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wo85h"></span>
    <label id="wo85h"></label>

      一生跟黨走 精藝獻人民

      電視
      曲藝
      2017年07月27日 21:20

      醒木一拍震天響,紙扇輕搖論古今,道盡人間冷與暖,中華文明代代傳!評書又稱說書、講書、評詞,是我國一種古老的傳統口頭講說表演形式,流行于華北、東北、西北一帶,江南則稱為評話,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我國曲藝大家庭中有著重要地位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劉蘭芳、袁闊成、單田芳、田連元、連麗如、金聲伯、吳君玉、王麗堂等為代表的北方評書和南方評話演員享譽全國,深受百姓喜愛。進入21世紀,四川評書迅速崛起,深受我國中西部地區百姓歡迎,其崛起速度之快、傳播范圍之廣令人驚嘆!那么,身處巴渝大地的四川評書因何崛起?又是如何融入評書大家庭并站穩腳跟的呢?這不得不感謝一位年過耄耋的巴渝老人——只愿一生跟黨走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四川評書代表性傳承人徐勍。

      徐勍,字朝君,號鎮中,1936年農歷二月十四日生于重慶,祖籍江津,著名評書藝術家,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曾任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被中國文聯授予“名家金牌”榮譽。由于其說書語言幽默風趣,表達能力強而受到廣泛歡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即有“北袁(闊成)南徐(勍)”的盛譽,名震巴渝大地。他是如何走上評書的藝術之路?又如何將四川評書傳承發揚?這其中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經歷呢?

      牢記黨恩 步入書壇

      由于幼年時家境貧寒,父親又賣身頂替別人當了壯丁,徐勍十歲時就被迫四處漂泊。1947年,他拜師沈憲章,從此正式踏上了評書藝術的道路。但當時藝人的地位十分低下,年幼的他為謀生計只得過著顛沛流離的江湖藝人生活,受盡欺凌,直到解放才算徹底翻身。也正因此,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對共產黨、新中國有著一份深厚的感激之情。

      轉眼到了195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碰到了師爺張國棟,得知重慶曲藝隊(重慶市曲藝團的前身)正在尋找青年評書演員。在師爺的舉薦下,徐勍克服重重阻力,最終從鄰水縣文教局正式調入了重慶曲藝隊。

      入團伊始,這個20歲的年輕后生并沒有受到團里的重視,甚至無人問津,這讓他感到有些失落。但他心懷遠志、暗下決心,定要在這個職業上脫胎換骨。當時并不富裕的他自掏腰包購買了一些書籍,一邊學習文化知識一邊琢磨、學演評書,不斷充實自己。不久,機會來了。那是團里的一次常規演出,也是他進團后第一次登臺,他以一段韻文評書《米拉山上的英雄》贏得了在場領導和觀眾的一致認可。從撂地說書面對百八十個觀眾到進劇場為上千人演出,這對徐勍來說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他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卻成為了現實。這不但大大增強了他的信心,更堅定了他為人民服務、跟黨走的信念。

      潛心研學 聲震四方

      為響應黨中央號召,團里開始安排他編新書、說新書。這對當時一沒文化、二沒創作經驗的徐勍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但他懷著一顆對黨的感恩之心,憑借天生超強的記憶能力邊學邊寫,潛心揣摩。由于文化水平有限,無法將所編評書形成文字,他只能從學說新評書開始著手,繼而將詼諧幽默的四川方言融入其中,早上背、晚上背、吃飯背、走路背,就連睡覺都在背書。

      1958年,他先后參加了省市曲藝匯演并于當年8月與袁闊成、蔣月泉、楊乃珍、高元鈞、鄒忠新、王少堂等一大批知名演員共赴北京,參加全國首屆曲藝匯演。他以一段自己新改編的評書《十元錢》贏得了周恩來、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劉芝明、鄭振鐸、老舍、趙樹理等文化名家的認可和贊賞。這次匯演不但令他大開眼界也使得他大受鼓舞。載譽歸來后,省里、市里也高度重視,有不少人要拜他為師學習評書。年少成名的他沒有膨脹,一一婉言謝絕。他深知今天的一切是黨和人民給予的,是黨、新中國讓他從原來的一個半乞半藝、受人欺凌的民間藝人成為一名有尊嚴的文藝工作者。于是,他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做出了人生第一次神圣的選擇——加入共青團。懷著忐忑的心情,他寫了一份入團申請書,并托人交到團支部請求組織考驗。

