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開辦20多年以來,在社會上保有一定的關注和社會影響力。作為當年《東方時空》欄目的一個組成部分,《生活空間》在這一收視奇跡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生活空間;普通人;紀實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4-0141-01
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生活空間》自“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以來,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現老百姓的喜怒哀樂。用準紀錄片的形式,用平民化的視角、平民化的精神,去關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將他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不加掩飾地呈現給觀眾,把生活本身原汁原味地還給觀眾,讓老百姓成為真正的主人。
一、平民意識
《生活空間》欄目將新聞欄目的關注點從“關注重大新聞事件”轉移到“關注普通人”。欄目的標語是:“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將普通人作為欄目的主角,欄目的內容圍繞著普通百姓的生活展開。在英語語法當中是正在進行時,即講述的是一個人在攝像機開機之后發生的事。《生活空間》的著眼點是人,是普通人身上的小事,這一著眼點為《生活空間》的創作打開了一扇門。
二、紀實的拍攝手法
(一)自然主義的手法。合理的運用平視、同期聲、長鏡頭等自然主義的拍攝手法,注重最直接的感受,采用平視的拍攝手法真正做到紀實。不是仰視,也不是俯視,而是平視,從真實的生活觸發,沒有擺拍、虛構等等,追求真實生活的本真狀態,普通人的身上發生的事情被搬上熒幕,突出其生活的日常性。通過自然主義的拍攝手法,形成了一種自然、親近的紀實風格。欄目表達出對每個普通人的尊重,肯定每個人存在的意義,從而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喜愛。
(二)被動拍攝。欄目的拍攝對象是人,并且在拍攝過程中,攝像機處于被動的狀態,它的任務是紀錄被攝主體的一舉一動。被攝主體是主動的,因而拍攝出來的內容就是人物原本真實的生活和狀態。這種紀實的拍攝手法和紀錄片的拍攝手法非常的相近,表現了生活的真實和本質,不僅使《生活空間》的創作和題材貼近人們的大眾生活,貼近了社會、時代,同時也為欄目本身提供了更多的選題和創作的空間。
三、拍攝角度
“《生活空間》以之為安身立命的是一種態度:“目擊者”的態度,關懷的態度,人本人道的態度,對歷史負責的態度。”[1]陳虻曾經這樣說道。
(一)記錄歷史的角度。陳虻提出:“在飛速變化的大時代社會背景下,實現人文關懷,為未來留下一部由小人物構成的歷史。”這個提法是針對陳虻在1994年5月《東方時空》開播一周年會上的講話而言的,那時候他們給《生活空間》的定位是“體現對每一個人的尊重。”飛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每個人的生存都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反過來,每個人的行為又反映出這個時代的風貌。簡而言之,《生活空間》就是在從小事和小人物身上紀錄著歷史、折射著歷史。
(二)親人、朋友的角度。《生活空間》關注的是“人”。如何去了解“人”,以什么樣的方式去關注“人”、拍攝“人”呢?《生活空間》選擇站在朋友甚至家人的角度去了解、去拍攝人。那么所得到的內容,都是最直接、最根本的。拍攝者站在什么樣的角度去拍攝,關系到整個節目的基調和氛圍。站在親人或是朋友的角度去看,關注點可能會是這個人的以后的生活,甚至是這個人的命運;反之,如果是站在政府的角度去看一個人物,那么可能看到的只是事件本身以及當時的狀況,很難和觀眾在情感上引起共鳴,一定程度上也會形成距離感。
四、參與感強
節目中的人物都是普通人,這個人可能就是觀眾的一個鄰居,也可能就是電視機前的觀眾。節目中的事情都是一些家長里短,可能發生在觀眾的身邊,也可能就發生在觀眾的身上,沒準下一個鏡頭對準的就是自己,每個人都可能出現在電視熒幕上。這在無形中加強了觀眾的參與感,欄目和觀眾之間沒有距離,或許下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自己。
五、總結
《生活空間》作為《東方時空》的一個板塊,從一開始的名不見經傳,到后來贏得觀眾口碑,憑借的是什么呢?大概不僅僅是那句欄目標語“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這句話豐富且擴大了《東方時空》的內涵,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的標志,看見人、平視人并且關注人。在如今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恐怕很難再有這樣一檔關注老百姓、關注老百姓身上的故事的好欄目。在《不要因為走的太遠而忘記為什出發:陳虻,我們聽你講》這本書中,崔永元曾說:“我看電視不算多,每每打開電視,就感覺失去了陳虻。”陳虻被諸多的電視人緬懷致敬。大概他們致敬的是一個時代、一批電視人。
參考文獻:
[1]徐泓.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郭竹梅(1964-),河南新安縣人,商丘師范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