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文化自信謳歌新的時代
梁紅宙
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隆重開幕,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對文化自信的闡述,令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受鼓舞,激發了廣大文藝工作者肩負新時代文藝發展新使命,熱情謳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堅定信心。作為一名在廣西工作的曲藝工作者,我倍感振奮。同時我也深刻地意識到,振興廣西曲藝事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檢視廣西曲藝現狀,可謂優勢與劣勢共存,機遇與挑戰同在。廣西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曲藝種類繁多。不僅有文場、漁鼓、零零落、蓮花板說唱等漢族傳統曲種,也有很多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曲種,例如壯族的唱天、蜂鼓、末倫、唐皇;瑤族的鈴鼓、堂歌;侗族琵琶歌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曲藝形式,體現出廣西多民族和諧共存、多民族文化共同發展的可喜態勢。但同時也面臨資金匱乏、曲種傳承后繼無人等問題。
廣西是全國唯一的沿海少數民族自治區,地處“東盟經濟圈”,地域優勢得天獨厚。“一帶一路”文化建設,是廣西曲藝難得的機遇,而培養優秀曲藝人才隊伍、促進廣西曲藝發展,進而對我國發揮區域影響力有所助力,則是廣西曲協面臨的重要挑戰。而推進廣西本土曲種的傳承、保護和發展,關鍵在于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和習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理論學術建設
習總書記指出,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不斷認識規律,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廣西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民族世代繁衍生息。據不完全統計,廣西曲藝形式多達60余種,這些曲種曲目是廣西各民族智慧和文化的寶貴財富。但自治區的曲藝理論、學術的研究發展卻相對滯后,高校沒有曲藝學科、沒有曲藝教材,廣西曲藝發展的歷史、各曲種傳承人的傳記、曲牌曲詞集亟待編撰出版,曲藝理論評論研究工作急需開展。
崔凱老師曾說:“曲藝理論建設對于曲藝事業全局所具有的重要支撐和導向作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曲藝事業所達到的高度和水平,也決定著曲藝事業未來發展的潛力和空間。理論建設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為彌補廣西曲藝理論學術的空白,我們多項措施并舉推進理論學術平臺建設:一、取得廣西文藝評論家協會的支持,成立廣西評協曲藝雜技專業委員會。實現了廣西資深曲藝人與文化學者的合作與聯盟,促進評論人與曲藝人的相互融合、相互了解,使廣西曲藝理論建設、作品的評論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態勢;二、爭取與高校形成合力。廣西戲劇家協會連續8年舉辦校園戲劇節,每屆活動都深受各高校學生們的歡迎,而廣西曲藝進高校卻未能開展起來。在各類曲藝培訓過程中,我們著意尋找高校內的社團帶頭人,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和培養。這期間,廣西教育學院的申婷老師脫穎而出,憑借論文《廣西民間曲藝“文場”的歷史沿革與傳承策略研究》參加第五屆中國曲藝柯橋高峰論壇,同時獲得廣西曲協推薦參加國家藝術基金“西南地區地方曲種創作及評論人才培養”項目。在廣西曲協的帶動和鼓勵下,申婷對曲藝產生了極大熱情,主動提出要發動全區9大高校成立廣西高校曲藝聯盟,并計劃于2018年3月召開聯盟籌備會。這是廣西曲藝理論學術委員會建設的基石,將對廣西曲藝學術理論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人才隊伍建設
習總書記說:“加強文藝隊伍建設,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
曲藝要發展,人才是關鍵,既要發展新人培養后備力量,也要善待老人留存藝術精華。廣西曲藝界有一批德藝雙馨的老前輩,他們至今仍活躍在培育、傳承、創作、表演的曲藝第一線。廣西曲藝家協會要充分發揮老前輩“傳、幫、帶”的作用,不斷提升人才凝聚力;充分發揮協會主席團、理事和廣大會員的力量,與全區群眾文化隊伍、各表演院團建立合作,挖掘和發展有潛力、有能力的青年表演人才,并按曲種分類成立相關專業學術委員會,不斷提升人才吸引力。在研究制定廣西曲藝人才培養計劃時,廣西曲協還充分考慮到全面性、平衡性和發展性。在鞏固現有曲藝人才隊伍的基礎上,有計劃地發掘培養青少年曲藝人才,既要考慮專業骨干隊伍的建設和發展,也應注重體制外及新文藝群體的人才培養,并對不同曲種的優秀傳承人進行重點扶持,系統地培養,以此形成科學合理的曲藝人才梯隊結構,不斷提升人才隊伍活力。
三、品牌精品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
要繁榮發展廣西曲藝事業,建設廣西特色曲藝文化品牌、打造少數民族特色曲藝精品、形成廣西曲藝文化產業是重要手段。當下少數民族曲藝創作所面臨的困境之一便是“民族性的弱化”,多元文化的發展促成不同文化形式的互動交流,但同時也會導致文化的同質化,使少數民族的文藝創作失去了自己獨特的聲音、氣質和話語。而“民族性”卻恰恰是少數民族曲藝賴以生存的條件,是有別于其它曲種的民族特質。我們應抓住民族特色,從精品創作、人才培養、成果展示等方面設計出具有少數民族氣質的曲藝品牌,拓展影響力。
在建設品牌和打造精品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始終牢記我們的文藝是社會主義文藝,要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努力創作出既叫好又叫座,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曲藝作品。
2017年9月,在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前夕,廣西曲藝家協會召開了第八次代表大會,廣西曲藝人將用更加昂揚的姿態,更加飽滿的熱情,把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做中國先進文化的踐行者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弘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