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多彩課程,演繹素質之美
劉文榮
摘要: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課程建設,是推動地方高校特色化發展的重要舉措。地方特色課程要適度拓展學科課程設置,培養目標要向更靈活、更有針對性的方向發展。深化認識課程學習與地方文化發展的密切關系,強調課程設置與部分人才培養的重大關系,以及課程設置與地方院校特色文化建設的重大關系。本文結合敦煌壁畫音樂文化的課程建設為例,試談對我校特色課程培養模式的探索與認識。
關鍵詞:敦煌 音樂文化 河西學院 課程建設 培養模式 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9-0095-02
敦煌莫高窟,是中國第一大石窟。其開鑿年代之久,含有雕塑與壁畫洞窟數量之多、藝術之精美堪稱眾石窟之冠。“敦,大也。煌,盛也”,這是東漢地理學家應劭在《漢書集解音義》一書中對“敦煌”二字的釋義。敦煌自東漢起漸以繁盛,“大”“盛”意味著開放與包容,這恰也孕育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與輝煌景象,在音樂上更是如此。西亞、中亞、西域、中原等世界音樂在此匯集,敦煌不僅有中原及華夏漢風音樂的浸染,更有西域及西域開外中亞、西亞音樂的遺留,敦煌石窟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古音樂博物館。
敦煌莫高窟位于敦煌市東南二十余多公里的三危山與鳴沙山之間的峭壁上,自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開鑿以來,共歷時一千多年,保存有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一直到元代的洞窟735個(包括南北兩區)。其中有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壁畫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飛天塑像4000余身。是迄今世界規模最為宏大、內容最為豐富、藝術最為精湛、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落。在如此多集中開鑿于一地的洞窟里,壁畫中光有音樂題材的洞窟就達240多個,鮮活體現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音樂藝術的面貌特點,也系統反映了我國古代音樂藝術發展和演變的脈絡過程,可謂以圖像形式集中保存古代音樂信息的珍貴的音樂藝術寶庫。
我校是距離敦煌最近的一所大學,是河西走廊唯一的一所大學,也是甘肅省會蘭州至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之間唯一的一所綜合性大學,我校地處“絲綢之路”甘肅段要沖,“一帶一路”陸路的重要交通要道。作為高等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高校,那么各專業人才培養的一系列問題就是關鍵。
曾有高校教育研究者指出:“培養創造型、復合型、綜合型人才,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而建立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的課程體系,是適應學生發展、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
我校在全國高校教育體系中,既非綜合性藝術院校,也非專業性音樂學院,而為綜合性大學。與發達地區的音樂學院相比,雖有差距,但我校學科門類齊全,又地處古代歷史文化資源極為富庶的西北河西走廊地區,此有發達院校并不具備的優勢。
我校在有著較為齊全的各門類學科的同時,亦擁有較為豐富的人文歷史學科師資資源。如整合我校人文社科師資成果資源,并結合地域文化研究的傳統和優勢,完全具備敦煌特色文化及學科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如果我們有意識的強化敦煌音樂舞蹈地域文化的建設,長此以往,并不會遜色于發達地區的高校,完全可以走出一條獨具我校特色的敦煌音樂舞蹈文化及學科課程特色,走出切合我校需要與發展,并不斷自我完善,有著我校特色的創新之路。
另外,腳踏實地地圍繞學校發展以及人才培養方案,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堅持教學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以及培養特色人才的動力,從而為推動我校特色專業建設、特色課程建設服務,甚至為省、國內同類高校相關專業建設和學科專業示范改革區建設提供樣本和做出貢獻。
2016年敦煌國際文博會的召開,敦煌又一次吸引全世界的眼球,敦煌文化價值、學術地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敦煌文化建設必將迎來一個更為迅速發展的時期,敦煌藝術具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社會對敦煌藝術人才的需求顯得更為突出。在這樣的良好環境下,對于距離敦煌最近的大學,我們亦要有所行動。這對我們的高校教育帶來了思考和要求。機遇就是挑戰,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或能出此培養。
敦煌音樂作為我校特色音樂課程還可將有關敦煌音樂與河西走廊的自然、歷史、社會、宗教、民族、人口等其他學科領域文化內容進行融合,使我校學生能獲得更全面的有關敦煌音樂文化的背景及主體內容,使敦煌音樂的研究與教學能在統一性與整體性的情況下進行,使學生能得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的學習。
具體而言,在教學中,讓學生初步并逐漸充分認識敦煌音樂文化的歷史價值,培養學生對歷史圖像的感知與分析能力以及科學研究的創新能力和良好的藝術修養與審美能力。
另外,對敦煌音樂文化教學的同時,并不是讓學生僅僅停留在對敦煌壁畫音樂畫面的認識上,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更要體會敦煌音樂文化所體現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內涵,使學生在東西方文化交融的視角中去認識和理解敦煌音樂。
在敦煌音樂文化的教學中,配合我校地方文化特色創建與實施的發展目標,并與敦煌音樂文化有緊密聯系的其它地方文化課程,形成體系性的構建,努力為敦煌音樂文化的振興和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服務。
將歷史悠久的敦煌音樂文化進行深入系統的理論分析與探研,集我校力量推動敦煌音樂文化精品劇目的編演,這些都為我校走特色發展之路奠定堅實的基礎。經過筆者《敦煌壁畫中的樂器與器樂》《敦煌樂舞藝術賞析》《敦煌舞蹈的素材來源》等課程的開設與建設實踐,使敦煌音樂文化的教學初步形成從理論研究到實踐教學的課程體系。并隨著學生的進步與敦煌音樂學習的逐步提升,今后在課程的深度與所涉專業的廣度上將不斷豐富和完善。
通過對這些課程的實施,對激發學生探究本土音樂文化的資源,幫助發展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歷史、人文素養,提高學生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了解、保護與文化傳承意識,從而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積極力量。
再者,敦煌音樂文化的研究與走向課堂,對國家“一帶一路”等發展戰略在高校中的實施,以及對敦煌大課題創造性的本土化實施,能起一定的助推作用。
荀子在《勸學》中曾有曰:“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即是說,善于借用有利因素,可以致高遠,能獲得更大的成功。以此借喻,不斷拓寬與優化教學資源,吸收有利因素,更新教學觀念,樹立因地制宜的個性發展觀,巧施教法,借力使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由上即此,充分挖掘學校在所處地域歷史文化方面的深厚資源,依據學校的辦學宗旨與理念,凝練具有我校特色的高校文化與精神,不斷增強我校的文化底蘊,并逐漸將我校辦學理念與特色文化融入到實際的教學中去。
當前敦煌及敦煌文化的建設日益受到省內與國家的重視,已不斷向國家戰略推進,對敦煌文化的價值和精神亦不斷得到凝練與提升。借助敦煌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獨特影響力,借助國家“一帶一路”的建設對學校發展帶來的新的機遇,為我校發展敦煌文化及特色學科的建設注入活力,發揮我校在敦煌文化建設中占據的有利因素,為我校一批優勢、特色、品牌學科的建設以及帶動學院專業結構的整體優化和相關專業的協調發展、人才的培養共同努力,為我校的事業發展做出力所能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