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濘、挫折的那種永不放棄的精神.人都應該有夢,有夢就別怕痛.-...
李河新
“人比錢貴,德比藝高”,這是他從藝的信念;“能為老百姓奉獻歡笑,送去藝術享受,這是我最大的幸福。”這是他從藝的目標,從小品《鄰居》《如此孝心》到《高效率的愛》,他的每一次演出都能獲得觀眾的高度贊賞和認可,每一部作品都給觀眾帶來了無盡的歡樂和幸福。他就是從大西北走出的曲藝表演者,國家一級演員崔銀龍。
一、故鄉是他成長的沃土
“美麗的夜色多沉靜,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聲,想給遠方的姑娘寫封信,可惜沒有郵遞員來傳情……”出生在新疆伊犁生產建設兵團可克達拉的崔銀龍,與農場其他同齡人一樣,小時候是聽著《草原之夜》這首歌長大的。
童年時代的農場連隊,沒有幾棟像樣的房屋,剛開墾的土地鹽堿遍地,地里的葦子蓋住了莊稼,下地勞動的強度非常大,挖渠、翻地、播地、鋤草、收獲,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出工收工的道路上都是厚厚的白堿土,一腳下去鞋里灌滿了土。就是在這樣的日子,冬季農閑了人們會聚在一起吹口琴、唱歌。受父老鄉親和新疆歌舞的影響,童年時期的崔銀龍喜歡上了文藝,他年輕的心中始終藏著一個夢想—— 去藝術學院系統地學習!
1984年,通過辛勤的努力,他如愿年考入西安藝術專科學校。對他來說,這一次學習機會是難得的機遇。老師們非常賞識這個勤奮上進的學生,三年的學習生活,他快板書、相聲、舞蹈、器樂樣樣在行。畢業后,1988年他隨父母調到平頂山,憑借文藝特長,開始在平頂山市各類晚會上嶄露頭角。
二、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崔銀龍從美麗的西部小鎮可克達拉(現霍爾果斯市)初到平頂山時,人生地不熟。他們兩口子帶著三歲的孩子,在一家不景氣的企業工作。當時夫妻倆工資加起來一百多元,光房租就要用去大半。生活常常陷入困頓。他和妻子閑時在菜市場做過小買賣以維持生計。
那段時間,崔銀龍常常坐在家門口的木凳上,用笛子吹奏思鄉的小曲。他清楚地記得,故鄉可克達拉的土地是貧瘠的,但又是充滿血性的,回蕩在這片土地上的歌聲常常讓人們把苦難看作是生活的磨礪,讓人們從苦難中看到希冀。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困難的歲月不但沒有把他的信心摧垮,反而讓他練就了超強的耐力和承受力。
雖然家庭貧窮,他始終沒有放棄對藝術的追求。盛夏夜晚,他不顧蚊蟲叮咬,搖一把蒲扇,讀書到深夜;寒冬臘月,他用冰冷的水洗臉提神,墊著暖水袋用心寫作。在創作中他會為一小段文字琢磨來琢磨去,寫了改,改了寫。為了提高寫作水平,他購置了大量文藝理論專著,認真進行研究和借鑒,記下了1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為提高自己的寫作功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了提高表演能力,他四處拜師學藝,求取真經,甚至把新疆帶來的十多公斤毛線拿去賣錢,以便請老師們小坐,與各路高手“華山論劍”。
80年代中期,在春節聯歡晚會上,小品因其活潑、詼諧的表演形式受到觀眾的喜愛。因之,有了朱時茂、陳佩斯、黃宏、郭達、趙本山、范偉、趙麗蓉、鞏漢林、郭冬臨等一大批著名藝術家的脫穎而出。
好動腦筋的崔銀龍如同在黑暗中看見了一盞明燈,開始接觸小品表演藝術。在工廠里他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工作之余經常編寫小段子給大家表演。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笑聲一片。但他不滿足于這樣“小打小鬧”。199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在平頂山市舉辦的相聲小品大賽上,他自編自演的小品《考演員》獲得了優秀獎,精彩的演出博得滿堂喝彩,并被臺下諸多名家看好,認定他的表演有靈氣、有天分。自己創作的小品首次得到肯定,他創作表演的勁頭被激發出來,由此而一發不可收。
三、小品,讓他的人生更精彩
堅定的理想是人生起飛的一對翅膀。
一個人一輩子可以做很多事,有些事也許會隨著時間推移沉積到記憶的深處,但一些刻骨銘心的事一輩子也不會忘記。1997年,為了迎接香港回歸,河南電視臺和香港衛視舉辦了一場綜藝節目,編導組慧眼識珠,特邀崔銀龍參加小品演出,因為要面對全國現場直播,語言要求特別高,可崔銀龍在新疆長大,鄉音難改。普通不過關,河南話更不地道。由于時間緊,導演下了最后的通牒:一周內如果語言過不了關,節目直接取消。
