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遺址公園外立面改造及景觀設計
魏晗 單威
摘要:遺址村落在社會迅速的發展中將何去何從?是在伴隨著一味追求現代化生活而逐漸的銷聲匿跡?還是讓歷史文化與我們的現代生活相結合,營造一個有文化內涵的時代環境?景德鎮作為一個千年瓷都,眾多古窯遺址散落在這片土地之上,湖田窯作為民窯的代表可謂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本案主要是對景德鎮湖田窯遺址及周邊景觀進行實地考察,并通過對湖田窯及周邊村莊的改造,改善當地村民的生活環境,美化景德鎮市的市區面貌。與此同時,充分的保護和利用湖田古窯的遺址這份文化資源。
關鍵詞:遺址村落;特色文化;歷史的動態性;景觀的動態性;改造設計
一、引言
文化作為一個地區、民族的一種形象,同樣,一個地區作為文化承載體應對其承載的文化進行保護與發揚。湖田古窯在年復一年的歷史輪轉中,在與周邊環境朝夕相處的千年歲月中,早已經在這座小城烙下了屬于湖田窯自己的印記,同時也豐富了景德鎮的文化內涵。
二、總體改造方案
(一)湖田窯及所在村落的地理位置和現存狀況
湖田窯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是中國宋、元兩代各大制瓷規模最大,延續燒造時間最長、生產的瓷器最精美著名的古代窯廠。1982年,湖田古瓷窯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該遺址上建立起來的湖田古窯址陳列館,展示了在這里出土各種窯具和瓷器。
而在這個千年古窯的旁側,湖田村就坐落于此。湖田村地處景德鎮市東南面昌江區竟成鎮,在南山和南河的一個臺地上,北臨景德鎮陶瓷大學老校區,南接三寶國際陶藝村,緊靠六0二所。土地面積約4平方公里,其中林業面積約1500畝,蔬菜面積約360畝,全村人口八百余人。湖田村通往外部的道路主要有航空路,三寶路,南河路,嵐山路;由主路和宅問路構成,呈枝狀分布。村中擁有湖田窯遺址、木泥嶺、窯嶺上等重點保護區和景德鎮民窯博物館等文化資源。如圖1所示。
作為古窯遺址所在的村莊,湖田村所展現出來的不是古窯熏陶出來的文化氣息。相反的,村內交通落后,系統不完善;建筑沒有規整的布置,雜亂無章;植被單一,缺少景觀綠化。
此外,水體污染、公共服務配套不健全,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等以上眾因素為這座本應具有厚重文化氣息的湖田村,戴上了一具“臟亂差”的面具。而我們的研究規劃,將為湖田村摘下這樣一具丑陋的面具,在保護古窯遺址的同時,對于湖田村進行合理的改造設計。
(二)設計的特色與創新
在對于湖田窯遺址及周邊的改造過程中,我們將緊緊抓住“行走的時空”這一主題進行規劃設計。對于這一主題的體現,我們可以大致將其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1.歷史的動態性
歷史不是靜止的,一直處在變化中,所以歷史具有動態性。一座村莊從古到今的逐漸演變,一座瓷窯的前世今生,始終處于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所以不論從時間上,還是從空間上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而這每一點變化都是歷史的記憶與沉淀,在改造的過程中采用最小干預的方法,保留優質基底,讓我們留住記憶,繼續沉淀。
2.景觀的動態性
