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泛音樂”時代即將來臨?
關于音樂,這是個最壞的時代,更是個最好的時代。
互聯網革命轟轟烈烈,幾近殺死了實體唱片業這一上世紀音樂產業的主體,引發了音樂產業15年大崩盤。然而,互聯網的到來也為人們提供了無處不在的音樂場景與更豐富的獲取渠道,在數字音樂付費下載潮流后,“流媒體”終于徹底挽救了音樂產業,實現2015年以來全球音樂產業的連續四年增長。
音樂產業在復蘇,機遇在縫隙中生長。
中國音樂產業,已在邊緣化之后,到達了邊界的突破點。
我們不禁思考,音樂產業如何在泛娛樂短視頻包圍中破局?未來將走向何方?泛音樂時代是否即將來臨?
十年沉浮:從黑暗谷底,到曙光終現
時間回到21世紀第二個十年之初,那是中國音樂產業的至暗時刻。
那時,互聯網免費下載方式已大大沖擊了整個音樂產業,著名音樂人宋柯斷言“唱片將死”。
場。據業內數據,“2011年音樂產業版權收益為300多億元,音樂公司與音樂人收益不足其中2%。”
當然,至暗之中,也有著互聯網帶來的音樂新生年代的萌芽。
一方面是智能手機與3G的普及帶來的音樂手機應用大爆發。
以“唱吧”為代表的在線K歌成為互聯網時代第一個徹底嶄新的音樂產品。2012年5月,“唱吧”正式上線第5天就沖到蘋果應用商店第一位,第10天下載量就達100萬,并火速積累了上千萬用戶,在此后兩年內穩居K歌類產品top1。
雖然,唱吧在此后并未占領如今的互聯網泛娛樂賽道第一梯隊,但其別樣的音樂產品模式不失為一次探索路上的小勝局。
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趨勢圖2010-2019
另一方面是數字音樂版權革命的到來。
2010年起,盜版音樂網站遭遇了國家的多次打擊,在線音樂平臺轉向了付費下載與流媒體式的訂閱服務。
數字音樂革命為中國音樂產業帶來了回春曙光,據IFPI發布的《2019年全球音樂產業報告》數據,“中國繼2017年首次進入全球前十大音樂市場后,2018年排名攀升至第7位。中國音樂產值高達3471億,占到文化產業的9%。”
然而,在曙光的背后,重重問題埋藏在硝煙四起的戰場之下。
中國互聯網行業廝殺已進入下半場。
一方面是用戶流量見頂。Questmobile數據顯示,中國移動互聯網月活躍用戶規模在2019年Q2首次下滑,并持續降低。存量時代來臨,用戶需求成為盤活存量的核心。
一方面是巨頭格局已定。在最熱的泛娛樂賽道上,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巨頭占領大半江山,老牌巨頭BAT以愛優騰視頻網站為核心創大文娛生態,留下的空間已成“縫隙”。
在互聯網戰場的喧囂之下,音樂產業卻顯得過于沉寂了。
Questmobile數據顯示,在線音樂行業月人均使用時長在泛娛樂賽道典型行業中墊底,尚不足短視頻的1/4。
三年時間,短視頻行業已從0起步登頂了互聯網流量之巔,而音樂領域活躍在互聯網的仍舊是十余年前遺留下來的在線音樂平臺。
盡管2010年起音樂版權大風刮起,數字音樂革命轟轟烈烈,卻付費比例持續低走。業內人士表示,“今年音樂付費比例僅為5.2%,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更嚴重的問題在于,雖然近年來中國音樂產業收入數據看似長歌猛進,但其收入模式宛如無根浮萍。
一是平臺“搶版權”透支過重,導致產值虛高。
IFPI數據顯示,“流媒體對于中國錄制音樂收入的貢獻率高達93.5%。”業內人士分析,“這意味著中國錄制音樂市場基本上靠平臺為版權方預付的版權費來支撐。”有人預測,“當平臺跑馬圈地熱潮過去,將會有一次音樂產值的斷崖式下跌。”
二是刷量現象嚴重,粉絲經濟破圈困難。以QQ音樂數字專輯銷量總榜為例,排名前20的專輯創作者65%以上為流量明星,這意味著數字專輯是一場粉絲經濟的游戲,銷量高的專輯難以破圈,而真正的音樂人作品甚至連銷量都沒有。音樂平臺營銷能力匱乏,近年來產出的最熱神曲,更無不源于短視頻的背景音。
變革的時代來臨了。
盡管中國音樂產業在互聯網大潮中日漸邊緣化,而國際音樂產業卻早已回暖。流媒體徹底帶來了全球音樂產業復蘇。
不同于國內音樂類視頻播放量排行墊底,“根據IFPI報告,全球音樂播放中有55%通過視頻形式播放,而全球的音樂播放中46%在YouTube上,YouTube播放量排名top50也多數為音樂視頻。”
中國音樂產業尚處于泛娛樂賽道縫隙的黑暗之中,而縫隙,也代表著機遇。
“音樂需求永遠都在,只是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滿足形式。”唱吧創始人陳華說道。
從邊緣化到邊界突破點,泛音樂視頻這一國內產業空白被看好成為下一個邊界突破的風口。
在短視頻之后,中國音樂產業如何在縫隙中生長,再度奪取互聯網高地?
