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wo85h"></span>
    <label id="wo85h"></label>

      “駐校詩人”在中國:回顧與展望

      電視
      藝術評論
      2017年07月30日 14:52

      在國外,駐校詩人制度是一些著名大學中較為常見的詩歌與大學教育溝通互補的方式,詩人駐校后有的成為教授、帶研究生,有的則沒有教學任務,主要進行自己的創作。在中國“駐校詩人 ”屬于進入 21世紀才出現的新生事物,首都師范大學在 2004年開此先河,青年詩人江非成為該校中國詩歌研究中心的第一位駐校詩人。而今,該項目已經連續進行了十年,駐校詩人的數量也達到了十位。十年之間,駐校詩人制度在中國已逐漸為人所知,生根發芽,發展壯大,且有蓬勃發展之勢。到目前,多所高校如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都已開展了駐校詩人項目,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本文擬對我國的駐校詩人制度與實踐進行一定的回顧、反思,并結合當前的發展狀況對其未來發展做一展望。

      一、首都師范大學駐校詩人十周年回顧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是國內首個推出駐校詩人制度的學術機構。該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在古代詩歌與現當代詩歌研究方面均具有較高水準和較大影響,堪稱中國詩歌研究的重鎮。在“駐校詩人 ”方面他們也成為“第一個吃螃蟹者”,開風氣之先。首師大駐校詩人項目最初是由該校中國詩歌研究中心與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合作的,人選從《詩刊》社評選的上一年度“華文青年詩人獎”獲獎詩人中遴選而出。故而,首師大的駐校詩人均為“華文青年詩人獎”的獲得者,與該獎有著密切的關聯。據“中國作家網”的介紹: “‘華文青年詩人獎是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著力打造的一個青年詩人年度詩歌獎項。旨在表彰獎勵漢語詩壇上 ‘具有獨特藝術氣質和獨特

      表一 首都師范大學駐校詩人簡況

      駐校詩人姓名 出生年份 駐校時年齡 參加青春詩會年份

      第一位(2004—2005) 江 非 1974 30 2002

      第二位(2005—2006) 路 也 1969 36 2003

      第三位(2006—2007) 李小洛 1973 33 2006

      第四位( 2007—2008) 李輕松 1964 43 2002

      第五位(2008—2009) 邰 筐 1971 37 2006

      第六位(2009—2010) 阿 毛 1967 42 2004

      第七位(2010—2011) 王夫剛 1969 41 2003

      第八位(2011—2012) 徐俊國 1971 40 2006

      第九位( 2012—2013) 宋曉杰 1968 44 2003

      第十位(2013—2014) 楊 方 1975 38 2008

      詩歌創作力的青年詩人。 ”“詩刊社與漓江出版社和首都師范大學強強聯合,采取評選一個獎、舉辦一個獲獎詩人座談會、出版一本獲獎詩人詩選、推薦一名獲獎詩人到首師大駐校的‘四個一方式,使詩歌評獎立體化。 ”[1]首師大駐校詩人制度也經歷了一個逐步探索、完善的過程,大概也是過了幾年才逐步定型,進入常態化階段。其所形成的大致運作模式如下:駐校時間為期一年,與大學的學年同步,從第一年秋到第二年夏;駐校期間學校提供住宿條件,給予一定生活補助;詩人入校時舉行入駐儀式和詩歌朗誦會,出校時舉辦針對駐校詩人詩歌創作的研討會;駐校期間有數次與本科生、研究生的講座、交流活動,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資料等資源,可以選擇感興趣的課程進行學習;駐校期間無硬性的創作、發表任務。