主要是基于地形、水體、建筑、植物、動物這幾個要素。地形的波動性,水體的靈動性、流動性,建筑的節奏感、起伏感,植物的成長過程、顏色變化,動物的空間移動,整體上構成了景觀點動態性。在改造過程中,牢牢把握景觀的這幾個要素,營造出靈動、有生命力的特色景觀。
(三)設計的過程與步驟
1.景德鎮湖田窯遺址景觀改造
在湖田窯遺址區域內的景德鎮民窯博物館、木泥嶺、窯嶺上等重點保護區沒有良好的景觀規劃,以至于周邊破敗,不被人們重視,因此,本案對遺址本身和周邊建筑、綠化、道路等進行保護及規劃。
(1)遺址保護:保留遺址本身,修建保護性建筑,可將其作為展覽對象,圈定遺址保護范圍,在其周邊進行景觀規劃——對遺址周邊的建筑進行限高;在圈定范圍內修建展覽室、資料室等建筑,增設休閑區、觀賞區、停車區等。
(2)博物館:擴展博物館面積,增加展覽空間;增設景觀亭,廊架等休閑設施。
2.道路交通改造
湖田村通往外部的道路主要有航空路,三寶路,南河路,嵐山路;由主路和宅問路構成,呈枝狀分布,貫通性差;沒有停車場,車輛露天停放。
(1)主要道路:保留區域內主要道路,整改道路兩側,清除雜物,加寬路面,選用瀝青、青石板、混凝土等作為鋪裝材料。
(2)宅間輔路:保留原有道路結構,進行道路疏通、拓寬及硬化,選用聚氨酯、鵝卵石、瓷器片作為鋪裝材料;
(3)停車場:遺址區、民窯博物館區域內設置停車位,村莊東側設置1個公共停車場。
3.居民住房整治
現狀建筑分布較集中,沿村內主路兩側建造,密度較高;以二三層建筑為主,整體建筑質量一般,建筑風貌較為雜亂。
(1)建筑規劃:拆除存在安全隱患、影響村莊風貌和交通的建筑,對于大部分建筑予以保留改造。改造主要針對住戶的門頭及院落進行整理、修繕,建筑與環境風貌做到整體協調即可。
(2)門戶:美化農戶入口,融入陶瓷元素(綠植陶瓷缸、陶瓷坐凳等),打造特色鮮明、風格協調的門戶景觀風貌。
4.綠化生態環境
綠化植被覆蓋率較低,村莊外部被河流、山地包圍,綠化植被有:樟樹、水杉、石楠等,水生植物以蘆葦為主;水體形式以河流、溝渠、水塘為主。
(1)水岸營造:保留自然駁岸,增植水生植物(如:千屈菜、雨久花、睡蓮、荷花等。),增設親水平臺,沿河洗衣區,將其設計成為集休閑觀賞、實用功能于一體的生態水岸。
(2)植物配置:盡量選用本土樹種,注重植物種類與顏色的配置,在四季常青的基礎上營造春夏秋冬不同景象。
5.公共服務配套
公共服務配套尚不健全,缺乏休閑、鍛煉場所,以及導向系統。
(1)公共廁所:規劃兩處,緊靠民窯博物館和公共停車場;
(2)公共活動空間:規劃兩處,分別位于東部和中部即入口廣場和村中公園;
(3)標識牌:規劃兩處,東西側入口各1處。
6.基礎設施建設
自來水普及率100%,但排水系統不完善;村中有兩處垃圾回收點,均為開敞式,非常雜亂。
對給排水、環衛、管道、照明等進行大規模規劃——完善排水系統,選用新型透水材料(聚氨酯、透水混凝土、透水陶瓷)作為鋪裝;提煉陶瓷元素,將其運用到路燈、指示牌、垃圾桶的設計中區,在區域內增設兩處垃圾回收站和多個垃圾桶;增加照明設施以滿足居民與游客需求。
三、結語
民族文化的覺醒可以從對歷史文化遺址的保護,使周圍建筑與環境的歷史風貌相協調為出發點進行體現。對于文化遺址及周邊環境的規劃與整治,不僅保存了其所在地的歷史文化、科學研究、美學和生態等價值,同時為人們提供了認識民族歷史文脈,提高文化自信的途徑。在整治周圍建筑與環境的歷史風貌的過程中,可以積累在城市發展的腳步下,城市開發與文物保護這一矛盾的解決經驗,并可以在未來得以廣泛運用。
在我們的研究過程中,對于分散的古窯遺址如何更好的進行保護與利用,防止人為的繼續破壞,以及保護區域邊界界定規則有認知不足的方面,了解到這些不足也為我們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