破局之道:走眾創之路,開音樂之花
回顧中國互聯網興起的一次次新潮流,我們可以發現,“眾創”是變革的方向,也是繁榮的本質。
新媒體誕生的年代,微博與微信公眾號的出現實現了信息“眾創”。短視頻的潮流,則在于打破視頻制作的專業門檻,讓視頻得以“眾創”,大眾的生活與智慧得以無限展露。
那么,如果音樂產業贏來徹底的“眾創”局面,又該是怎樣的呢?
“獨立音樂人”已經邁出了走向眾創的第一步。根據MIDIA數據,藝人自發行收入占比逐年上升,全球獨立音樂人的數量與其發行的作品是簽約音樂人的近百倍。而《Old Town Road》這首蟬聯19周美國Billboard榜單冠軍的神曲,也是出自一位19歲的獨立音樂人之手。
不過,就中國音樂產業而言,盡管各大巨頭都出臺了獨立音樂人的扶持政策,盡管獨立音樂人作品堪稱海量,但根據調查數據,“約半數音樂人月收入不足2000元,版權支付最規范的平臺上約25%的音樂人一年收到的版權費也不足100元。”
中國的獨立音樂人生存艱難。究其原因,第一是各大平臺資源依舊集中在頭部,獨立音樂人作品曝光難、宣發難;第二是獨立音樂人創作工具簡陋,詞曲創作資源流動難,大大影響了其產出的音樂質量;第三是海量的作品使得平臺與聽眾都難以篩選出好作品,產業本身占有的有限聽眾時長被大量“稀釋”。
這并非是簡單的“獨立音樂人扶持計劃”所能解決的問題,而需要整個音樂產業進行一次生態上的顛覆性革新。
困境總與機遇掛鉤,問題會引發許多人的思考與創新,而唱吧是在縫隙中突然激進的代表。
近日,唱吧推出10.0版本進行全面革新,從唱K轉向做音樂,瞄準1到10分鐘的泛音樂視頻市場空白領域發力。
要讓眾創更純粹,唱吧創始人陳華說道,“要讓音樂人站起來做音樂”。
唱吧擁有著變革相關的天生基因優勢。
一是創作工具上的技術先進性,不同于傳統在線音樂平臺,唱吧本就生而為創作,甚至許多音樂專業院校學生都被要求以唱吧來提交作品以保證高音質。
二是唱吧平臺上已積累了幾千萬的音樂愛好者與音樂專業人士,根據調查數據,音樂專業相關人士占唱吧用戶比例高達20%至30%,擁有優渥的“種子用戶”資源。
基于此,唱吧10.0從以下方面進行了全面革新:
徹底改變了創作發行模式,以打破高門檻,真正實現音樂MV的大眾創作。
一方面,唱吧瞄準1-10分鐘的音樂視頻領域,為用戶提供了更豐富的創作工具。不僅在音質上做到頂尖,還開拓了“智能混剪”新功能,用戶基于自有素材可一鍵生成精美MV,使音樂MV生產成本大大降低,以期待大眾能帶來音樂MV內容創作的百花齊放。
另一方面,唱吧還提供了音樂超市等創作服務。在平臺上,普通用戶也能開放購買詞曲進行創作,并能選擇“人工修音”、“一鍵發行”等功能,在千元以內即可擁有一首法律層面屬于自己的歌曲,并能在KTV中點唱。
第二,徹底拓展了音樂盈利模式,讓音樂人只需專心創作即可生存,真正讓大眾成為音樂產值生態的一環。
不同于傳統版權費支付,唱吧將音樂視頻播放量與用戶獲利直接掛鉤,“一個5000多播放量的音樂視頻,即可兌換50多元的現金。”
唱吧期待“眾創”局面能帶來足夠多的優質音樂視頻內容,吸引嶄新的用戶流量進入,配合唱吧線下麥頌KTV、智能硬件設備等,形成具備革新性質的良好生態。
關于未來:邊界突破點,在邊緣之處
互聯網時代的一次次革命,都基于技術的突破,并走向了前所未有的、意想不到的彼岸。
在博客時代,我們不能想象微博與微信能占據了我們的全天生活。
在社交時代,我們也無法想象僅僅三年,短視頻的受眾已突破8億,滲透率已高于70%。
在線下廣告時代,我們更無法想象,信息流廣告會占據的廣告屆的大半江山,電商直播能在一分鐘就賣斷幾千萬的商品。
所以,泛音樂視頻是否能如眾人所預料的那般,成為下一個風口呢?
這是一場在縫隙中生長的角力,互聯網新邊界的突破點,往往便在邊緣之處,在被邊緣化的音樂產業之上。
而創造風口的勇者,必定擁有敏銳的產業空白洞察力,與在邊緣處挑戰邊界的勇氣。
我們不妨保有最大的期待,或許泛音樂視頻時代的到來,帶來音樂產業的顛覆性繁榮。而在用戶需求被全方位滿足之下,音樂或將重回互聯網產業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