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哏,類似清門相聲,作品文雅,不帶臟口不帶倫理口,一般以敘述為主,在表演上以說為主。而且對演員外形有一定要求,不能過于下作。你想,一個賊眉鼠眼的去說詩詞,誰信啊。馬三立早期的相聲就是以文哏和貫口著稱。要說文哏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蘇文茂。
提起蘇文茂,就會讓人們想到:一個花白頭發,精神矍鑠,白眉毛,永遠樂呵呵的,帶著書生氣的老頭形象。愛穿一身中山裝,上衣口袋里永遠插著一支鋼筆,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是哪大學教授呢!其實蘇文茂沒上過學。這就是文哏相聲對演員的要求吧。
蘇文茂出生北京,小時候在藥鋪做學徒,喜歡聽相聲,尤其喜歡常寶堃和趙佩茹的相聲。他學相聲,其實是為了多掙些錢,畢竟藝人掙錢要容易些。后來如愿拜常寶堃為師,并進入啟明茶社學徒。當時好多相聲名家都在啟明茶社演出,蘇文茂邊學邊演,逐漸慢慢的能上臺了。
文怕《文章會》,武怕《大保鏢》,相聲界的老話,可見這兩塊活的分量。《大保鏢》必須說少馬爺,無法超越。那《文章會》,要說蘇文茂了。他完美的刻畫出了那:一身窮酸書生氣,愛面子,搖頭晃腦,腹內中空,愛裝文化人的小市民形象。這是傳統段子,太多的演員表演過,各有千秋,但我還是認為蘇文茂的版本好點,和他自身的形象氣質吻合。
蘇文茂其他的作品像《論捧逗》《批三國》大多都是這類型風格。他一貫支持說文明相聲,臺上不拿父母抓哏,不說倫理哏,這其實也是絕大多數相聲大家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