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武訓傳》-凡是 共產黨員 就是馬克思主義者嗎 批判武訓傳 之問
袁玥
【摘 要】電影《武訓傳》所存在的問題,以及受資產階級價值觀主導的知識分子無法承擔社會主義時期宣傳教育的重大使命,使得毛澤東同志下定決心要破舊立新,從根本上鞏固無產階級政權,是樣板戲誕生的深刻背景。
【關鍵詞】樣板戲;《武訓傳》;文藝路線;破舊立新
中圖分類號:J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8-0114-02
一、電影《武訓傳》反映了文化領域存在的問題
首先,說起樣板戲,就絕不能不提電影《武訓傳》在歷史背景中所蘊含的重要意義。圍繞《武訓傳》的討論和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圖譜,是我們認識文藝路線斗爭的一把鑰匙,也是真正理解革命樣板戲誕生背景的重要線索。
其次,由于電影《武訓傳》對“中國革命”做了不正確的詮釋,所以毛澤東同志在觀看過后,對其就中國革命相關問題的表述是極不認同的。思考這些表述難道不是唯心主義歷史觀和個人主義的思想觀點嗎?所謂的武訓行乞辦學,如果置于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具體分析,武訓是“農民革命的典型”嗎?他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行動嗎?他是所謂值得學習的榜樣嗎?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所謂的武訓道路其實即使不是主觀故意,也是客觀否定中國革命的實質。脫離階級和階級斗爭,客觀上回避革命的根本問題(即取得政權的問題),主觀上修正革命的主要形式(即展開武裝斗爭),其本質上是對封建統治階級的妥協獻媚和屈膝投降。核心是否定在黑暗的舊中國,正是在毛澤東同志的領導下,中國共產黨引導工農兵進行武裝斗爭、暴力革命(特別是土地改革)才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推翻“三座大山”,打到“蔣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國的必然性、正義性。
再次,面對有人即使不是別有用心過分拔高,但脫離唯物主義歷史觀,大搞資產階級唯心論,毛澤東同志為了弄清事實,撥亂反正,把圍繞《武訓傳》的討論當作重大根本問題提出來,這才有了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報》社論,《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其中對當時整個思想文化領域的“混亂達到何等程度”作了嚴厲批評。“歌頌這種丑惡的行為,無恥地打出‘為人民服務的革命旗號來歌頌,甚至用農民革命斗爭的失敗作為反襯來歌頌,這難道是我們能夠容忍的嗎?”問題的嚴重性在于“這表明資產階級反動思想侵入了戰斗的共產黨內”了。這樣嚴重的后果,不批判,不斗爭,聽之任之,行嗎?搞不好新生的革命政權有被顛覆的危險。這為之后文藝路線斗爭埋下伏筆。
最后,《武訓傳》的問題僅僅是一部電影的問題嗎?是不是過分了?它本質上涉及到中國人民是否應該和可以革命這樣的重大問題,有多少人認識到了呢?這一點毛澤東同志是敏銳的,他說得極其直白:“一些(號稱學得了馬克思主義的)共產黨員,他們一遇到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思想(如像《武訓傳》),就喪失了批判的能力,有的人甚至向這種反動思想投降。”
二、站在馬列主義立場上看待重要的原則性問題
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上,中國革命能夠勝利不是靠辦義學,走教育救國的路(這是根本行不通的)。只有依靠馬列方法論和中國實踐相結合的辦法,才能真正認識和理解革命的勝利是建立在人民被壓迫進而搞暴力革命,武力推翻剝削階級的反動統治,從而取得成功的這樣一個事實之上的。只有革命取得徹底的勝利,人民才能真正翻身做主人,才能有學文化的機會,才能有希望過上幸福的生活。不容置疑的歷史事實是,中國人民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武裝斗爭、暴力革命(特別是土地改革)才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推翻“三座大山”,打到“蔣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國。在革命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眾多的英雄人物和先進典型,他們的事跡可歌可泣,這才是文藝作品應該歌頌和表現的題材,也是文藝工作者應有的覺悟和思想。由于種種原因,只到十幾年之后的革命樣板戲誕生才真正實現了這樣的訴求。
這里深刻的歷史背景是,在已進入有別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不僅要求共產黨員,甚至是鼓勵全社會、全民努力觸及靈魂,改造思想,力爭實現《共產黨宣言》所指出的兩個決裂,即“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以及“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
然而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不會自發地產生”“必須努力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工人階級中牢不可破”。而實現這一目的要依靠什么人,舊的知識分子總體表現是令人失望的,《武訓傳》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三、毛澤東同志主導文藝路線轉向
為什么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會普遍將中國的苦難和落后歸結為所謂的“缺乏教育”“工業落后”呢?為什么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只看到現象,抓不住本質呢?為什么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意識不到中國人民遭受苦難的根源是社會制度呢?這是知識水平、價值觀、世界觀等具體的意識形態所決定的。只有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充分認識到階級和階級斗爭,革命和與之相對立的“改良主義”,才能認識到中國的出路,只能是毛澤東同志領導下的徹底的社會革命,要建立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的不忘初心)。
毛澤東同志曾說:“我們文化界的進步力量(要革命不要改良)還小,文化隊伍中的‘人民解放軍(具有無產階級價值觀的知識分子)太少了。”新中國文藝作品毫無疑問應當表現廣大工農兵,特別是其中的基層黨員,不僅絕對忠誠于“黨的事業”(全人類的事業),而且還積極扮演著教育同志的革命同路者的角色。他們在黨和毛澤東同志的指引下,將自己的怒火和仇恨融入到整個“無產階級”的階級仇恨中,最終放棄“狹隘的”個人目的,堅定投身到“為人類謀解放”的無比崇高的革命事業中去。這樣的境界,這樣的價值觀、世界觀是多么美好,多么令人向往,多么值得為之奮斗。
為此,毛澤東同志為了鞏固社會主義政權,站在偉人的高度,極其重視在思想文化教育等意識形態領域“破舊立新”。“破舊”指的是破除和清理舊的觀念,及舊觀念的上層建筑(特別是政治上層建筑),主要是積極進行思想改造、文化批判,堅決破除舊國家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與制度支撐。“立新”指的是建立和實行新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教育、宣傳,以及建立新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政治上層建筑。這是文藝表現什么?為誰服務的根本問題。中國的社會主義必然要求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文藝,這也是革命樣板戲誕生的根本原因。
事實上,毛澤東同志在重大問題和大是大非問題上是絕不妥協的,所以他在朝鮮戰役期間仍然把對《武訓傳》的討論當作頭等大事來抓(幾十年后王震感慨“毛主席比我們多看50年”)。毛澤東同志念念不忘的是“社會主義”,是“人民”。應當說,“全國第一次文代會后,文藝界缺乏應有思想斗爭、思想批判”。正是對《武訓傳》的討論和批判,指出了文藝界應當進行應有的思想批判和思想斗爭,應當形成這樣的風氣。毛澤東同志為糾正文藝路線,特別是之后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和革命樣板戲,打下了第一根樁,毛澤東同志開始動手“破舊了”,革命樣板戲即將誕生了。
參考文獻:
[1]袁晞.《武訓傳》批判紀事[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