機會到了面前,能否抓住就要看是否努力。短短的一個星期時間里,他隨身帶著字典,給小品的每個字都注上拼音,只要醒著就反復誦讀;嗓子練啞了,喝點菊花茶繼續。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觀眾的熱烈的掌聲和歡快的笑聲里,他成功了。也正是因為這次表演,他進一步認識到自身在創作、臺風等方面的不足。如何能讓自己再進一步成了崔銀龍考慮的問題。
1998年初,崔銀龍得知中央戲劇學院要開辦三個月的小品表演學習班,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囊中羞澀的他四處化緣,從親友處借得數千元錢前往北京,與小品表演搭檔韓冰等人參加了由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和中國曲藝家協會聯合舉辦的小品表演、導演訓練班和相聲、快板表演創作培訓班。三個月的學習讓他受益匪淺,小品表演有了質的飛躍。當年秋天,他參演的小品《新婚之夜》獲得曹禺戲劇獎二等獎的好成績,著實令人刮目相看。更值得慶賀的是,1999年他調入平煤文工團,成為一名專門從事小品表演的演員。他不放過任何一個提升自己的機會,從1998年起連續十年,他每年都要抽出兩個月時間去參加各類專業培訓。
進入平煤文工團以后,崔銀龍如魚得水。火熱的生活激起了他創作的靈感,點燃了他表演的熱情,他決心用更好的作品來贊美鷹城、反映礦山人民的美好生活。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找到正確路徑,他進入小品表演的收獲期,2001年他參演的小品《送禮》獲得第十一屆群星獎;2001年參賽的小品《安排》、2002年參演的小品《無名小工》、2003年參演的小品《高效率的愛》、2004年參演的小品《霸王合同》分別在第八、九、十、十一屆中國曹禺戲劇獎中獲得一等獎。其中《高效率的愛》還在2005年榮獲中央電視臺CCTV小品大賽一等獎。同年該節目還受邀在央視《曲苑雜壇》以及上海電視臺、北京電視臺、湖南電視臺、山東電視臺、河南電視臺上演出。
人生是一個圓夢的過程,在自己的小品里,他最喜歡的是《如此孝心》和《高效率的愛》。《高效率的愛》反映的是一位思念兒女心切的退休老父親,為讓長年在外工作的兒女能回家看看而無奈采用“特殊手段”的喜劇故事。在這部作品里,他和搭檔們得當的表演、豐富的語言和形體擴展,讓整個禮堂笑聲不斷,掌聲不絕,動情處臺上臺下融成一片,謝幕時觀眾的掌聲持續了2分多鐘。可是笑容的背后,誰又會知道,這部小品凝聚了他們多少的汗水,排練、修改、加工、排練……累了坐一會兒,餓了吃碗方便面。半個月下來,他瘦了整整4公斤。
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憑借自已的悟性和毅力,崔銀龍走出了名堂,走向了成功。
四、家永遠是他溫暖的港灣
人們常說:“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說起愛人,崔銀龍滿是感激:“愛玲是我的‘賢內助,也是我的‘私人秘書。我今天取得的一點成績其實有她大半的功勞。”
崔銀龍和他妻子侯愛玲兩小無猜。因為父母都是從河南到新疆支邊的青年,兒時兩家的關系就特別好。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崔銀龍讓妻子愛玲給他介紹一個對象,他等啊等,一個月過去了,兩個月過去了,實在忍不住了。有一次,就問愛玲說,我讓你給我介紹的朋友呢?妻子愛玲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幸福甜蜜的婚姻生活中,他們早已把火熱的愛變成了相濡以沫的親情。在柴米油鹽醬醋中,在廚房的油煙中,愛玲甘心做那個默默無聞的家庭主婦。
崔銀龍在外面的時間是在家里幾倍,但愛玲從沒有一點怨言。多年來,每次出去演出,他從不用操心,服裝、道具、衣物,愛玲總是給他準備的妥妥當當。每次出去演出時,妻子總是在電話里鼓勵他別把名次太當真,別緊張。妻子的體貼,讓他保持一顆平常心。成亦欣然,說明他的努力總有進步;敗亦不餒,說明他還有進步的空間。
有時崔銀龍出去的時間長了,侯愛玲身邊的姐妹就會逗趣:“你看他老在外面,你能放心嗎?”侯愛玲則是淡淡一笑:“你崔哥我最放心了,他就是那風箏,飛得再高,心永遠牽掛著家。”
