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蠟染藝術
梁顯飛
摘要:中國蠟染具有悠久的歷史,蠟染技藝水平又以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蠟染為典型。目前國內各種著作、學術文章對西南地區蠟染的起源說法不一,本文從古籍記載、神話傳說等方面分析西南地區蠟染起源,為研究西南地區蠟染文化作參考。
關鍵詞:西南地區? ?蠟染工藝? ?起源
中圖分類號:J523.2?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6-0033-03
蠟染是中國古代三大印染技藝之一,在古代稱之為“蠟纈”。關于蠟染的定義有多種,綜合蠟染工藝特點,其中以下兩種最為貼切。其一是《貴州通志》的“用蠟繪畫于布而染之,即去蠟,則花紋如繪”;其二是賈京生在其專著《中國現代民間手工蠟染工藝文化研究》中提到的“蠟染應該稱為‘蠟防染”一說,因為“蠟染”一詞容易讓人誤理解為用蠟進行染布,而“蠟防染”一詞就可以在詞義上很簡單明了地把蠟染的工藝描述清楚。綜合而言就是,用蠟作為防染材料在布上描繪,然后進行低溫浸染,染后再進行高溫去蠟便可得到預設圖案。因此,本文就賈京生所說的“蠟防染”這一核心問題追溯西南地區蠟染的起源。
中國蠟染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從文獻記載、出土文物以及口傳文獻看,蠟染工藝主要是在西南的苗族、瑤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地區流傳。西南地區的蠟染究竟起源和何時,目前國內學者對此描述較為模糊。其原因首先是,掌握蠟染工藝的苗族、瑤族、布依族、仡佬族等主要民族都沒有文字,由于地理位置遠離中原文化核心區域,早期中原文化對這種流傳在民間的工藝記載相對較晚。其二是,蠟染屬于布織品,不易保存,從西南地區的墓葬、遺址出土的蠟染雖已經有百余件,但主要是制作于唐宋時期制品為主,早期蠟染較少,使得對西南地區蠟染起源研究受限。
一、文獻記載溯源
蠟染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傳承的形式主要是依靠口口相傳,故而有關蠟染工藝的古代文獻記載甚少。蠟染是在特定的物質條件和文化背景下產生并發展起來的,從物質條件看,蠟染的產生應是在紡織、染色工藝成熟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根據查閱到的文獻記載看,在夏代,有文獻記載現今蠟染所用的染料蓼藍的種植,商代出現染色工藝的相關記載。商周時期,人們已經掌握織布、染色工藝。到漢代,出現防染工藝相關的記載,國內大部分學者認為中國蠟染正是起源于此時期。真正意義上出現詳細描述西南少數民族蠟染工藝的文獻是在宋代開始。
根據前面提及的賈京生對蠟染的定義,“蠟染”必須具備有“畫蠟”即防染這一屬性,同時還具備“染色”這一屬性,二者不可缺一。從古籍記載看,“染”的工藝早在夏代的古籍就有提及,要比“防染”工藝出現得更早。“防染”工藝一直到漢代才有史料記載。
在夏代,已有文獻明確記載與蠟染工藝相關的染色工藝。《夏小正》記載,“五月……,起灌藍蓼”。蓼藍,也就是西南地區制作蠟染染料-藍靛的植物,從文獻記載中看出,夏代先民就已經掌握蓼藍的人工種植。在現今,蓼藍是在農歷六月時候開始收割,并開始制作蠟染的染料藍靛,也就是說,蓼藍的種植必須在六月前進行,這與文獻中記載相符。
從商周開始,中國已經開始掌握多種染料性質,并已能染出復色和間色,染色工藝更為豐富。如《詩經·國風·幽風》記載“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周禮·考工記》中有“畫繢之事,雜五色。……三人為纁,五人為緅,七人為淄”的記載。纁為淺絳紅色,緅青赤色,淄為黑色。《周禮·天官·家宰》中就有“染人掌染絲帛”的記載。《周禮· 地官·司徒》中也有“染草藍,象斗之屬”的記述。以上的古籍記載所談及的均是關于染色方面的問題,蠟染的染色工藝方面與上述古籍所提及的染色方法是大同小異的。