      幾次演出的成功使徐勍聲名鵲起,他雖然得到了領導的肯定和重視,但由于性情耿直、不畏強權、堅持真理,也得罪了不少人,有些人開始排擠他、刁難他、批判他,甚至給他戴各種“帽子”。這讓一直潛心專注于學習和提高自身業務能力的徐勍不知所措,倍感煎熬。加入共青團的愿望變得越來越渺茫。屋漏偏逢連陰雨,業師沈憲章的悲慘晚年和凄慘離世,使他悲痛欲絕。但性格倔強的徐勍強壓心中的悲憤,在保質保量完成團里安排的繁重演出任務的同時,繼續專心學習文化,編說新書,相繼改編演說《王若飛在獄中》《紅巖》《奪印》《石頭后面》《從腳說起》等長短篇作品,不但多次刊登、出版,還受到了中宣部、文化部好評。很多人都以為如此繁忙的徐勍在那個時候掙了大錢,殊不知那些年他所有演出的收入均歸團里所有,僅靠固定工資和極其微薄的一點補助生活在饑餓和疲勞中。正因如此,再加上他是窮苦人出身和始終積極響應黨的號召“說新唱新”,使他較為平穩地度過了“整風運動”和“文革”時期。

      1976年,文藝百廢待興。徐勍為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四川評書首開山門。他認為說書人是“職業故事家”,想學好評書首先學歷要高,要有文學素養和政治修養,要有為人民、為國家服務的思想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其次,要具備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基本修養。這就是他收徒的標準,也是他每一位弟子必須遵循的原則。

      1979年冬,徐勍這個非黨員被組織上任命為重慶市曲藝團副團長,主管業務。團內有些人不服,甚至揚言“徐勍當團長我就辭職”。在領導的力挺下,徐勍如期上任。為重振曲藝團,他上任后首抓訓練演出隊伍,建立正常的藝術生產秩序,改變一些人對曲藝的不信任感,并親自率隊克服重重困難到各地演出,宣傳黨的政策、歌頌英雄人物、振奮百姓精神,有事總是沖在最前方。漸漸地,那些反對之聲慢慢退去。在這些年中他多次登上全省、全國舞臺,屢獲殊榮。

      一心向黨 藝獻人民

      從幼年學藝至今,徐勍已走過近七十個春秋,其中經歷了多少辛酸只有他一人知曉。當被問到為何如此執著時,徐老坦言,他深愛著四川評書。由于四川評書原來在評書、評話界沒有地位,不被認可,因而他立志要將四川評書帶入評書大家庭,得到業內和觀眾的喜愛和一致認可,得到應有的地位和尊重。

      1995年,徐勍告別了工作崗位轉入了退休生活,但他人退心不退。退休后,徐勍并沒有停止腳步,四處物色年輕演員傳授四川評書,收有15名弟子。他堅信付出終有回報,近些年何成正、吳文、程大瓊、劉寒霜、袁國虎、凌淋、劉曉山等弟子迅速崛起書壇,為四川評書的未來注入了新的活力。徐勍始終認為評書演員首先要珍惜自己,一定要潔身自好,否則觀眾就會寒心、失望。因為說書人畢竟叫文化人,文化人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應該講節操、講品德。其次,評書要先注重內容、講究新。哪怕是傳統內容也要有新,要挖掘它更深層次的東西,要與時代接軌。最后才是技巧。評書對演員的文學功底、知識面、表演等方面要求很高。要能從語言、情緒等方面準確地刻畫人物。評書沒有導演,一個人在舞臺上自己調度,其藝術上的魅力很大程度在于演員個人的修養,因此演員應當盡可能做到德才兼備。想要學好評書、說好評書首先要把作品研究透,弄清這個作品要表現什么?要明確是為了表現自己還是要表現作品,表現到什么程度?演員必須要為內容服務,不是要自我表現,更不是要出風頭。要綜合人物特點、故事情節、環境背景等諸多因素,演繹得恰到好處,只有這樣才能說得好。什么叫說得好,就是能感動人,要通過語言語氣的輕重轉合表達情緒。

      2008年,徐勍獲得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2011年,75歲的他終于實現了“聽毛主席的話,跟共產黨走”的平生所愿,光榮地成為一名共產黨員。2012年12月,徐勍經過幾十年的不斷耕耘,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四川評書代表性傳承人榮譽。徐勍屢次獲得全市、全省、全國各項大獎,但以前的獎是對他這幾十年工作的肯定,而被授予傳承人則為他未來工作指引了新的方向。

      師徒聚力 共創未來

      “說書人畢竟叫文化人,文化人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應該講節操、講品德”。

      徐勍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八十載人生、七十年從藝,這位經歷過新舊中國、見證過四川評書沉浮的老人在談到四川評書未來何去何從時說道:“難辦,為什么說難辦呢?因為現在對評書的限制太多了,相關從業者對四川評書的認識不統一,再加上四川評書后繼乏人,光靠我們這些老人是跟不上時代的,需要文化修養高、耐得住寂寞的有志青年來繼承。從創作上講,目前四川評書已經沒有固定的書館可以長期說書了,電視上也多年不播了,這直接導致觀眾、演員和創作人才的斷檔。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了,演出只需說個小段,無需說大書,也沒有人愿意聽,這抹殺了創作的積極性,因為他們沒有地方說,又給誰去創作呢?”