有些愛,不是用言語就能表達的;有些話,不是說出來才有用的,只要相互懂得。無論他在外演出多晚,她總是在家等著他從不睡覺。他和朋友舉杯豪飲,一醉方休,她總是給足面子,不埋怨一句。他出差在外,她在家打掃整理,把家里布置的煥然一新。他出差回來一身倦憊,她給他準備熱毛巾,打盆燙燙的洗腳水。他在外面受到委屈的時候,回家來她都能給他化解。她每年定期都要催他去做兩次體撿,體檢的時候她始終陪著他。夜深人靜時他還坐在電腦旁趕寫小品稿,她泡給他的一杯枸杞熱茶;有時睡到半夜,他一個激靈從床上坐起來,說打板就打板,說唱歌就唱歌,說干什么就干什么;他有時半夜睡不著起來背臺詞,盡管她睡著了,只要叫她起來幫他對詞,她從無怨言,再瞌睡也能堅持。
所謂永恒的愛,就是從紅顏到白發,從花開到花落。崔銀龍說起愛玲的好,幾天幾夜說不完。這么多年,愛玲對他的愛始終如一。那愛,比戀愛時不知扎實了多少倍,是貼心貼肺的呵護。從大事到小事,她面面俱到,從來沒有忽略過。
在河南省歌舞劇院曲藝團的女兒崔佳說:“我覺得我生活在這個家庭中特別幸福。為什么呢,在我的印象中吧,我爸我媽感情特別好,就是我從小到大,很少吵過嘴,很少紅過臉。在藝術的追求上,不論是鮮花還是淚水,媽媽永遠都支持著爸爸。”
五、鷹擊天風壯,燕穿海浪行
生活的道路一旦選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決不回頭。
藝術是心靈之花,藝術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而曲藝來源于民間藝術,通俗易懂,最能被百姓理解,也最能引起百姓的共鳴。在20多年的曲藝生涯中,崔銀龍有淚水、有鮮花、有掌聲,但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他從來沒有放棄自己人生的追求。他演的小品之所以能獲得這么多觀眾的認可,是因為他的小品貼近生活,貼近人的心靈,就像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邊的事一樣。
散落的星光,小而明亮。沒有耀眼的光輝卻依然向人間播撒那一絲溫暖的輝光。
說起自己的曲藝經歷,崔銀龍坦言;“曲藝作品要‘上去,演員要‘下去。”真正好的曲藝作品是要看能否為老百姓送去歡樂。他經常到廠礦、農村、學校、軍營,為群眾義務演出。他從不計較報酬,從不攀比待遇,只要文工團演出他都義無反顧地前往。不論是在田間地頭、高爐平臺、礦井架下,到處都留下他憨厚樸實的身影和激情奔放的快板。《無名小工》《高效率的愛》《霸王合同》等一段段膾炙人口的段子也激蕩在許多曲藝迷的心中。辛勤的付出贏得大家的稱贊,大家都親切地稱他“崔哥!”走在街頭,不經意間,你會猛然聽到一個聲音:“嗨,崔哥,來一段!”在某個飯局,會有熟人、朋友吆喝:“崔哥,整一段來助助興!”他毫不猶豫就給大家表演一段,幽默、滑稽的表演讓大家捧腹大笑。
“只要大家喜歡,再苦再累也沒什么。”他的藝術成績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除了表演他的愛好也非常多,旅游、收藏、雕刻、集郵、魔術都是他喜愛的表演形式。為了提高魔術的表演水平他幾次去北京找中國鐵路文工團的魔術師李藝老師和向金陵老師學習,后又專程去拜訪劉謙。再后來又拜到馬志老師門下。其實慕名向崔銀龍請教的人也很多,他毫不保留地將藝術傳授給這些喜愛文藝的人,而且還收了九個徒弟。并利用周末的業余時間無償的辦起了平頂山曲藝公益培訓中心,教愛好曲藝的成年人和孩子們說學逗唱吹拉彈唱。崔銀龍說,曲藝是一門綜合藝術,要想學好只有多向老師學習才能提高,才能進步。有人問他:“你拜那么多老師能學會嗎?”他說:“只要勤奮努力,沒有學不會的。”
時代在進步,人們的欣賞口味在變化,曲藝發展也應該不斷創新。“曲藝產生于民間,演出方式比較簡單。但是現在條件好了,像戲劇舞臺,聲、光、電各種設備都用上了,曲藝在保持傳統本質的同時,在表現形式上也可以盡量豐富。因為觀眾有了更多需求,我們就要跟上時代,適應觀眾的需求。”平頂山曲藝家協會主席崔銀龍如是說。但他同時強調,表演手段永遠只是手段,曲藝出人出書走正路的根不能變。只有這樣,這門古老的藝術才能歷久彌新,永綻芳華。
“等到千里冰雪消融,等到那草原上送來春風,可克達拉改變了模樣,姑娘就會來伴我的琴聲,來來來……”穿越了半個世紀的時光,《草原之夜》這首歌的影響力不但沒有因時間的推移而減弱,反而更加強烈地沖擊著人們的心靈。每一個走進可克達拉懷抱的人,都深深地被這塊神奇的土地和這首動聽的歌曲所吸引。每個看過崔銀龍曲藝表演的觀眾,都最終深深地喜歡上他。崔銀龍這個西部漢子抱著對曲藝的熱愛,一愛就是20年,海枯石爛心不變,憑借著勤奮和好學,踏踏實實地的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藝術之路,他把燦爛的笑容留在了人們的心中,把一顆幽默的心靈無私的獻給了人們,用智慧書寫出了人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