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高職課程體系銜接的家用紡織品設計專業總體思路是通過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就業崗位要求的調研,科學分解中、高職兩個階段應具備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根據不同階段的培養目標要求,系統構建“雙基導向”的課程體系,課程設置由淺入深,確定科學合理的教學順序和實施路線,教學內容銜接合理,教學方法和考評機制,結合家紡設計專業工作室項目教學的具體要求展開。
關鍵詞:“家用紡織品設計”專業;中高職;課程體系;構建;探索實踐
0 引言
根據蘇教職〔2013〕9號《關于繼續做好江蘇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關于制定(修訂)專業培養方案的原則意見》(通紡院教[2011]20號)等文件精神,我院與合作的中職學校統籌設計了中職學段(三年)和高職學段(三年)貫通銜接的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了中高職分段的人才培養目標,制定了中、高職理論知識課程和技能訓練課程銜接貫通教學體系。
1 “雙基導向”的課程體系構建
培養方案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構建了“文化素質養成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家用紡織品設計專業中高職課程體系銜接的總體思路是通過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就業崗位要求的調研,科學分解中、高職兩個階段應具備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根據不同階段的培養目標要求,系統構建課程體系、技能訓練體系,課程設置由淺入深,確定科學合理的教學順序和實施路線,既要避免中、高職課程內容的重復,又要拓寬和加深課程內容,真正實現課程內容及技能培養銜接的連續性、邏輯性和整合性。
1.1 公共課程體系
在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公共課程體系重點培養學生的公共文化基礎;高職階段則側重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給學生后續發展提供保障。高職階段的公共課程體系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要求,按照“基于社會生活過程”的公共課程開發理念,圍繞學生未來積極參與現代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知識、能力與素質要求,將典型社會生活情境(問題、情景、事件、活動、矛盾)轉化為學習情境,設計由公共文化基礎、思想政治教育類、生活通識與通用技 能類、身心健康類、審美與人文類、就業與創業類模塊等構成的系統化公共課程,通過必修課與選修課兩種修讀方式交叉實施。必修課主要包括“大學語文”“高等數學”、“英語”“入學教育”“國防教育”“畢業教育與入職準備”等課程。
1.2 專業課程體系
為培養學生過硬的專業能力,按照“基于工作過程”的專業課程開發理念,通過專業調研及召開實踐專家訪談會,分析提煉出了“家用紡織品設計”專業典型工作任務(見表1、表2),構建了與核心職業技術相應的核心課程。遵循學生認知和職業成長的基本規律,將專業課程分成中職和高職兩個階段實施。
中職階段重在單一職業技能的培養,而高等職業教育階段則是在中職基礎上的全面提高,專業理論的提升和專業綜合技能的拓展和職業素養的進一步發展。通過改革實現課程和教學內容的有機銜接,即根據不同階段專業人才培養要求,按照“基于工作過程”和“基于社會生活過程”的理念,遵循“從完成簡單工作任務到完成復雜工作任務”的職業成長規律,系統設計,校校、校企合作構建中、高職階段課程體系。
2 課程教學內容與要求的遞進性
2.1 注重了中高職的層次性,合理設置課程教學內容
實施過程中,經常性組織教研活動,加強中職、高職學校任課教師的交流與溝通,共同開展教學研究,緊密銜接課程教學內容,杜絕“炒現飯”和教學內容脫節現象。強調了文化基礎課的重要性,不片面認為職業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加強了實踐課時比例,弱化了部分專業深度較大、實訓條件不太具備、教學效果不太理想的課程。做到中職與高職課程內容不重復、不交叉、不斷檔、不遺漏,保證前后的續接。比如說《家紡款式設計》課程,中職主要分析講解制圖的基本知識、常見款式的結構制圖方法,對于結構的變化原理則不深入探究;而高職院校結合企業典型工作任務主要分析結構設計原理、變化原理及應用等方面內容。這樣,前后內容銜接,層次上也有了明顯的區別和提高,使得高職學生在專業知識和技能上都有極大飛躍。
2.2 考核評價方式創新
打破傳統教學評價體系,改變以往只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建立多維度的立體的課程評價體系,既有客觀評價又有主觀評價,通過課程項目考核學生的專業技能,通過學習過程考核學生的學習態度、團隊合作精神、溝通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等。評價分為學生自評、小組成員間互評、組間評價、教師評價、企業評價,過程考核與最終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多樣性,及與企業的接軌性。
3 結語
中職階段側重于操作技能的培養。通過藝術基本功的訓練,使學生具備相應的繪制能力,同時通過系列的實訓操作對崗位的工作流程和產品的工藝流程了解熟悉,積累一定的經驗,為高職階段的設計實踐打下基礎。在高職階段,側重于設計方法、設計思維、設計觀念的培養,從而實現設計創意能力的提升。
作者簡介:王明星(1979—),男,江蘇徐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