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如果非得就“太監”這一類型的藝術人物論短長,那在我記憶中最印象深刻的那一個,我一定會送給《大明王朝》中王勁松老師演繹的楊金水。
因為無論是人物層次的豐富、思想的復雜還是折射出來的主創思考的深刻性,高公公和楊公公還真不在一個水平面上。
但是《瑯琊榜》中的這位高公公,他揣得了圣意、裝得了糊涂、和得了稀泥、賣得了呆萌、選得了站隊。
他輕輕松松就把《羋月傳》后來的那位一身忠骨和正氣的大監淪落成“尋常”之時,我好像就沒有理由不“順從民意”,毫不猶疑地讓他在這里占一席之地。
因為對于藝術形象的創造而言,被受眾“喜歡”正是審美最圓滿的閉環,而對高公公,我不想掩飾我的喜歡,發自內心的喜歡。
我的喜歡,是因為“恰如其分”。而這首先就表現在對這個角色處理的恰如其分上。
無論是作品人物主次的安排,還是故事環境中這個六宮都太監在這場奪嫡、翻案中所起到的作用,都決定了高公公只是《瑯琊榜》中的一個“小角色”。
既然是小角色,編導在其身上的下筆,都是極淡的,絕大部分仿佛都是在可有可無處云淡風輕的一、二筆閑筆。
而演員的出場很多時候都是梁帝如影隨形的一個陪襯,一個站在應該站的位置上低眉順目的“背景”。
但就在這樣的限制中,譚希和卻非常出色地用細膩和分寸在眼底眉梢間的一個個眼神和一個個極細微的面部表情中達成了表演低調的華美。
正是他們安排上的恰如其分,使高公公在“真實性”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這個與觀眾認知經驗“神似”的高公公,存在感滿滿,成功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
而我若也是要挑刺的話,唯一的一處就是知曉夏江告發梅長蘇,梁帝要當庭測試驗證之時,送信靜妃讓蘇先生不要進宮以及賜毒酒時“這杯是蘇先生的”刻意提醒的情節設計。
因為在我眼里,編導的這一安排相對于對這一角色一貫處理的手法、人物的基調、其行為的邏輯都有突兀和生硬之感,也是恰如其分中唯一的一次僭越。
更多瑯琊榜情報爆料,請搜索創客江湖:ckjh2016
(文/云淡風輕地微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