伊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
北京市音樂學科骨干教師
撰寫的音樂教育類論文
曾獲得國家級、市級一、二等獎
參與國家級、市級多項課題研究
軍師 鄭莉

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主任
及師范專業負責人教授、博導
我國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首批專家
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
普及民族音樂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音樂教育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新出臺的《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明確了音樂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
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
學生通過音樂課程的學習和參與豐富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來探究、發現、領略音樂的藝術魅力。那么,欣賞交響樂究竟會對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起到什么作用呢?

交響樂體現的是作曲家、藝術家們富有哲理性的思維,用音樂的語言、音樂的形式進行創作并表達,才能使聽者從中獲得啟發,甚至獲得靈感。引導學生聆聽交響樂,也是對音樂基本技能掌握情況的一種檢測方式。這其中既有感性的認識,也有理性的思考,可以說是全面能力培養的綜合體現。
交響樂的欣賞這個話題,無論在課堂音樂教學中,還是在日常人們的音樂活動里都會被談及。有不少人會因為它的“玄妙”敬而遠之,是因為很多人覺得“聽不懂”交響樂。
那究竟什么才是交響樂?
交響樂產生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由意大利式歌劇序曲演變而成。18 世紀上半葉, 序曲開始脫離歌劇獨立存在,使得交響樂進入了黃金時代。
那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或是在聆聽音樂作品時,怎樣才能培養學生逐步擁有一雙“音樂的耳朵”呢?
在欣賞交響樂中,教師也應當做好聽、唱、寫、創來引導學生做出有效的聆聽。
想知道聽、唱、寫、創具體該如何完成呢?持續關注小編給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