      首師大中國詩歌研究中心所遴選的駐校詩人一個重要的特點是“青年”。其入選者均為 45歲以下的青年詩人。這與它和華文青年詩人獎的綁定有關,當然也與其扶持青年詩人成長、為青年詩人服務的定位有關。正如該項目的主要負責人、詩歌評論家吳思敬曾談到的: “2004年我們中心和《詩刊》社合作 ,在首都師范大學設立駐校詩人 ,旨在給年輕詩人提供較好的寫作條件、更充分的信息和交流的機會 ,實際上是為青年詩人服務。 ”[2]這種關注青年詩人的特點也體現在它與“青春詩會”的關聯上。由《詩刊》社主辦的“青春詩會”被稱為詩歌界的“黃埔軍校”,許多的著名詩人均是從青春詩會而為人所知、逐步成長起來的。經過統計我們可以看出,到目前為止首師大的駐校詩人全都參加過青春詩會,這里面自然不無值得分析之處。關于這些駐校詩人的具體情況,可見表一: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十位駐校詩人均為 “60后”、“70后”詩人,且主要為 60年代后期、 70年代前期出生的詩人,其駐校時的年齡平均為 38.4歲。這些詩人全都參加過“青春詩會”,均已具有一定的創作經歷和影響,且絕大多數為參加青春詩會二至數年后開始駐校,這其中只有一個例外是第三位駐校詩人李小洛,她駐校和參加青春詩會是在同一年。一定程度上,首師大的駐校詩人是需要同時滿足參加青春詩會和獲得華文青年詩人獎這兩個條件的,這種選拔本身已經比較嚴格,符合條件的詩人并不太多。 [3]應該說,這種制度設計保證了入選者的基本水準,也就是說,能參加青春詩會的,一般來說是已經嶄露頭角、有一定影響的青年詩人,而華文青年詩人獎則在此基礎上優中選優,每年選出三位獲獎者,駐校詩人則又是從三位獲獎者中結合各方面條件(比如駐校詩人應為外地,北京的詩人不再考慮,此外有的詩人因工作、家庭等具體原因而無法駐校等)擇優而定,可謂層層選拔。總體而言,首師大駐校詩人所選擇的駐校詩人是已達到一定水準的青年詩人,這些詩人平時均在外地工作、生活,首師大駐校詩人所提供的是一年在北京生活、創作、交流的機會。由于這些詩人還比較年輕,創作上還并未達到巔峰期,這同時也是其自身一個學習、提高、再出發的機會。

      駐校詩人與高校之間可謂是一種雙贏的關系。駐校詩人項目及詩人在高校的活動能夠擴大高校的影響、提升高校的文化形象、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駐校詩人可以通過課堂、講座、座談等方式為在校學生帶來切身的創作經驗、藝術心得,甚至提供創作上的具體指導。對駐校詩人本人來說,駐校經歷等于從其日常環境中“拔地而起”,“平移”到了一個全新的環境之中,大學校園、首都北京,這對許多詩人來說都是陌生的,在地域、文化、現代化程度等方面差異都很明顯的現實境況中,這并非是不重要的,它無疑會構成一種激發,促使詩人有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感受。詩人駐校期間雖然沒有硬性的任務,時間上比較自由,但是他們自己往往都是給自己下達了“任務”的,內心格外珍惜這一機會,非常自律。他們到圖書館借書、查資料,聽課、聽講座,參加北京諸多的詩歌以及詩歌之外的活動,此外有的駐校詩人到《詩刊》《青年文學》等兼職做編輯,等等,都是一種打開和提高。尤為重要的,是有了較長的完整的時間來脫離日常生活,直面自我,進行寫作,這樣的機會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不會太多。雖然面對新的環境與諸種問題可能會造成精神的沖擊、不適,可能會有暫時的停頓、轉向,但是這些對一位真正的、志存高遠的詩人的成長而言,無疑會是有益、有促進作用的。

      二、近年國內駐校詩人狀況概觀與分析

      近年來駐校詩人項目在我國經歷了一個逐步的認識、接受、推廣的過程。在 2004年開始實行駐校詩人制度的數年之中,首都師范大學都是國內唯一實行這一項目的高校。隨著時間的推移,駐校詩人項目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在詩歌圈內部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同時也經由報刊、電視、網絡等媒體傳播而為社會公眾所知,其所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這一模式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同。近幾年,國內已有數所高校開始實行駐校詩人項目,具體情況可見表二:

      從以上簡表可以看出,中國人民大學

      表二 近年國內其他高校駐校詩人簡況

      中國人民大學 2010年秋 多 多 1951 59

      2011年春 藍 藍 1967 44

      2012年春 顧 彬 1945 67

      2014年春 陳 黎 1954 60

      北京大學 2011年秋 葉維廉 1937 74

      2012年春 余光中 1928 84

      北京師范大學 2014年春 歐陽江河 1956 58

      是繼首都師范大學之后較早開展駐校詩人項目,同時到目前為止其駐校詩人人數也較多的高校。這和中國人民大學負責該項目的國際寫作中心負責人王家新本身也是詩人有關。北京大學開展駐校詩人項目的機構是北京大學中國新詩研究院,其院長是詩評家謝冕。北京師范大學今年初也開展了駐校詩人項目,負責機構是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寫作中心,其執行主任是詩評家張清華。這幾所學校所遴選的駐校詩人有一定的趨同性,可以放在一起進行分析:其一是這些詩人均是成名已久的著名詩人。這里面年齡最小的出生于 1960年代,最大的則出生于 1920年代,駐校時的平均年齡為63.7歲,比首師大駐校詩人駐校時的平均年齡高了 20多歲。其中年齡最小的詩人藍藍出生于 1967年,但她的確是成名很早,早已得到了公認,一般不再被視為“初出茅廬”、尚需提攜的“青年”。就參加青春詩會這一“指標”而言,藍藍是在 1992年參加,比首師大駐校詩人中最早的也早了 10年。其二則是“國際化”,這其中有德國詩人、學者顧彬,有美籍華人、詩人、學者葉維廉,有臺灣地區詩人、學者、翻譯家余光中、陳黎,而大陸詩人多多、歐陽江河、藍藍也都是有一定國際聲譽、國際影響的,其中多多旅居荷蘭十余年,歐陽江河也是一個“一年到頭忙碌地穿梭在歐洲、美國同中國南北很多城市的詩人 ”(張清華語),藍藍也多次去國外參加詩歌節等活動,這些詩人都已進入了“世界詩歌”的范疇,有一定的“國際范”。這一特征的出現大概與其主持機構比如“國際寫作中心 ”的定位都是不無關系的。總體而言,人大、北大、北師大選擇的駐校詩人是寫作時間較長、年齡較大、已經得到相當范圍的公認,具有較大的影響甚至一定國際影響力的詩人。

      如此,可以看出到目前為止我國駐校詩人制度大致存在著兩種模式。我們可以大致列一簡表(表三)進行對照:

      通過上述簡單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兩種駐校詩人模式各有優長,側重點不同,很難說孰優孰劣。首師大的 A模式關注青年詩人,注重成長性、未來性,而人大等的 B模式則著重考慮詩人當前所達到的成就與水準。或者說, A模式考慮的是扶持青年詩人,為以后的新詩發現、培養與儲備可能的人才,而B模式考慮的是讓一些當前最優

      表三 兩種駐校詩人模式的對比

      A模式 B模式

      高校 首都師范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

      駐校詩人年齡 青年詩人, 45歲以下 著名詩人,一般年齡較大

      駐校詩人影響力 在全國范圍內已有一定影響, 有較大影響,有一定國際知名度,

      處于上升階段 已“功成名就 ”

