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了主題為"自媒體時代與政府作為"高峰論壇.-輿情研究中心揭...
宋毅
摘要:本文首先引入自媒體的概念,接著通過對互聯網思維、魅力人格體以及IP的分析,闡述其對于影像行業的新啟示。最后論述攝影媒介的自媒體特性,成為兩次影像變革后的又一次機遇。
關鍵詞:攝影 自媒體性 互聯網思維 魅力人格體 IP
中圖分類號:J9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8-0143-02
一、自媒體的概念及特征
自媒體意為:我們,即媒體。在我國,如通過自媒體平臺傳播知識、傳遞觀點、表達態度的個人或機構,都符合這樣的草根特點。
美國新聞學會的沙恩·伯曼(Shayne Bowman)和克里斯·威利斯(Chris Willis)2003年對自媒體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①一般認為,這是狹義自媒體的定義。
而廣義自媒體的外延則擴大了,因為媒介的外延能夠擴展為一切產業和物體。如果放大到廣義自媒體范圍考察,攝影史上早期自拍者、人體攝影師,第一位用“身體”媒介表達不公的人,可以說是希波利特·巴耶爾②(Hippolyte Bayard,1801-1887)。雖然巴耶爾沒有獲得攝影發明人桂冠,但是他通過個人單幅攝影作品的媒介將傳播的效力穿透到1876年后,為今天的自媒體人提供了一個攝影史早期值得借鑒的傳播范本。
自媒體有平民化、去中心化、交互性強、碎片化等特征。
二、互聯網思維、魅力人格體與IP對攝影的啟示
(一)互聯網思維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③的概念,它是指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用戶、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
(二)互聯網思維對攝影的啟示
1.用戶體驗性大大增強
學者姜奇平在其文章《互聯網的女性主義特征》中認為“讀圖時代到來,是互聯網女性主義特征的一個顯著標志。”④而互聯網思維恰恰符合女性主義(感性、憑借直覺判斷)的特點,即更加偏重體驗性。
例如,傳統門戶網站新浪,在2016年3月開始的政府兩會報道中利用H5(Html5頁面技術⑤)和動圖(Gif⑥)來增強用戶的虛擬體驗。新浪圖片頻道通過全景照片技術攝制《人民大會堂全景巡游》,以手機版H5頁面形式推出,全國網民通過虛擬現實(VR)的全景報道,在移動終端上點擊進入虛擬的場景,仿佛置身于人民大會堂內部,通過遠、全、中、近、特以及俯仰等角度變換獲取之前網頁技術沒有的體驗。
2.產品不斷升級迭代成為趨勢
互聯網思維要求企業采用產品的升級迭代思維,根據客戶需求快速設計研發產品。例如,各類手機軟件App和小米公司的產品就是典型的快速迭代產品。
在商業攝影領域,“證件照”這類產品經久不衰,任何時代都成為人們的剛性需求。2015年左右,照相館的迭代產品悄然興起,沉寂多年的照相館終于改頭換面,帶來全新的客戶體驗,這些互聯網+照相館的共同特征都是專注于相關的影像服務,除了拍照之外,還提供化妝、造型等增值服務,業務的90%來自網絡訂單。
3.去中心化特點
無論從攝影產業、攝影教育、攝影社區、攝影節/展等細分領域,還是個人攝影平臺的建立,攝影機構都紛紛在互聯網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形成了以協會(中國攝影家協會)+民間攝影機構和平臺(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圖蟲網;約拍、美食美刻等)+個人平臺(攝影理論書籍翻譯;“蝴蝶效應”等)的格局。這個格局和紙媒時代所推崇的“兩刊一報”⑦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若要刊發作品在《人民日報》上是非常難的事,如今任何攝影愛好者隨時可在網絡上生產內容。
(三)魅力人格體與IP
“任何具備獨特性格、個性、魅力的符號,我們都可以稱之為魅力人格體。”⑧例如,真實存在的個體或虛擬世界的角色。當下流行的IP概念,則是從影視行業借用過來,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直譯為知識產權,從游戲界逐步延伸至動漫、影視、衍生品、文學等多個領域。這些IP表面上是影視劇、網絡小說、童話故事或網絡游戲,本質上則是具有可復制行和跨界性的優質內容。
