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淺談音樂教學對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綜合素質初...
曾希婷
摘要:音樂綜合能力的培養是人類社會進步,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創造能力即鑒賞能力的途徑,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其主要內容是正確認識節奏、器樂、舞蹈、合唱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關系,為教學教研奠定理論基礎,正確把握不同年段學生特點,使節奏、器樂、舞蹈、合唱融合為一的模式各有側重,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綜合能力 素質教育 藝術性 知識性 系統性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9-0097-03
小學《音樂教學大綱》指出:“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對于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目的中又明確指出音樂教學首先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掌握淺顯的音樂基礎知識和簡單的音樂技能,使學生具有全面的創新能力。”
由上論述說明音樂課堂的教學目的是通過一系列音樂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陶冶學生的情操,從素質教育的需要出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對實施素質教育至關重要,因為,小學生的音樂修養就是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音樂知識和演奏技能從而具有初步感受音樂、欣賞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一定的舞蹈知識和演唱技巧使其具有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針對小學音樂課教學特點,提出“節奏、器樂、舞蹈、合唱融合為一”的教學模式,努力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學教研由此開創了一個新局面。
一、正確認識“節奏、器樂、舞蹈、合唱融合為一”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關系,為教學教研奠定理論基礎
(一)“節奏、器樂、舞蹈、合唱融合為一”以節奏為基礎
節奏是構成音樂的三大要素之一,“構成節奏,總離不了兩個重要的關系:一個是時間的關系,一個是力的關系”(郭沫若《論節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到處充滿節奏感,但單純節奏訓練是培養學生節奏感的一種形式,而不是唯一的形式,還應通過唱歌、唱游、器樂演奏、音樂欣賞等各方面的內容來體現,因此,“節奏”是音樂的主干,是教學的中心線,節奏感的增強,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并在各種訓練中有其重要作用,通過多樣化的節拍節奏的聽覺訓練,培養學生敏銳的聽覺,良好的模仿和記憶能力;在唱奏中對學生進行立體化的節奏訓練,逐漸增強了學生的視覺、聽覺及運動覺,培養了學生合唱合奏的能力;富有節奏性的韻律感,使學生在感受音樂、學習音樂和理解音樂的基礎上表現音樂達到審美能力。
(二)“節奏、器樂、舞蹈、合唱融合為一”以器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學生節奏感知的增強,加上器樂以它新奇的吸引力與旋律美的魅力,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不斷開拓視野,而且在成功中獲得美的享受,逐漸激發享受的學習興趣。那么,器樂又是知識與技巧的結合,享受通過正確掌握樂器的基本演奏和吹奏方法,使音樂常識得到很好的運用,增強了識譜能力,從而培養了學生的音準感、節奏感和聲感,進一步獲得音樂表現能力。
(三)“節奏、器樂、舞蹈、合唱融合為一”以舞蹈培養學生的審美感
舞蹈是審美與美感表達的主要途徑。有樂的“動”,是音樂歌表演教學的內涵,“動”是兒童的特點,也是活躍課堂的樂教手段之一。音樂律動培養了學生的節奏感、韻律感,使學生在感受音樂、學習音樂和理解音樂的基礎上表現音樂,兒童身體各部位在優美的音樂伴奏下,協調運動形成各種優美而規范的舞姿,音樂教學中,運用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舞蹈教學,充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喜愛音樂,樂于學習音樂,體會音樂的美感,這是小學階段進行歌表演中較高層次的綜合音樂素質教學方法之一。舞蹈形式與創造的再現,可以讓學生學得更多的音樂語言,掌握更多的音樂基本樂理與審美、惜美能力。
(四)“節奏、器樂、舞蹈、合唱融合為一”以合唱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體現
