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7日訊 沒有高檔的裝修,沒有炫目的燈光,也沒有高檔的音響。有的只是演員賣力演出,和臺下不時響起的掌聲和笑聲。這間位于大慶東風新村一家小劇場的相聲社,被很多大慶相聲迷親切地稱為“大慶德云社”。

每周六晚,大慶的相聲愛好者都來表演。
“玩票的心”挑起傳承的擔
提起相聲社,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北京的德云社、嘻哈包袱鋪。大慶人做夢也想不到,咱家門口就有相聲社。
說起相聲社的成立,就不能不提孫志勇和韓良軍。這倆人是“連橋”,都從事著與相聲八竿子打不著的工作,但二人都非常喜歡傳統藝術。特別是孫志勇,從小就對相聲癡迷,他曾無數次夢想著自己,有一天能穿上大褂,站在臺上給觀眾說相聲。這些年,愛好相聲的二人,結識了不少大慶本地相聲愛好者,有些人不但愛聽,還能說上幾段。
后來,孫志勇有了個想法:“能不能成立個大慶本土相聲社,把大慶愛好相聲的朋友組織起來,給他們提供一個交流的場所?”把這個想法和韓良軍一說,韓良軍二話沒說,當即決定,將自己在大慶茶城附近的一處咖啡廳倒出來,免費提供給相聲社作為場地。隨后,幾名資深相聲愛好者,第一時間加入。2016年10月,這家相聲社成立。
從那時起,每周六晚上7點,啡時相聲社就開始了為時一個半小時的演出,演員全是從事不同職業的人。起初,大家只是抱著“玩的心”,可隨著觀眾的認可和喜愛,他們認識到這不是一個玩的事,這關系著觀眾們的期望,關乎傳統文化的傳承。
舍得用三場演出培養一個觀眾
大慶的相聲能走多遠,在于能培育出多大的觀眾群。
“一個觀眾,至少要看三場戲,才能體會到現場演出的魅力。這就需要培養,哪怕是不要錢讓觀眾走進劇場,只有欣賞到了,人們才有可能愛上它。”孫志勇頗有感觸地說。
相聲社開業到現在,一直是入不敷出。最冷清的時候,一場演出才來幾個觀眾。“所有演員,一分錢不拿,全憑對這門傳統藝術的熱愛,我們才咬牙堅持了下來。”孫志勇說。“酒香不怕巷子深”,憑借良好的口碑,老觀眾帶新觀眾,新觀眾再帶新觀眾,觀眾群體在不斷擴大,如今不少人慕名前來。
這個相聲茶館的出現,給大慶人提供了一個更具文化韻味的休閑方式。正是這個不起眼兒的民間相聲小團體,悄悄地攪動了大慶相聲這潭沉寂了幾十年的死水,給大慶的相聲迷們,提供了一個面對面欣賞傳統相聲藝術的機會,撐起了大慶相聲的一片天。
做好傳承用作品 留住觀眾的心
年近六旬的吳曉東,原大慶曲藝團的相聲演員,也是目前大慶相聲界的元老級人物。在大慶相聲最輝煌的歲月,他一年要演300多場。看著如今大慶相聲的境遇,作為相聲藝術傳承人的他,曾一度非常痛苦。當得知大慶有了自己的相聲社,自己的三位弟子也都是那里的演員時,他激動不已。
吳曉東老師,囑咐相聲社的年輕人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適應觀眾的新口味。他也曾犀利地指出:“演員的成功,首先是作品的成功,我們還缺少有個性的本土原創作品,缺少本土成長起來的‘角’!”
作為相聲社發起人之一的孫志勇說:“市場考驗相聲演員的本事,更考驗耐力與堅守。有人說,我們是大慶相聲發展的星星之火,我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努力,它定有燎原之日!讓相聲文化,成為大慶的又一張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