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網 HEA.CN 2017年6月15日頭條】在目前整個電視行業受上游面板業驅動之下,對于整機廠商而言,占據電視成本60%以上的顯示屏價格下調時間可能延后到第三季度,連續15個月的漲勢使下游企業不堪重負。而面板渠道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下游整機廠商的戰略調整,其中受面板業影響最嚴重的是沒有穩定貨源渠道的電視廠商,而這一點又恰恰反映在企業的財報中。如今年一季度被資本市場稱為“假白馬股”的海信電器而言,一季度財報受“原材料上漲”影響,凈利潤僅實現2.69億元,同比下降49.53%,季報發布后的第一個交易日直接跌停。同時,近日夏普“狀告”海信一事引起軒然大波,“索賠1億美金”相當于海信電器第一季度利潤的近三倍,占2016財年凈利潤(16.8 億元)的近一半。
面板廠的一舉一動影響電視面板采購格局
過去的一段時間,面板作為核心資源的緊缺性越發凸顯,地位不斷提升,整個供應鏈競爭格局牽一發而動全身。夏普面板出貨量在整個電視面板行業的占比不到2%,相繼斷供三星和海信,卻影響并重置了整個行業的液晶面板供應鏈格局。
迫于夏普斷供,這一行為影響了整個電視行業的面板采購格局,三星轉而向自家SDI和京東方追加訂單,還向老對手LGD采購電視面板,加上此前三星關停占自家整體面板產能15%、全球產能3%的電視用液晶面板生產尋求LGD,面對三星以及索尼的加量,LGD隨即減少對其他伙伴的面板供應。而面對夏普斷糧的海信,匆忙中擁抱競爭對手TCL救急以保證華星光電的供貨渠道足夠穩定,同時向AUO增加采購。整個業界的供應鏈關系突然間轉變了利益槍口。根據家電網從IHS提供的面板市調中發現,海信電視的面板采購比重恰好傾向于AUO與華星光電,分別占據29%、23%,供貨渠道眾多。
相對地,擁有上游面板業的下游廠商則占據絕大優勢,整機廠商不會永久受制于上游驅動,尤其是對于驅動顯示技術的電視廠商來說,向上游前進和向海外擴張同樣重要,如TCL電視擁有利潤奶牛華星光電,經過十年磨劍之后,迎來爆發時期,70%采購來自自家面板廠,對上游價格漲價具有掌控能力和強風險抵御能力。此外夏普的67%仍來自于自身,創維的40%雖然來自于LGD。但是2014年9月,LGD正式投產的廣州面板工廠投資比重中創維占比10%。此外,創維還于2005年成立創維液晶模組廠,隱身于各品牌背后,此后于2008年參股LGD廣州液晶面板廠,成立研發公司。
不能打七寸的“農夫“如何撐起一個故事
海信一直被業內認為是“并購”領域的“老司機”,此次顯然處境尷尬。根據家電網查閱2015年第一財經的報道描述是:海信總經理林瀾說,夏普是“液晶之父”,無論是技術積累還是生產能力以及渠道資源,都是海信心儀已久的。“收購夏普墨西哥工廠,有利于解決美洲產能瓶頸,更多地獲取渠道資源,從而實現海信在美洲市場的快速成長,增強我們在渠道以及規模上的議價能力。”今年一月份,林瀾在給媒體的電郵中表示,“夏普品牌對我們很重要”。此前海信方面也稱,夏普品牌對于構建市場營銷技能和與美國大型電子產品零售商建立關系有所幫助。
當時言論與今時海信國際營銷副總經理朱聃“托管”之辭似乎有所出入,此前雙方達成利益共識各取所需,而現在,夏普成了海信口中的“蛇”和一文不值的乞求者。對于夏普而言,捍衛品牌形象很重要,其律師在向舊金山加州法院提交的訴訟文件中稱,等到海信電器的五年授權協議到期的時候,夏普的品牌和商標可能已被毀掉了,那時即便收回授權也毫無意義。
據媒體報道,根據夏普所言,海信向消費者提供的有關電視機尺寸和亮度的信息具有欺騙性,也違反了其他聯邦標準。
以下為BUSTBUY美國網站展示的某款“夏普綠”并未采取這種嚴謹的尺寸標識,具體原因并不明確。
在奉行契約精神的美國,電視尺寸標準極為嚴格,以55吋電視機為例,電視尺寸來自于有效畫面對角線參數,而Diag的解釋為“對角矩陣”,在國外百思買、亞馬遜等網站,所有標準都會標準54.6、54.5吋的標識,根據家電網北美站此前的了解,尺寸虛標很容易招致官司。如一款電視的尺寸標明是“643.2×385.92(mm)”,根據計算得出該款電視對角線長度約750mm,換算成英寸為29.5英寸,在中國則采用四舍五入為30英寸,而根據家電網查閱市面上的測量數據表明,部分電視機產品宣傳或標注尺寸與實際尺寸出入較大,差距最大的一款型號標注為740mm(29英寸)的某品牌電視機,實際屏幕可視尺寸只有670mm(26.38英寸)。
在媒體界廣發“農夫與蛇”小讀本時,海信的善意實際上并沒那么純粹,在日企極度衰弱之時,海信“善意托管“北美的同時掏了一筆千萬美金撫養這個“病秧子”。如今對于海信而言,善待北美夏普品牌等于“替鴻海養孩子”,弱化自有品牌;“做壞“夏普,等于落了夏普的“低品質銷售毀我招牌”口實。實際上,在這五年里,海信可以用夏普的品牌和渠道做很多事情,來鞏固自己的北美市場,但目前來看,面對“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北美夏普,海信處境尷尬。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2015年外匯出現跌勢時,海信資金“出海”顯得時機正好。
在這個競合時代,企業之間在利益間游走。根據數據顯示,目前在北美市場,排名前三仍然是三星、LG、Vizio,TCL在北美市場也極為強勢,夏普收回歐洲市場之后在鴻海系主導下欲在美國投資面板廠,而目前海信面板采購廠商中還有夏普的名字,三星、LG、TCL均有自己的面板廠,如果出海企業掌握不好在北美市場的關系,局勢并不樂觀。
業內人士向家電網稱,在中國企業紛紛通過并購外企來表明自己“中國第一”的同時,也不乏一些“翻車”的,在到處賣品牌這件事情上,日本企業是有經驗的,而對于中國企業一時“貪念”而被“坑”的,是有前車之鑒的,前有日企東芝、三洋,將品牌賣來賣去,后有夏普,企業無論是出于善意還是趁機“貪念”,都應擦亮眼睛,盲目“吞象”可能引起消化不良和眾多并發癥纏身,最后淪為“農夫與蛇”的故事,而農夫同時喪失了“打七寸”的反制條件,尤其是“未來大頭在海外”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