目前,大多學者認為,我國乃至西南的蠟染工藝源于漢代。我國學者陳維翟在其著作《中國紡織科學技術史》中也認為蠟染的起源可追溯至秦漢之際,而且該工藝主要是由西南少數民族先民掌握,利用蜂蠟和白蠟作為防染的材料,制作出白色圖案的印花布。而且從蠟染的工藝屬性看,真正意義上提及“防染”這一核心屬性的,直到漢代的古籍才有記載。《后漢書·西南夷傳》中有“哀牢人……土地沃美,宜五谷蠶桑,知染彩,文繡,帛疊。‘章注:外國傳曰,諸薄國女子織作白疊花布。欄干細布”的記載。《后漢書·南蠻傳》中又有“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的記載。從此類古籍文獻的相關記載不難看出,西南少數民族在漢代就已經掌握了染、織、繡的工藝。在傳統的染色工藝中,除了蠟染,還有扎染等多種染色工藝均能實現染出多種顏色的服飾,文獻中只提及了西南少數民族掌握染的技藝,但是對染色工藝是否采用了蠟防染卻沒有詳細描述。
雖然古籍文獻中沒有明確描述當時西南的染色是否就是采取蠟染染色,但是在漢代中國西南地區確實掌握了蠟染技術。1980年,在川東峽江地區風箱峽崖葬現場發現有蠟纈細布衣服殘片,經鑒定確認是戰國至西漢時期的蠟染遺物,這是迄今為止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發現的最早蠟染實物資料,這是明確西南地區在漢代掌握蠟染工藝提供有力證據。
在反應唐朝時期的西南地區文獻《新唐書·南蠻傳》中提到:“貞觀三年(公元628年)東謝地區首領謝元琛入朝參見唐太宗,衣著披帔上卉服鳥章,……卉服鳥章俱集蠻邸”。文中的“卉服鳥章”就是用蠟染工藝制作的服裝,“東謝”指的是現今的貴州三都縣、榕江縣一帶,“謝元琛”是當時該地區的苗族首領。由此看出,唐代時期,位于西南的貴州地區不但掌握了蠟染工藝,而且用蠟染服飾的圖案更是豐富精美,反應出唐代時期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蠟染工藝已相當成熟。
到宋代,蠟染工藝開始興盛,西南少數民族已經在民間大范圍流傳,出現對蠟染工藝進行詳細描述的文獻,對西南地區蠟染工藝的記載也更為明確和詳細。南宋孝宗淳熙年間,周去非在靖江府(現桂林)任通判,當時寫下反應現廣西為主要區域的史料著作《嶺外代答》,文獻中記載著“瑤人以藍染布為斑,其紋極細,其法以木板二片鏤成細花,用以夾布,而熔蠟灌于鏤中,而后乃釋板取布投諸藍中。布即受藍,則煮布以去其蠟,故能受成極細斑花,燦然可觀”。從文中的描述可得知,南宋時期西南的苗、瑤族地區先民曾用刻板鏤空注蠟防染的形式制作蠟染。
同時,同時南宋時期的朱輔在《溪蠻叢笑·點蠟幔》中也有“溪洞愛銅鼓甚于金玉,每模取鼓文以蠟刻板印布,入靛缸漬染,名點蠟幔”的記載。其中描述了當時西南苗族地區用布借助蠟和染色來拓取銅鼓上的圖案,其做法是把白布蒙在需要摹取的銅鼓圖案上,用蠟在布上來回摩擦后再染色,這樣就把銅鼓圖案轉移到布上。這種做法正是與沿用至今的蠟染工藝有異曲同工之處。
從《嶺外代答》《溪蠻叢笑》中的記載看出,當時對蠟染工藝的記載已經十分詳細,此時期的西南地區工藝水平已經十分規范,明確提到以蠟作為防染材料制作蠟染。除了文獻記載,還有部分流傳至今的蠟染實物,如現藏于貴州省博物館的宋代《苗族鷺鳥紋彩色蠟染褶裙》,從圖案造型和服飾的樣式看,與現代的苗族服飾相當接近,可見貴州苗族地區在宋代的蠟染工藝水平就已與當今不相上下。
二、神話傳說溯源
目前流傳的蠟染工藝主要有“蠟防染”和“楓樹汁防染”兩種,這兩種防染工藝均有其各自的傳說來源。從古至今,神話與傳說均是蠟染藝術不可脫離的一個重要部分,神話雖然是人民虛擬的,但在蠟染的發展進程中一直依附在蠟染工藝制作中被口口相傳下來,傳誦至今。各種各樣的神話造型、圖案也一直被蠟染藝人們樂此不疲地描繪著。