      當問及徐勍為何一直堅持創作、演說新評書,始終堅持為黨宣傳、為人民服務以及對自己的作品有什么要求時,徐老談到:“我對自己作品的要求有三個‘不可以,下流的不可以,淫穢的東西不可以,低級庸俗只為逗人一笑的東西不可以。這些是我們平常說話都應該注意的東西,何況在舞臺上。我是‘千金難買,但只要是有公益活動,我積極參加決不推辭,帶病都要去。因為我拿著黨和人民給我的薪水,是黨讓我活得有尊嚴,所以我要歌頌黨,為人民做事。”

      80歲的徐勍談到往昔歲月時似乎有講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感慨,讓人依稀能感受到他當年的風采。他的兩位得意弟子袁國虎和凌淋心中,滿溢著對師父的敬佩和感激之情。提起師徒間的故事,他們更像有說不完的話題。

      袁國虎說:“我從小喜歡戲曲,但那時候沒想過將來會從事說書這門藝術,認識徐老師很早,大概在四五歲的時候。直到2009年,經朋友介紹拜徐老師為師,專業從事四川評書的表演。師父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中國傳統評書演員中第一批走改革路線的人。他當年所創演的一段又一段的評書無不是結合了當時的時代特色的。他是個很固執的人,在藝術上決不妥協,我也是,于是我們因此經常爭論,但最終會尊重有道理的一方。有一次演出我說了一段書,老師在下面聽,演出結束后回到我的住處,他幫我修改到很晚才睡。夜里三點多,他忽然又把我從睡夢中叫醒,給我說某一段應該如何如何改,我才知道他一直沒睡,為了我在反復琢磨。這件事讓我印象深刻,銘記在心,也激勵了我鉆研藝術。”凌淋說:“我六歲登臺,大概十幾歲就迷上了評書,徐勍老師在那個年代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偶像。那個時候雖然無法謀面,但每天中午放學都顧不上吃飯就抱著收音機聽他說的評書。他說的書內容緊湊,場面熱鬧,在當時很受歡迎。我直到前些年才正式拜師。老師是個非常嚴厲的人,批評甚至有時讓人難以接受,他從來都沒有表揚過我,我雖然有些怕他但知道他是為我好,哪怕他聽了我的書嘴上雖然‘罵,但臉上能露出一絲微笑我就已經很滿足了,所以這些年來我一直鉆研業務,絲毫不敢怠慢。”

      有些人說徐勍是個“怪人”,但是他怪得本真,怪得講道理,怪得講原則,怪得不妥協,怪得有節操。自幼飄零、飽嘗世間冷暖的他懂得珍惜,懂得藝術,更懂得尊重!他珍惜黨和人民給予他的一切,他懂得對待藝術要嚴謹、藝術家要有使命擔當,他懂得尊嚴和尊重是來自于自身的強大。

      文章最后我們就以徐老的一段話作為結束語,這也是他對自己七十年藝術之路的總結:翻身不忘共產黨,從藝緊貼人民心。民間曲藝,說古唱今,繼承傳統,更要創新;演員修養,廣讀博聞;自編自演,一專多能;以能促專,以專帶能;一人多角,神似隨形;藝無止境,達者為尊;說練嘴勁,唱習妙音;臺上靈活,臺下守誠;刻苦淡定,德藝雙馨。

      中國娛樂在線?部分網站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東西 生活 評書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TOP

      More

      午夜看黄网站免费| 久久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极品性放荡的校花小说|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AV | 男女xx动态图| 免费体验120秒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 亚洲av无码片区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蜜臀色欲 | avtt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无码| **一级毛片免费完整视| 国产对白受不了了中文对白| 色偷偷成人网免费视频男人的天堂| 国产一级免费片| 第四色婷婷基地| 免费无码黄网站在线看| 欧美激情一欧美吧|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线电影 | 国产精品bbwbbwbbw| 调教奴性同桌h| 国产aⅴ激情无码久久久无码| 精品久久中文网址| 你是我的城池营垒免费观看完整版 | 97精品依人久久久大香线蕉97|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蜜芽忘忧草二区老狼果冻传媒| 国产一级特黄在线播放| 男女下面一进一出无遮挡se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日b视频免费看| 中文在线√天堂| 国内精神品一区区| 10天的爱人下载|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男男高h粗暴黄车文| 亚洲精品影院久久久久久| 明星ai换脸高清一区| 久久久香蕉视频| 天天舔天天操天天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