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50億!商業理想才是《我不是藥神》的電影理想!
最近,你們的“山爭哥哥”光頭徐崢老師上映了一部電影新作——《我不是藥神》,僅僅4天,票房接近13億。這13億是個什么概念呢?2012年,全年票房冠軍也不過12.67億,而那一年的冠軍之作正是徐老師的導演處女作——《泰囧》。
《我不是藥神》這部票房神作的導演不是徐崢,是一個新導演叫文牧野,徐崢和寧浩聯手監制。電影上映,除了票房翻紅,口碑更是一路開掛,豆瓣評分更是高到了恐怖的9.0分,而且打分的人數竟然超過了30萬。這又是個什么概念呢?來,讓我們看看豆瓣9.0的電影都是什么大神:
他們是姜文的《鬼子來了》,是李安的《飲食男女》,是張藝謀的《活著》,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是這樣一幫中國最牛的導演的抗鼎之作。另外,還有兩部靠演員魅力挺進榜單的《大話西游》和《無間道》。(當然,9分以上的世界電影燦若星河,就不一一列舉了。)
被這個成績驚到差點失禁的你黃叔,抱著朝圣的心情,顫顫巍巍的買了票,走進影院。果然,電影很好看,結構工整,場景巧妙,人物有趣,題材討巧。前半段爆笑,后半段煽情,讓你黃叔差一點就老淚縱橫,走出影院,長吁一口氣:嗯,果然是一部深得好萊塢真傳的國產大片!
是的,這是一部典型到不能再典型的“好萊塢式”電影!
故事開場,導演就用幾個場景向我們揭示了主角程勇的人設:他是沒有錢交房租的猥瑣店主,他是不顧生父身體狀況把他丟在老人院的吝嗇兒子,他是自私短視到阻礙兒子移民的離婚家暴男,他是被小舅子追打時嚇破膽的慫貨,他還是在自己兒子面前極力維護那點可笑尊嚴的失敗父親……干脆利落,節奏明快。
幾個場景明確電影的調性,若干情節鋪開陳主角的人設。嗯,其實每一部《碟中諜》和《007》都是這樣開場的,主角戰天斗地挫敗一小撮不明真相的小壞蛋,然后還沒來的及泡個妹子,大反派就閃亮登場了!
這一部電影到這里,我們基本也都知道了這部電影是個什么類型,主角是個什么樣子,接下來,大概就是他要面對什么敵人了。這種建立的人設很有效,快速的把觀眾帶入其中,精準,套路,管用,只是,不夠高明。
就好像導演坐你旁邊不斷的叨叨,你看他是這樣的人,他是這樣的境遇,他有著這樣那樣的性格特質。更像是我們小學寫的作文,開篇一定要寫“今天風和日麗……我心情愉快的出門了……”
高明的電影,人物的建立,是通過一系列選擇來完成的,即便是在一出場,人物也可以選擇這樣或者那樣,來揭示自己的性格。比如,李安的《飲食男女》一開場,三個女兒依次登場,每個人都對周末回家吃飯做出了自我認知層面的選擇,而每一種選擇其背后的態度又揭示三個女兒的不同性格,并在最終的各自的命運故事里埋下伏筆。當然,拿李安和文牧野來比較是不公平的,畢竟《飲食男女》比《我不是藥神》在豆瓣上高出了0.1分。
經典的電影理論是:人物的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當一個人面對壓力之下做出選擇時才能得到揭示——壓力越大,揭示越深。一個選擇越艱難,越能真實的表達出這個人物的本性。
很快,我們的主角程勇就遇到了選擇,全劇的那個“鉤子”出現了——呂受益。這個關谷神奇飾演的角色鉤出了第一個選擇:要不要發點財?程勇那時候還不是呈一時之勇的勇哥,還是個膽小怕事的慫貨。這里的選擇也印證了他的人設。導演和編劇當然不能放過他,繼續施加壓力,于是乎第一個大反派閃亮登場!——老父親順理成章的出了意外要動手術,海量的人民的幣啊!
經過燒烤攤一瓶啤酒的小掙扎之后,主角做出了“艱難”的選擇。接下來,劇情一路開掛,各色配角粉墨登場,“藥神聯盟”組隊完成。是不是覺得依舊似曾相識?像不像《十一羅漢》的各懷技藝隊員,像不像史泰龍接到任務后在不同場景下找到的敢死隊員……
說到配角的登場,其實也相對程式化的。四個配角基本就是按照生旦凈丑搭配來的,縱觀好萊塢電影里,英雄旁邊基本都是這樣的標配。每個的配角特色鮮明,又恰到好處的不去搶主角的光環。
在這部電影里生旦凈丑分別對應的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老牧師,靠跳鋼管舞為生卻又時刻準備出賣自己的單親媽媽,正直單純俠肝義膽可只能在屠宰場等死的黃毛,還有心懷小九九的市井走卒呂受益。
這四個配角加上你們的男神周一圍飾演的小舅子在內,他們完美的烘托了主角的光環。只是,他們的人物性格單一,在整個故事里只是起到了道具的作用,缺少變化,甚至沒有真正的自主選擇。
理所當然,電影所有的著力點都落在了男主程勇的身上。
不得不說,徐崢老師把這個人物演出了層次,其實,也是人物經歷了選擇和成長。在故事的第一幕(就是選擇賣藥之前),他還是個不折不扣的廢柴和慫貨;在第二幕(就是在散伙飯之前),他變成了常規意義的暴發戶,富貴思起了淫欲,甚至還敢有事沒事掄起椅子打打架,拿起錢來砸砸場子……到了第三幕,程勇已經成長為真正的勇哥,用羅大佑在微博上評價這部電影的話說就是,“將良心這個平常我們不經常提及的東西,一點一點的捧到我們面前來……”。
而這所有的改變和成長,其實都是源于上面提到的呂受益的這個“鉤子”。呂用錢撬開了程勇的欲望,又用死封上程勇的欲望,最終實現了男主的自我救贖。而同樣是死,黃毛的死就有很大的煽情成分了,這一情節并未對程勇的人物塑造起到更多的作用,也沒有對情節推進有很大的作用。如果硬說對于影片的意義,那就是對周一圍的角色轉變有幫助。可小舅子只是個配角,可能是導演為了明星加戲吧。
你黃叔裝模作樣的瞎白活了半天,并無意在這里批判這部電影,相反,我還很喜歡。只是,在網上看到大家都在高呼“中國電影雄起”、“國產現實主義佳作”、“中國人自己的故事”之類的話時,略感遺憾。
首先,這是一部很典型商業的“好萊塢式電影”,它用一個經典敘事的殼子,裝進去一個發生在本地的故事。用觀眾熟悉的俚語和笑料穿插其間,并巧妙的佐以煽情和苦難,讓你穿越整個故事之后收獲巨大的情緒。韓國電影就是這樣模仿好萊塢,并迅速崛起的。這并不丟人!
其次,這似乎也不是一部什么現實主義的作品。就像羅大佑說的,我們也只是看見了“良心”,這更像是一種兜售。“誰家還沒一個病人!”的確很切中現實,中國人從來都不缺私德,為了自己的親人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惜。程勇為了父親的手術費和照顧兒子的生活費,才鋌而走險。
可是,為什么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總要經歷這樣的人生呢?為什么有一個病人就要整個家庭支離破碎呢?為什么看不起病吃不起藥,而罪魁禍首卻是投入巨資搞研發的制藥廠呢?為什么這部電影又恰恰在這里點到為止呢?
最后,電影通過小舅子的口說出那個藥已經進了醫保,中國人的好日子來了!
希望,中國人能用自己的方式講出自己的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