西南苗族地區人們認為蚩尤是苗族的先祖,以楓樹汁為防染劑的蠟染工藝起源傳說與蚩尤有關聯。蚩尤與黃帝戰斗,蚩尤被俘并處以極刑,由此產生“楓樹汁做防染劑”。《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為楓木”。此記載著蚩尤戰敗被擒后,被用木枷鎖住處極刑,其木枷棄與荒野后化成楓木。因此苗族人們把楓樹拜為神樹,認為楓樹汁是他們先祖的血液,具有消災祈福的神力,于是利用楓樹汁在布上描繪圖騰符號和各種吉祥物圖案,做成祭祀服飾和幡旗,而后又發展到利用楓樹汁防染工藝制作各種布藝日常用品。在廣西融水的苗族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利用楓樹汁作為防染劑的蠟染工藝。
西南地區的貴州、云南、廣西均盛產蜂蠟,在唐朝,貴州就把蜂蠟作為進貢朝廷的主要貢品。在西南大多地區,蜂蠟是制作蠟染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因此貴州地區與蜂蠟有關的蠟染傳說也很多。關于“蜂蠟防染”工藝的蠟染起源,在西南的苗族地區有這樣的傳說,傳說苗家有一位美麗卻貧困的姑娘因沒有漂亮的衣裙無法參加寨子舉行的各種慶典活動,每當寨子的青年男女在載歌載舞的時候,她只有一個人在家里默默地織布。有一天,房梁上的蜂巢突然掉落在她織好的白布上,蜂蠟滲入到了布中并留下斑點,姑娘十分著急想把蠟斑點去掉,于是把布放入藍靛中染成深色。當她用熱水把布進去清洗后,卻發現原來有蠟的地方變成藍白的花紋,十分漂亮。受此啟發,姑娘用蜂蠟在布上畫出各種圖案并做成衣裙參加節日活動,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小伙子都紛紛來向她示愛,姑娘們也來向她請教制作方法,蠟染由此在苗族地區流傳開來。這個美麗的傳說因其富有浪漫色彩一直被苗族地區人們和從事蠟染研究及創作者作為蠟染的來源而津津樂道,然而這個傳說里面并未提及故事發生在何時,對于追溯蠟染起源不能作為有力證據。
關于蠟染的起源,在苗族地區流傳的一首《蠟染歌》是這樣講述,在遠古時期,老人開始造天地時候,天由于不牢固經常塌下來,于是老人請女神娃爽縫制一把撐天傘。娃爽用云霧織成白布后晾曬在梨樹底下,蜜蜂采蜜時候將蜂蠟粘到布上,把落在白布上的梨花印出輪廓,地上的藍草分泌汁液把白布染成藍色。娃爽看到自己的布被弄臟后十分焦慮,此時天上的太陽看到后勸她不要著急,并幫忙把蠟曬化,布上出現了驚奇的藍白花紋,十分美麗。娃爽把布做成撐天傘,藍底變成了藍天,白花變成白云、星星和月亮。后來娃爽又把這種染布技藝傳給了人間的姐妹,于是蠟染技藝便在苗族地區流傳。這個傳說把蠟染的起源時期推至遠古的天地形成時期,這明顯與真實情況有偏離,但從另一方面也反應出西南地區人們對蠟染保持著熱愛和尊敬,所以各種各樣有關蠟染的神話傳說傳唱至今。
神話傳說雖然存在真實性的疑問,但其中內容都充滿在當地人們對祖先、對生活的美好憧憬,這也給蠟染的文化填上濃麗的一筆。
任何技藝的起源都是伴隨在人類勞動、活動過程中產生的,蠟染工藝的產生也是如此。在信息化時代高速發展以及考古學不斷向前推進的當今社會,考究蠟染工藝起源的文獻、文物會變得越來越客觀。同時,在對蠟染工藝進行溯源時,也不可忽視蘊含豐富地方人文色彩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這一部分內容是蠟染文化的不可缺失的重要內涵文化。
參考文獻:
[1]賈京生.中國現代民間手工蠟染工藝文化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2]賀琛.楊文斌.貴州蠟染[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
[3]張世申,劉雍.中國貴州民族民間美術全集.蠟染[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
[4]陳維稷.中國紡織科學技術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