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探秘 75副本鳳凰神殿 下 幻想世界吧
鄧春蓉,周熹
【摘 要】眾創空間是順應創新2.0時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要求而打造的新型創新創業服務平臺。高校作為科技創新、人才創新的主要陣地,應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人才優勢,充分運用實驗室、科技園等載體,打造優質的高校眾創空間,為知識的創造與傳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作出更大的貢獻。本文在“雙創”背景下,使高校眾創空間的兩個獨立個體——高校與企業產生深度聯動,并基于此對高校眾創空間的打造與運行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校企深度聯動;高校眾創空間;打造與運行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8-0142-02
一、眾創空間與高校眾創空間
(一)眾創空間
眾創空間是順應創新2.0時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要求而打造的成本低廉、方便快捷、透明開放以及全方位、全過程的新型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其借全球創客浪潮興起之機遇,牢牢掌握互聯網時代創新創業之特點、需求,基于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以及資本化途徑,有效集成各種創新創業服務資源,提供全鏈條增值服務,結合創新創業、線上線下以及孵化與投資,為創客提供了優良的、利于其創新創業的各種軟硬件空間。
眾創空間的構成主要包括以下要素:
第一,平臺要素。這是眾創空間的基本定位,其宗旨就在于惠及創業者,為創業者提供包括工作場所、網絡設施、社交平臺、資本金融和資源共享等方面的服務平臺。
第二,服務要素。這是眾創空間的基本職責,其服務對象為創業者及相關群體,為創業者提供包括政策咨詢、法律援助、市場對接、融資支持和產品推廣等方面的系統服務。
第三,資源要素。這是眾創空間的核心能力,其通過整合創新創業各環節(創意環節→檢驗環節→開發環節→推廣環節→應用環節)所需的資源,為創業者提供包括資金、信息、市場、管理等全方位、全過程的資源。
第四,社群要素。這是眾創空間的人力基礎,其為創意開發、創業實現之主體,往往以社群組織等形式組建小微創業團隊。
眾創空間的發展,需要綜合社會各方面的力量,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國家創業園區、社會科技企業等各自的優勢,發揮政策集成效應,優勢互補、合作共贏,進而打造出科學、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眾創空間,使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二)高校眾創空間
高校眾創空間是同時兼具教育、產業和系統屬性的新型創新創業平臺。高校眾創空間擁有天然的資源優勢,如擁有先進的科研成果、充沛的人才資源、專業的研究場所、優越的政策環境以及風險可控的服務資源等。相比社會眾創空間、企業眾創空間等,高校眾創空間有其獨特的定位:
第一,校園眾創空間。其有特定的服務人群——以高校師生為主體,該群體為高知人群,且思想活躍,是創新創業的主力軍。
第二,創新教育平臺。其旨在推進創新教育改革,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接受創新創業教育,并用實踐效果對其進行檢驗、評價。
第三,產業服務平臺。其應具備較強的產業化的服務能力與專業化的孵化能力,以推動科技知識向創新型產業能力的轉化。
第四,產學研市場化運作平臺。其為高校師生深度參與的產學研平臺,利用各種基于市場化運作的創業服務,可促進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知識向生產力轉化。
打造高校眾創空間,要充分考慮兩方面的問題:其一,高校要大力支持,組建專業團隊予以指導,并提供有力的資金等方面的投入;其二,積極實現與社會企業的對接,獲得社會的資金與市場支持。基于這樣的理念,我們應著力打造校企深度聯動的高校眾創空間,以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和創新型人才的培育,為建設創新型社會提供技術與人才支持。
二、基于校企深度聯動的高校眾創空間的打造與運行
(一)基于校企深度聯動的高校眾創空間的打造
打造校企深度聯動的高校眾創空間,主要有以下一些舉措:
第一,落實“雙創”政策號召,優化創業環境。高校應積極響應“雙創”政策號召,落實國務院《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指導意見》提出的發展眾創空間、推進高校創新創業的要求,加快打造高校眾創空間并不斷優化其創業環境,為高校師生服務。
第二,完善教育機制,凸顯其育人功能。基于高校眾創空間這一平臺,促進高校、企業、創客群體的互動交流,將高校眾創空間打造成一個更具活力和創造力的學習平臺,凸顯其育人功能。
第三,采取多種舉措,提升服務能力。基于高校、科研院所、社會企業以及其他服務機構,建立能提供“一條龍”服務的高校眾創空間,為高校創業者提供支持;同時,設立大學生創業指導中心或創業指導站等,為創業者提供針對創業各階段問題的“一對一”服務指導,盡可能降低其創業風險。
