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顱手術,影片一開始就血淋淋的,其實一點也不嚇人,紀錄片式的鏡頭呈現了詳盡的過程和細節,一方面顯示專業,冷靜、專注,另一方面凸顯緊張的氣氛,而這只是醫院的日常。
三角關系
趙薇飾演的佟倩是一個腦科醫生,具有高度責任感,認為病人的命就在她手上,要極盡所能。她執拗地想救活每個人,冒險決定給一個年輕的病人手術,爭取讓他有更多的過正常生活的時間,結果手術后脊椎不能動彈,病人怪到她的頭上,說她是垃圾醫生,要告她,這樣的醫患關系矛盾常見報端。‘醫生只是專業,有些事不是我們控制得了的’,但患者并不都能理解你的專業。
她既相信自己的專業判斷,又難逃內疚的自責,神經過于緊繃,狀態不好又堅持做手術,結果導致患者死亡,這件事幾乎將她打垮。
鐘漢良飾演的張禮信是個高智商的搶劫犯,和警察講羅素《哲學問題》里的故事,會背誦醫學學會的宣言,還熟悉法律條文,像個玩世不恭的破壞者,常不停大笑,以掩飾內心的慌張。腦袋中槍極有生命危險卻不肯手術,用一個電話號碼戲耍警察,在醫院里導演另一場搶劫。故作輕松,密切關注著病房里的一切,借機巧妙成功逃脫。
古天樂飾演的陳sir是一個督察,在圍捕張禮信時,手下誤開槍,為了逃避處分,設套從疑犯手上提指紋作偽證,不巧弄錯只手,只好決定干掉疑犯。外表強作鎮定,其實內心恐懼。他和張禮信都想致對方于死地,而佟倩卻執意要救疑犯,就成了雙方都想利用的對象。
沖突,是一部戲成敗的關鍵。設置成功的沖突,它能很好地推進情節的發展,讓人物綻放各自光彩,展現人性的深度。醫生,警察,受傷的匪徒又成了患者,醫患、警匪本就屬于強沖突關系,何況是三個被逼到死角的人,又置于醫院病房這樣一個空間內,這就使得三角關系變得錯綜復雜,在不斷的持續升溫中,千鈞一發,一觸即發。
從影片開頭的開顱手術帶給觀眾的緊張氣氛,到佟倩、張禮信和陳sir各個高度緊繃的神經,在病房這樣一個繁忙、繁瑣,患者、醫生、護士、家屬進進出出的空間,波瀾不驚之下暗潮洶涌,而觀眾的注意力至始至終被鎖定在此,密切看著一切慢慢醞釀到最后爆發。林雪很好的演繹了表面看似正常——買麥當勞、吹口哨——其實手足無措(找不到手銬鑰匙)內心慌亂不已的誤開槍的警察,它讓我想到《PTU》,氣氛醞釀極佳,把觀眾的緊張感提到了嗓子眼。電影是空間的藝術,電影就是營造氣氛。
最后一場五分鐘長鏡頭慢動作的槍戰戲,伴著女聲的羅大佑的《之乎者也》,讓所有的沖突來了次總爆發。槍戰戲最能直觀體現杜琪峰的導演風格,《槍火》《PTU》《放逐》各有花樣,這次又呈現出災難片式的末日景象,有追求的導演都不屑于重復過去。
三人行,必有我師
佟倩、張禮信和陳sir最初各有執念,固執己見,他們都囿于自己的判斷,不肯聽信旁人的勸解,醫生導致患者死亡和自殺,患者錯過治療時機成了植物人,警察作偽證差點殺人,一念之間,最終他們都放下執念,彼此拯救。
“故事叫《三人行》,后面來一句就是‘必有我師’。我們要維持怎樣的道德觀念?”,杜琪峰說。病患不相信醫生,疑犯不信任警察,兩種敏感的特殊職業,容易誘發強烈沖突,而沖突得落到具體的個體身上才有意義,他們三個都算是典型和理想的。個人秉持職業的道德,才能承載和體現職業的尊嚴,而職業的榮譽得在每一個的個體身上落到實處,不是籠統而模糊的,才是有溫度的存在。
“知之為知之,在乎不在乎
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都曾這么說
現在看看我們的青年他們在講什么
但是要想想到底你要他們怎么做
大家都知之,大家都在乎
袖手旁觀者,你我是也”
——羅大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