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祖龍
【摘 要】優秀的采訪品質是做好優質新聞報道欄目的前提,但新聞報道采訪品質是由記者的訪問能力來定奪的。電視臺記者最主要的任務是獲得受訪主體的傾心,讓雙方的內心更貼近,進一步使訪問形式多變,讓任何訪問題目都詳細明確,要善于發現非語言溝通及合適的交流地點,再按照受訪主體的特點使用相應的交流模式。
【關鍵詞】電視臺;記者;提問技巧
中圖分類號:G2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2-0153-01
電視是視聽效果相當不錯的媒體,而新聞報道是電視欄目的一種關鍵構成要素。都說新聞欄目30%靠寫作,70%靠采訪,新聞報道中最關鍵的條件之一即采訪,此類欄目能不能獲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即訪問深入與否。新聞采訪關鍵是經由個人間的交談、互動實現的,所以提問技巧就尤為重要。采訪的特色、精準性等應建立在記者或者主持人長久的學習工作閱歷之上,依據欄目特色、樣式、主題等的差異選用適宜的提問技巧。
在新聞欄目里,特別是閉合型采訪,即清楚方向的一類采訪,問題相對密集還特別詳細,它是相對密閉的,而且精確規定了采訪的領域,受訪主體往往應該直接作答。在新聞采訪時,經常有一些記者問受訪主體的問題,不是問題假大空,令受訪主體不知如何作答,就是題目比較繁瑣,不太直接,找不到關鍵點;再不就是訪問行為有缺陷,可能令受訪主體厭煩;還有的并未完全打好基礎,沒有提出關鍵性問題。這樣的訪問無法得到有用的回答,還會讓受訪者認為記者能力過低,給新聞記者的對外形象帶來消極的影響。所以,做好電視新聞采訪需要記者增強在訪問之時提問技巧的能力。
一、拉近與采訪對象之間的距離,產生親近感
記者和大部分的受訪者均是第一次相處,都會不太熟悉,這讓記者和受訪者有不少內心的間隔,很多問題都無法提出。這時記者應想方設法貼近受訪者的內心,建立親密度,進一步使其信任記者,從而向記者打開心門,知無不言,唯有如此,記者才會獲得自己需要的資料,這種訪問方式才會得到最理想的成效。
二、根據不同采訪對象采取不同提問方法
部分受訪者能說會道,部分受訪者沉默少言;部分受訪者特別細化受訪問題,部分受訪者不太愿意接受訪問。這便需要記者一定要了解采訪特色,面對不善言辭的受訪者,記者必須不厭其煩并開導他們,多問問怎么回事;一些受訪者平日里口齒伶俐、侃侃而談,而面對話筒時說話就內容混亂,這時記者需要在了解受訪者以前就打開錄音機,待訪問結束后,給受訪者聽聽訪問時的內容,得到受訪者的同意以后再播出。不少受訪者口若懸河,但話語內容卻與問題無關,這時記者需要在適當的時候打斷,精巧地把話題引到原本的問題上去。不少受訪者原來沒有接受過訪問,表現拘謹,這時記者需要先制造和諧輕松的交談氣氛。
三、提問應避免假、大、空,所提問題要具體
在現場訪問受訪者往往靠的是即興能力,所以做好廣播新聞報道的主要因素之一即所問問題是不是精準。采訪中問到的問題需要詳細點,努力排除假、大、空的現象發生。就像要求受訪者說說想法和領悟等含混不明確的回答,這就可能使受訪者搪塞了事,不易實現采訪預期成效。記者若想更明確地掌握某項案件的本質或某個問題,務必要問受訪者喜歡作答的問題,從一些特別詳細的問題聊起,想問受訪者的問題清晰扼要。記者務必要在采訪的新聞案例里摸清關鍵點和主旨,挑選可以完全施展新聞題材的人物和案例展開訪問,還可以經由一部分簡略的訪問,使受眾取得更多資料。
四、采訪的問題應有較強的針對性
首先,記者在訪問以前一定要進行完善的籌劃,所問的問題一定要特別針對受訪者,清楚確定采訪的主旨,以主旨為中心策劃出應該問到的問題,明確基礎問題和主要問題;按照案例產生的時間順序、邏輯形式,讓提問可以有條不紊地展開。只有如此記者才能夠了解新聞案例的來龍去脈,受眾才會明白案例的真實情況。其次,采訪中問到的問題一定要詳細、靈活且精準,不但能節省采訪耗時,也可以讓采訪中的交流緊密貼合訪問主旨。再次,采訪時一定得對癥下藥,含蓋問問題時的口吻、語調等都需要盡力契合受訪者,所問到的問題越詳細、越有針對性,才能更方便受訪者作答。
五、采訪提問時應做到“口”“眼”并用,選擇適宜的談話場合
廣播記者一定得牢牢掌握主要特點展開訪問,分秒必爭抓住轉瞬即逝的尤為主要的一瞬。就廣播記者而言,非語言的溝通是特別重要的,能不能把握這一瞬間的表達關鍵要看廣播記者能不能利用眼睛展開訪問,再和口語方式的提問有效結合,口語和眼睛一起共同協作,進一步讓觀察變得更深刻和細膩,深入研究全部事件的真實情況。還需要挑選合適的采訪地點,不太合適的采訪地點可能使采訪失去趣味性,但合適的地點會更能提起受訪者的興致。
參考文獻:
[1]趙彥紅.淺談新聞記者的采訪技巧[J].經濟師,2009(9).
[2]張吉昌.淺析新聞記者采訪技巧[J].新聞研究導刊,2014(15).
[3]李丹丹.淺談電視新聞記者的采訪技巧[J].新聞研究導刊,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