合唱藝術講究的是多層次的立體音響美,具有強大的表現力與感染力。柯達伊曾說:“有什么東西比合唱更能表明社會的團結嗎?許多人聯合起來做一個單獨所不能做的事;在這方面,每個人的工作都同樣重要,一個人的錯誤就能夠毀掉一切。”這正說明了一種集體主義精神,同時也指出合唱教學在聲樂教學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合唱在聲部間或各個成員間,分工合作,通過立體化節奏、器樂演奏,舞蹈的綜合能力的訓練,學生有了較強的技能技巧,將上述技能貫穿于合唱教學中,就能使學生體驗到和聲的豐富多彩與平衡配合,同時,培養學生們互相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及集體榮譽感,由此可見,綜合能力不僅培養了個人素質,更重要的是集體中合作的能力。
二、正確把握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使“節奏、器樂、舞蹈、合唱融合為一”的模式各有側重,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突出“舞蹈”教學的特點,將“節奏、器樂、合唱”滲透于低段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能力
首先,低段學生想像力、表演欲強,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注意小學低年級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喜歡模仿,善于模仿,激發學生好動的這一性格特征,創編各種豐富多彩的唱游于教學中,使課堂教學動靜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其次,低段學生節奏、器樂、合唱的技巧差,將舞蹈變換成律動,可使學生在興趣中逐步感知“技巧”與“技能”。例如:學生在學唱《大鹿》時,創編舞蹈,形象的模仿小動物和獵人戰勝大灰狼的動作,再用器樂吹奏,并配上簡單的二聲部,加強了學生的節奏感知和合唱能力,通過音樂律動,去感受音樂美,培養了學生愛集體,活潑開朗的性格。
(二)中段教學強調“節奏”為主,以“器樂、舞蹈、合唱”為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首先學生由簡單的單一節奏過渡到多層次的節奏組合訓練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節奏變換能力和反應能力,使學生有種基本節奏“千變萬化”的清新感覺,如XX X·X等節奏在課堂教學中要求每個組編幾種不同節奏型,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并用口念,或手擊拍的形式培養學生內心節奏,鍛煉節奏記憶,學生對節奏感知力的增強,使其節奏的基礎性日益突現,然后借助于立體節奏訓練,例如人教版音樂課本第八冊第七課后的節奏練習《洪湖赤衛隊》中,讓學生左手拍左腿,右手拍右腿,配以樂器伴奏、合唱、舞蹈等多種途徑,使學生感受和運用節奏的知識技巧,加深對音樂的理解與表現,提高學生的合唱合奏能力,發揮學生的聯想和想像能力。
(三)高段教學全面落實“節奏、器樂、舞蹈、合唱融合為一”,讓學生在用中、在合作中發展能力
高段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技能技巧的提高使學生有了“融合為一”的能力,從而改變了傳統教學方法。課堂中相對寬松的氛圍,可以使學生在“融合為一”的模式中,自由運用技能技巧和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多更好的得到美的享受,例如在教人音版《排排坐》時,因為這是一首廣東民歌,所以在上課前先布置學生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廣東民歌,和當地的一些歌謠,在拓展延伸這個環節,讓學生把他們所搜集的歌曲展示或者表演出來,接著就是培養學生的即興創作,用《排排坐》這首歌的旋律再重新配上歌詞,而歌詞最好就是能反映出我們當地特色的生活文化,再由師生共同把這些新作品表演出來,在教學中強調學生自由模式下的集體合作,使學生在合作中發展能力,從而培養了學生獨立創新意識。
(四)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使學生更廣闊的“融合為一”的空間,全面發展綜合能力
在音樂教學中,課內、課外是一個教學整體,是基礎知識、技能的學習與藝術實踐相結合的整體。課內主要是打基礎,教學要有藝術性、知識性和系統性;課外是課內的補充和發展,主要是發展個性,培養人才,它具有實踐性和社會性。課堂教學的創新為音樂課外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即以節奏搭起音樂橋梁,以器樂教學使學生有識譜、視奏能力,以舞蹈培養學生的韻律感和對音樂的審美感,從而使合唱隊的訓練得到充分發展,在活動中,通過對音樂班的學員進行基礎知識、技能技巧上的正規訓練,培養了學員們分工合作,創新意識,以器樂訓練學生的音準,以舞蹈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審美感,因而這部分音樂班的學員們回到各自班內,為課堂內的音樂學習起到促進作用,用他們敏銳的聽覺,快速的節奏變換能力,和諧的發展技巧,豐富的想像、創造力,帶動全班同學受到美的感染,進而升華去進行美的創造,培養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的有機結合,使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進一步得到提高。
通過教學實踐,課堂中運用節奏、器樂、舞蹈、合唱融合為一的模式,促進了學生的情感教育,調動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教學過程成為知識與能力相互轉化的過程,“寓教于樂”的過程,并在教學中滲入德育教育,即教書又育人,使學生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