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瘋狂迷上了張黎導演的《大明王朝》。
帶著興致盎然的情緒仔細看去,才發覺,拍得真好。
故事一開頭,直接給人展示的是朝廷里”以農改桑”的勢力斗爭。這時候以嚴嵩嚴閣老為一派和以裕王為一派的勢力斗爭都出現了。
我素知張黎拍的歷史正劇向來口碑不錯,這次我翻看他的舊作《大明王朝》依然是激動不已。
嚴嵩在歷史的定調里,歷來以奸臣的形象出現,在文學、戲劇等方面一直都是以丑化的角色存在。當然這是每一個時代,主旋律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普通大眾愛憎分明的樸素情感。但是在《大明王朝》里,嚴嵩的出場,年齡已經設定在了八十之間,是一個垂垂老矣,風燭殘年的老者形象了。
正是因為年齡之故,導演和編劇對人物行為和語言的設置,就接近于“其人將死,其言也善”的地步。所以,我一路追著十來集電視劇下來,劇中人物所帶給我的情感觸動還是蠻不可言說的。
首先,我很難說,在給我的情感觸動里,沒有對垂老之人的惋惜和諒解。佛家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許嚴嵩在歷史里真的是作惡多端,但在劇中來看,他一邊維系著自己派系的利益的同時,也考慮著怎么支撐著整個大明的局面。
這個其實很像我們看到的很多貪腐現象一樣,貪腐的人,其本身做事情的能力也是絕對的強悍的。
其次,在看著戲里人物的故事演繹,你的思考會引申出很多人性的深刻的理解。我一路看來,總是深刻地感覺到,明晰的是非善惡是沒有的。好人好心也可能會辦壞事;而奸人奸計也會顧及防止物傷其類。
在電視劇里,有一集,皇帝叫嚴嵩嚴閣老和徐閣老一起寫祭文的時候,兩人就為天下生民通過推心置腹達成一定的和解。最后嚴嵩的那一句“我都八十了”。這樣的垂暮之語,簡直催人淚下。
也許,真正好的電視劇,總會給觀眾帶來各種各樣的關于生命關于世界關于意義與價值的深刻思考吧。它會企圖通過中立的立意和波瀾起伏的劇情,讓你深溺其中進行思考,而不是通過僵硬的套路刻板地宣揚著棱角明晰的是非曲直的價值觀。畢竟人性是復雜的,通過影像來展現人性的復雜,當然不是一兩句你對我錯就能把內心想講的故事給說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