      駐校詩人創作水準,在詩歌界位置 中端,有向高端發展的潛力 高端

      駐校經歷對詩人創作的影響 較大 較小或者約等于無

      駐校期間知識的輸入與輸出 雙向,既有輸入也有輸出 輸出為主

      講座的深度,對校園文化可能的影響 稍遜 更好

      “駐校詩人 ”稱號的實質性、榮譽性 對駐校詩人而言有一定 榮譽性為主

      實質性意義,兼有榮譽性

      秀、具有標桿意義的詩人走進校園,發出詩歌的聲音,展示詩歌的水準。一定意義上前者確如吳思敬所說是“為青年詩人服務”,可謂“雪中送炭”,而后者則在堅持一種關于高度、標準的意識,如王家新所說,“在大眾文化的時代,詩歌是邊緣化的,不為時代所注意,我們邀請優秀詩人來做駐校詩人,即體現了我們在這個時代對文學的價值和標準的堅持” [4],可謂“錦上添花”。所以,這兩者之間并不沖突,而是各有側重、互為補充的。

      首師大的駐校詩人制度運行時間較長,已經形成一整套穩定的規范,有不少經驗值得總結。從駐校詩人與校園文化、在校學生的互動看,收到的效果不錯。由于駐校詩人年齡并不太大,與在校同學尤其是碩士、博士之間并無明顯的“代溝”,交流起來隔閡較少,比較隨意,相互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個人友誼,這對于雙方的成長都是有益的。這些在校學生有的受到影響進行詩歌創作,像龍揚志、羅雨(羅小鳳)、楊強、董延武、馬賽、王琦等的詩歌作品都曾在《詩刊》等刊物被推出,更多的則是對詩歌研究、評論產生濃厚的興趣并走上專業研究的道路,出現了一批青年詩歌批評家,其中霍俊明、張立群等近年已成為國內一線的青年詩評家,這些與其和駐校詩人之間密切的交流、相互影響大概也是不無關聯的。而從駐校詩人本身的成長來看,他們確實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成活率很高”,他們近些年一直“在場”,沒有出現曇花一現的現象,而是有著持續、旺盛的創造力,寫出了不少優秀作品,《人民文學》《詩刊》等重要刊物上經常可以看到他們的作品,他們也獲得了諸多的官方或民間詩歌獎項。經不完全統計,首師大駐校詩人在離校以后至今的幾年中均獲得過一些詩歌獎項,據其駐校時間先后為序大致情況如下:江非 2011年獲詩刊社“詩歌中國年度獎 ·青年詩人獎”,2012年獲中國詩歌學會、浙江省作協等主辦的“徐志摩詩歌獎”,2014年獲中國詩歌學會等主辦的“中國屈原詩歌獎”金獎, 2014年獲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當代新詩研究中心、《星星》詩刊社主辦的“海子詩歌獎”提名獎;路也 2009年獲山東省“泰山文藝獎(文學獎) ”,2011年獲 “人民文學獎 ·詩歌獎”,獲《詩選刊》 “2013中國年度最佳詩歌獎”, 2013年獲民間詩歌獎項 “上官軍樂詩歌獎”杰出詩人獎;李小洛 2011年獲《中國作家》“郭沫若詩歌獎”,2012年獲陜西省“柳青文學獎”;李輕松獲《詩選刊》 “2008中國年度最佳詩歌獎”,2014年獲中國詩歌學會等主辦的“中國屈原詩歌獎”銀獎;邰筐 2009年獲山東省“泰山文藝獎(文學獎) ”、2010年獲《芳草》“漢語詩歌雙年十佳獎”;阿毛獲《詩選刊》等舉辦的“中國2009年度最佳愛情詩獎”;王夫剛 2013年獲民間詩歌獎項“柔剛詩歌獎”;徐俊國 2012年獲《芳草》“漢語詩歌雙年十佳”;宋曉杰 2013年獲民間詩歌獎項 “上官軍樂詩歌獎”新銳詩人獎。獎項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或許并不能說明太多問題,但至少證明這些詩人的創作水準和創造性還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而這些詩人這段時間內全部都能夠有獎項斬獲,顯然更有說服力,證明這個群體的詩歌創作確實是走在數量龐大的一代詩人之前列的。總體而言,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的駐校詩人項目十年來為青年詩人(以及青年詩評家)的成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和機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這么說是毫不夸大的。