第四,深化校企聯動,加強資源整合能力。一是深化區域內政府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業內企業等方面的合作,將高校的定位、學科特點、辦學宗旨等與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相結合,整合高校的各種優勢資源,實現校企深度聯動,打造獨具特色的高校眾創空間;二是充分利用社會企業、高校校友等進行多渠道、多模式的資金籌募,為高校眾創空間的完善和創客的創業活動提供資金支持。
第五,創造有利條件,提升成果轉化能力。加強高校眾創空間與校企聯動創業機構、產學研基地、知識產權保護機構等方面的溝通合作,創造有利條件,實現資源整合。一方面,高校利用其科研、人才資源優勢,幫助創業者解決技術難題、提升研發水平、推動初創企業成長;另一方面,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并積極推動科研成果向生產力轉化。
第六,營造創新創業氛圍,提升輻射帶動能力。收集創新創業的現實案例,建立數據庫和網絡平臺,為后來的創業者隨時隨地提供參考與幫助;開展各種學術交流、創業論壇等,加強創新創業的理論研究,為眾創空間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采用演講會、報告會、辯論會、座談會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宣介創新創業的成功案例,營造濃厚的創客文化和積極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
(二)基于校企深度聯動的高校眾創空間的運行
高校眾創空間的運行涉及人力、物力、財力以及信息等方方面面的要素,因此也根據這些要素不同的結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運行模式。高校眾創空間的運行模式有許多種,如“聯合培訓+預孵化”模式、“校企創業導師互聘”模式、“校企共建開放交流空間”模式、“共辦比賽擇優扶持”模式、“校企網絡互動推進眾創文化”模式、“校企合作舉辦創業學院”模式以及“定位精確的校企合作”模式等,但不同的運行模式都有其自身的特點與側重點,也有其各自的優勢與不足。而“校企深度聯動”的高校眾創空間運行模式,可以說是對以上各種模式的綜合,是對它們揚長避短、優勢互補的結果。
首先,就運行角色而言,校企深度聯動模式下的高校眾創空間,同時具有高校投資主體與企業經營管理的特征。通常來說,高校與企業通過簽訂協議的方式形成合作,重大事宜和重大問題由雙方協商決策、解決,日常事務性工作由企業負責;眾創空間的基礎設施建設由高校來完成,如辦公場所、水電系統、物業管理、網絡設備以及其他軟硬件設施等,均由高校來提供支持;而日常的管理與運行則全部由企業來承擔,運行管理人員也由企業負責招聘、派遣等。
其次,就服務對象而言,校企深度聯動模式下的高校眾創空間,針對的主要是在校師生或剛畢業的校友,社會創業人士較少,因此其主要目的在于培育創新型人才、孵化創業項目。校企深度聯動促使創新創業的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為學生提供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教育,增強其創新創業能力。
再次,就運行機制而言,校企深度聯動模式下的高校眾創空間,引入了市場化機制和企業化的管理以及資本化的途徑,促進了創新創業成果的輸出,提高了眾創空間的運行效率和創業孵化項目的成功率。
最后,就服務優勢而言,校企深度聯動模式下的高校眾創空間,深化了高校與企業之間人才、物力、財力與信息資源的互聯互通,極大地提高了資源利用率。
三、結束語
總之,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眾創空間應運而生;而高校則順應形勢,開始紛紛建立自己的眾創空間。打造校企深度聯動的高校眾創空間,并進行科學、高效、可持續的運行,旨在讓高校與企業真正互動起來,以探索出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進而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實現校企雙方的共贏,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洪梁,王可娜.高校眾創空間研究綜述[J].價值工程,2017(18).
[2]初漢芳,張可,孟佳.基于協同創新的高校眾創空間的建設與探索[J].實驗技術與原理,2017(2).
[3]王圣丹,王水蓮.我國高校眾創空間運營模式及支持系統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
[4]耿健,劉濟源.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學生眾創空間設計[J].職業教育,2016(30).
[5]鮑宇,于淼,董立新.基于“眾創空間”視角下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28).
[6]王迷迷.高校眾創空間的組織構建與服務機制研究[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