攝影師的魅力人格體是一種介于攝影創作和傳播雙方的關系紐帶,不管是哪一類攝影形態,未來其背后的邏輯仍然是以“人”為中心。從攝影師發布在自媒體上的作品,從他與讀者互動的一言一行中,再小到這個媒體的入口、作品的排布方式,都成為塑造攝影師“魅力人格體”的顯在或潛在因素。
三、攝影媒介的自媒體特性
(一)放棄追求地位,轉而追求“連接”
莫拉維克悖論告訴我們:人類所獨有的高階智慧能力只需要非常少的計算能力,例如推理,但是無意識的技能和直覺卻需要極大的運算能力。
故當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機器出現,最容易被取代的崗位恰恰是需要復雜計算的工作,例如證券分析師等,但是如攝影師、園丁、廚師等至少在幾年之內都不用擔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一張優秀的攝影作品本質的成功要素誰都無法全部定義,正如一個中國頂級大廚對于“油少許、鹽少許,小火候”的精準拿捏一樣妙不可言。攝影的這個特性更接近人類的本能反應,人類是一個協作共同體,攝影在沒有“高精尖”這些復雜動作的目標追求以后,只有在尋求與他人“連接”的過程中,才能像人類社會一樣前進,而這一點正符合了前文所述的自媒體“交互性強”特點。
(二)放棄追求效率,轉而追求“趣味”
冪律-長尾理論⑨告訴我們:排在關注前列的是極少數大型門戶網站,但是還有一個長長的“尾巴”,就是眾多微型網站。讓每一個長尾“中后端”的小群體靠興趣、價值觀、心靈的追求、趣味的表達,靠這些整合起來。一個個小而美的個體,就是未來人不會被機器替代的那些群聚的選擇。
攝影媒介的低進入門檻,靠趣味連接形成了廣泛的群體。2014年底,美國社交軟件Instagram發布的照片數目已經超過了300億張,而Snapchat⑩手機應用每天分享近5億張圖片。國內杭州《都市快報》“快拍快拍網”在2010年草創之初,用戶量即達到了40萬人,是杭州乃至全國市民參與拍攝、分享趣味的一個優秀攝影社區。
四、結語
縱觀攝影發展史,它在技術發展的基礎上經歷了兩次構建基礎設施,板結成面的機遇。第一次是1888年伊士曼公司發明出使用膠卷的小型相機“柯達”,它把拍攝照片的過程簡化為三個步驟,即上快門、卷膠卷片和按快門。這不僅促進了攝影大眾化的進程,為人人得以參與時尚和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基礎,更是后面一系列如新聞報道攝影、快照攝影等攝影類型興起的濫觴;第二次機遇則是1970年代數字攝影的發明,乃至1990年代互聯網的興起和數字攝影技術的結合。當今,許許多多的攝影師作為其上如仙人掌上長出的“凸點”,不僅發揮了攝影的藝術創作、紀實報道、商業實踐的功能,更將攝影作為一種“交流方式”發展開去。
注釋:
①胡志剛:《自媒體語境下傳統媒體的融合發展探析》,《科技傳播》,2013年版第17期.
②希波利特·巴耶爾,法國財政部的低級官員,從1838年起開始研究攝影術,在與路易·雅克·芒特·達蓋爾(Louis Jacaques Mande Daguerre,1787-1851)爭奪攝影術發明人桂冠時落得下風,而攝影史一般認為后者是攝影術發明人。
③“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
④姜奇平:《互聯網的女性主義特征》,《互聯網周刊》,2012年版第7期.
⑤H5是指第5代HTML,也指用H5語言制作的一切數字產品。所謂HTML是“超文本標記語言”的英文縮寫,我們上網所看到網頁,多數都是由HTML寫成的。“超文本”是指頁面內可以包含圖片、鏈接,甚至音樂、程序等非文字元素。
⑥GIF(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的原義是“圖像互換格式”,是CompuServe公司在1987年開發的圖像文件格式。
⑦兩報指《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一刊指《紅旗》雜志。
⑧羅振宇:《一切產業皆是媒體》,《虎嗅網》,2013年7月5日.
⑨維基百科,“冪律-長尾理論”詞條。
⑩Snapchat是一款由斯坦福大學兩位學生開發的一款“閱后即焚”照片分享應用。利用該應用程序,用戶可以拍照、錄制視頻、添加文字和圖畫,并將他們發送到自己的好友列表。這些照片及視頻被稱為“快照”(“Snaps”),而該軟件的用戶自稱為“快照族(Snu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