      三、駐校詩人制度存在的問題與未來展望

      駐校詩人在中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到目前已經大致摸索出了具有自身特點的路子。當然,如果我們以冷靜、審視的眼光對當前的駐校詩人實施狀況進行觀察,也應該看到其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內在的危機,因為只有如此并有針對性地作出改變,才可能使其獲得更強的生命力,發揮更好的作用。關于首師大駐校詩人,或許有如下幾個問題可以提出:其一,如果從地域來看,來自北方的詩人遠多于南方,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有個人因素、視野局限、評委偏好等的影響?因為如果從全國范圍來看,南方和北方都有不少好的詩人,不應出現較大的懸殊。當然到目前首師大駐校詩人只有 10位,“樣本”數量還不夠大,等再進行若干年,或許南北的地域懸殊就不那么明顯了。其二, 80后詩人已經登上詩壇多年,已有不少重要的、代表性的詩人,但迄今尚無 80后詩人被選中,此外 70年代后期的詩人到現在也沒有人進入到駐校詩人的名單之中。是否可以考慮將目光投向更為年輕、有活力、有潛力的詩歌寫作者?其三,如前所述,首師大駐校詩人評選與中國作協、詩刊社、青春詩會都有密切的關聯,這本身沒有問題,但還是應該看到,作協系統其所受到政治、主流意識形態等的掣肘是不可避免的,必然有一定的“保守性”在其中,從詩歌和學術的獨立性角度來考慮,是否可以將一些民間、更有棱角、更新銳的詩歌寫作者作為駐校詩人的人選?等等。此外,關于其它幾所學校的駐校詩人制度,它們實行的時間較短,其連續性、穩定性等也各有值得思考和留待觀察之處。比如,人民大學自 2010年至今已有四位駐校詩人,有一定的連續性,但這幾位駐校詩人之間間隔的時間分別為:半年、一年、兩年。其制度設計究竟是怎樣的,有沒有穩定、清晰的整體方案保障其運行?再如,北京大學自 2011年秋產生第一位駐校詩人葉維廉, 2012年春第二位駐校詩人余光中駐校,當時的消息中說聘期一年,其間“可任意選擇一個月來到北大,為師生做三次演講” [5],這樣的話前兩位的聘期早已屆滿而后并未有其他的駐校詩人入駐,該項目是終止還是暫停了?關于駐校詩人制度本身,應該看到其與幾位詩評家、學者、詩人個人之間的關系,比如吳思敬、林莽之于首師大駐校詩人、王家新之于人大駐校詩人、謝冕之于北大駐校詩人、張清華之于北師大駐校詩人,這些學校的駐校詩人項目很大程度上是他們個人推動的結果。但是如果隨著他們退休、職務變動、興趣轉移等情況的出現,駐校詩人項目還能否繼續存在?是否可能避免由于人員的更替、個人因素的變化而對這一項目造成巨大影響?以上種種表明,駐校詩人在建章立制、規劃設計,保障其規范性、連續性運行,更好地發揮作用等方面,還有不少需要做的工作。

      如果我們做一展望的話,駐校詩人在未來的繼續存在、平穩發展,甚或擴大陣容當是可以期待的,其影響和發揮的作用也應該會更大。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強,公眾的文明素質和文化需求也在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精神文化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詩歌作為一種最難以被功利化、物質化的藝術形式,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許多的大學開展或者準備開展駐校作家、駐校詩人的活動。駐校詩人項目近年來的存在已經證明了其生命力、有效性,也必將可以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發揮更好的效應。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的駐校詩人制度已有國際化的趨勢,以前是中國的詩人到國外去駐校較多,而沒有國外的詩人到國內來駐校。這種情況近來已有所改變,比如德國詩人顧彬 2012年到人大駐校,首師大已于2014年春迎來“首屆國際駐校詩人 ”:斯洛文尼亞的阿萊什 ·希德戈。而北師大也于 2014年春迎來了首位“國際駐校作家”:美國的約翰 ·蘭多夫 ·桑頓,相信其在日后若聘請“國際駐校詩人 ”也不會令人意外。駐校詩人國際化的趨向與中國國際地位、文化自信的提升等均不無關系,也是使駐校詩人制度更好地發揮作用、加強中國與世界之間文化交流的有益探索。

