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媒介使用與媒介信任
黃曦
摘 要:新媒體是現代社會經濟轉型而出現的新產物,當現代社會轉型之下的學習環境與新媒介技術發展發生碰撞時,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學習方式出現了新的特點,對出現的各種轉變也有了應對的措施。
關鍵詞:新媒體;藝術設計;學習方式;轉變
中圖分類號:G642.0;J5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6-0219-01
新媒體是現代社會經濟轉型而出現的新產物,當現代社會轉型之下的學習環境與新媒介技術發展發生碰撞時,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學習方式的出現的各種轉變。
一、學習方式釋放出新的特點
1.方便與即時性。網絡這一新媒介的出現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發展的平臺,在這個世界里他們可以對自己所熟悉的藝術設計專業內容和課堂上下的活動隨意表達自己的想法看法,這使得新媒介環境下的學習形態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舊媒介環境下(電視、廣告、電話、報紙、廣播等)的學習形態。在舊媒介環境下,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表達自己意愿的主渠道不是很多,有很多局限,即便有機會有限的主渠道去表達自己的觀點,那也是在傳統社會輿論所得到肯定的、在可接受的圍內去表達自己的見解和不同的看法,大學生真實的想法其實難以在舊媒介傳統價值觀范圍內得到全面并且充分地表達,在這個意義上,新媒介的便捷性給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是自由與便捷,因此學生們表達自己的想法、言論時將更加的快捷直白。新媒介環境下的學生學習方式具有便捷性與即時性的特點。
2.多樣與豐富性。新媒介環境下藝術設計內容的傳播突破了舊媒介環境下的束縛,知識的傳播速度更快,新媒介環境下與舊媒介環境下的相比之下出現了內容豐富、風格多樣的特點。例如:大學生可以通過新媒介在網上下載自己所喜愛的各個課程的教學內容,拓開自己的知識面、眼界,或者更多的在網上學習,運用網絡的便捷選課等。
3.交流式的開放性、多平臺互動性和平等性。新媒介的出現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多豐富的有利網絡資源,校園師生可以通過校園網登錄校外網站,于此同時,校外網民也可以進入校園網獲取相關的校園信息,這加強學生對藝術設計專業和社會文化的交流。同時,新媒介環境下大家都會使用微博,在這個開放性的平臺,大家可以更真實的表達自己對藝術設計學習的真實看法,其中包含了老師課堂上的教學、學校的管理、以及基礎建設服務等等。學校可以通過閱讀微博平臺上的公開信息及時的了解到學生的思想動態,并為師生進行網絡互動提供依據,新媒介環境下老師與學生之間呈現出平等性特征。
4.行業性與實用性。教育以滿足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為出發點,注重將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結合起來,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設置行業獨有的特色,以實用為主,除了與企業合作建立實習教學基地、聘請企業帶教師傅擔任行業導師之外,還借助新媒介,將實踐教學與網絡多媒體有機融合,建成一系列有效的專業仿真實訓軟件系統,新媒介仿真教學資源的出現豐富了師生的教學活動,同時,院校還針對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及時更新媒介教學資源庫,與時俱進,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符合行業和企業的要求。
二、新媒體環境下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學習方式變化的應對措施
1.注重將新媒體媒介中加入社會文化,研究實踐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1)培養學生對社會企業文化的認同感。例如,邀請企業管理人員到學校對學生進行演講,向學生介紹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攜手企業,在校園內組織學生參加技能大賽,通過比賽加深學生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同時,還組織學生去知名企業參觀,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上不同企業的企業文化,有助于學生了解社會市場情況;(2)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和技能。這是大學生在社會生存的立足之本;(3)實現課程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有機融合。為了更好地實現校園與社會的無縫對接,校園充分利用新媒介加強與企業的溝通交流,共享信息與資源
2.由過去的被動向現在主動建設專業內容轉變。傳統的藝術設計專業的建設一直以來主要由系部各工學部組織進行,專業知識的傳播途徑主要通過上課和課外輔導等形式進行,學生被動地接受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學校組織建設者與受教育者沒有直接溝通交流、面對面的平臺,藝術設計專業的組織者獲取的藝術設計學生反饋信息的渠道也比較傳統,但新媒介如校園微博、的出現,使廣大師生參與藝術設計專業建設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在新媒介交流平臺上,大家通過傳播校園信息構建一種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園網絡關系。在此背景下,藝術設計專業參與者——教師和學生,在藝術設計專業中享有的自由度、民主參與程度較之以前高,由過去的被動建設藝術設計專業向主動建設藝術設計專業轉變。同時,新媒體環境下藝術設計專業建設注重實踐教育,以新媒介為平臺,積極開展校園活動,將藝術設計各專業的影響力從校內滲透到校外,新媒介環境下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習超越了空間限制,在更寬廣的社會領域發揮正能量的作用,社會也反饋能量給專業建設。
3.新媒體環境下藝術設計各專業建設的路徑由單一性向多樣性轉變過去,媒體環境下藝術設計各專業建設的路徑由單一、手段單一,主要依托各骨干老師自己撰寫的形式進行,這些傳統形式的組織策劃教育覆蓋面有限,單方面的灌輸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熱情也不高,而新媒介的出現剛好填補了缺陷。由于新媒介的便利,大學生參與藝術設計各專業建設積極性提高,實屬設計各專業建設的路徑、方式趨向多元化,建設成果相對早期而言更加實用有效,學生和教師都受益頗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