      駐校詩人制度的實質是拉近詩歌與高校的距離,讓詩歌走進大學校園、走近大學學生,讓大學校園里有更多的詩情、詩意。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曾指出:“在日益世俗化的當代中國,最有可能熱戀詩歌、愿意暫時脫離塵世的喧囂、追求心靈的平靜以及精神生活的充實的,無疑是大學生。因此,大學天然地成為創作、闡釋、傳播詩歌的沃土。 ”“除必要的課程外,我們可以借助駐校詩人制度、詩歌寫作坊、詩社以及詩歌節等,讓大學校園里洋溢著詩歌的芬香,借此養成一代人的精神與趣味。因為,讓大學生喜歡詩歌,比傳授具體的‘詩藝或選拔優秀詩人,更為切要。 ”[6] 大學,應該是最為純粹、最具理想主義、高揚精神價值、拒絕世俗羈絆的地方,而這正與詩歌內在的自由品質相契合,大學應該具有詩歌,詩歌也應該走進大學。駐校詩人制度正是這樣一種建設性舉措,其對當代詩歌的發展、對校園文化的建設,以及大而言之對當代文化的發展,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做得好,則詩歌有幸,大學有幸,我們的民族、國家有幸!

      注釋:[1]《華文青年詩人獎簡介》,見“中國作家網”h t t p : / / w w w. c h i n a w r i t e r. c o m .cn/2009/2009-03-17/37298.html《詩刊》社負責該

      獎評選的主要是詩人林莽,2010年起華文青年詩人獎改由《詩探索》編輯部評選,林莽為《詩探索》作品卷主編。首師大駐校詩人仍從該獎獲得者中選出。

      [2]李靜.城市 ·詩歌 ·詩人——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思敬訪談[N].安康日報.2010.5.1.

      [3]同時,應該看到,青春詩會與華文青年詩人獎之間是具有高度關聯性的。到目前為止華文青年詩人獎評選11屆,其33位獲獎詩人中有31人參加過青春詩會,另有一位未參加青春詩會的獲獎詩人藍野為《詩刊》社編輯。從深層來講,兩者之間是有一定的“美學一致性”的。

      [4]謝天武.文學院不再離文學很遠.中國科學報.2012.1.1.

      [5]關慶豐.北大聘余光中為“駐校詩人 ”[N].北京青年報.2012.4.21.

      [6]陳平原.詩歌乃大學之精魂[N].人民日報.2011.1.6.

      王士強:天津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娛樂在線?部分網站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詩人 詩歌 生活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TOP

      More

      老少交欧美另类| 李丽莎1分37钞视频最大尺度| 人人妻人人玩人人澡人人爽|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乱理伦在线播放| 污污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短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人与动欧交视频| 亚洲人成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久久不卡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日本japanese丰满奶水|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成人在线手机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收费|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日韩国产| 9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热6| 无遮挡1000部拍拍拍免费凤凰|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 | 人成电影网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 亚洲国产品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 亚洲成人第一页| 日韩在线视频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一国产精品| 成人免费毛片观看| 一个人看的免费视频www在线高清动漫| 在线观看黄网站| 884hutv四虎永久7777|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欧美一部| 美女扒开尿眼让男人桶爽视频| 加勒比HEZYO黑人专区| 欧美最猛性xxxxx短视频| 亚洲人成色777777在线观看| 日本一道一区二区免费看| 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视频| 在厨房里挺进美妇雪臀| 18未年禁止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播放不卡| 看亚洲a级一级毛片| 亚洲精品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