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激勵理論屬于哪種類型的激勵理論
田璐
摘 要:西方哲學自古希臘起注重推論、定義的邏輯思維方式,促成了探究事物本質的理性哲學傳統。這樣的思維方式固然可以將事物進行歸類,便于人們更好的理解世界,但帶來的弊端也使得事物的真實感離人們越來越遠。于是便有了對于固有抽象的、邏輯的思維方式的反思。反本質主義對于本質主義的反思與批判,是理論界值得關注的一個現象。本文通過梳理本質主義與反本質的相關概念、理論發展等,以及我國學界對這一問題的部分討論,試圖重新確定反本質主義作為一種理論所具有的意義。反本質主義雖然作為本質主義的對立面而強勢出現,卻不能根本代替本質主義。其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反思批判態度以及一種新型的思維方式,警惕著理論的僵化。
關鍵詞:本質主義;反本質主義;理論;反思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6-0060-03
一、前言
“理論”(Theory)一詞源于希臘語Theoria,原意為“觀看”。通過觀看人們能夠認識周圍的事物,因此理論是人們理解世界的方式。
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尤其是哲學家)就致力于探尋事物的本質,以便認識和掌握世界。柏拉圖提出“理式說”,將世界分為:理式世界、現實世界和藝術世界。
在床的例子中,床的實體存在于理式世界中,現實世界的床是工匠根據理式世界的床而創造出來的床的表象,藝術世界的床更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在他看來現實世界和藝術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表象顯現,帶有虛幻性和欺騙性,理式世界的“理式”才是事物的根本,哲學所要到達的最終目的就是認識“理式”。
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哲學家嘗試從自然世界中尋找宇宙萬物的本質,如泰勒斯將水定義為萬物的本原,而畢達哥拉斯學派則認為數是萬物的本原,試圖通過抽象的數量關系決定萬物的性質。探尋隱藏在事物背后的本質,并通過抽象、概括將之固定下來,這種古希臘時期便出現的思維傾向,影響并決定了整個西方的思維模式與文化體系。
通過對事物進行抽象和概括是古希臘時期哲學家發現的、可以達到認識本質的最佳途徑,抽象化、概念化的理論在此過程中形成。“理論是道理的系統化,借助理論,我們為世界提供系統的解釋,對世界獲得系統的理解。”①
概念化、抽象化的理論使人傾向于孤立、靜止、片面的看待問題。通過定義、推論、邏輯抽象的思維方式固然可以將事物進行歸類認識,便于人們更好的理解世界,帶來的弊端也使得事物的真實感離人們越來越遠。于是思想界便開始對抽象概括的邏輯思維方式進行反思,反本質主義對于本質主義的反思與批判,便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理論現象。
二、本質主義的興起
嚴格地講,本質主義和反本質主義并不是界限分明的流派,或者提出了明確的理論主張,其稱號都是被后人賦予的。從文藝理論的角度來看,反本質主義反對的是文學理論中的本質主義現象,它主要針對本質主義而提出的。“本質主義”是“反本質主義”者強行賦予的稱謂,并且“反”不僅包含了帶有明顯價值判斷的“反對”之意,其具有的“反思”內涵更引人深思。
界定本質主義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因為“本質主義”并不是一個明確的概念。本質主義被認定為“在事物X所具有的那些性質中,我們能夠區分出它的本質屬性和它的偶然屬性。
根據這些觀點,X的某些性質構成它的本質,而余下的性質則是它偶有的。在不同類型的本質主義看來,本質屬性使得X成為它所是的那個個體,它所是的事物類型,或者它的類型的一個元素。”②“本質”一詞的希臘文為to ti en ninai,表示“一物之是其所是”。亞里士多德將之引入哲學領域,本質作為第一本體,代表“恒常的是”。亞里士多德之后,通過推論、抽象來追求事物的普遍本質在西方傳統哲學中占據主導地位。
直到17世紀英國經驗派的崛起,情感、感性經驗等被忽視的主觀性因素受到重視,單純地通過邏輯思辨來追尋事物的本質的做法受到挑戰。但是英國經驗派自身存在的極端化傾向,也使得此時對于普遍本質的反思僅僅流于表面,并未引起強烈的回應。
19世紀啟蒙運動使人擺脫了“神權”的束縛,宗教上的“祛魅”也讓人的主體性得到彰顯,“理性”獲得空前的解放和發展。然而過度發展的“理性”卻使得人陷入了更深的物化和異化。于是19世紀的哲學領域出現了懷疑論,康德為“理性”設限,尼采反對柏拉圖主義等等。
20世紀的語言學轉向,對日漸語言淪為工具進行反思,肯定語言對人的塑造作用。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對古希臘以來的哲學提出質疑,自古希臘哲學開始,概念化、抽象化的思維使思漸漸消逝,他對這種僵化、固定的思維方式進行反思,提倡回到原初的語言本身以恢復原在。后現代主義思潮盛行,福柯、德里達等人以一種更加激進的態度和方式來挑戰權威、反對中心、主張打破一切不平等的制度。
大體而論,20世紀反本質主義理論思潮興起的原因大致有三點:
1.西方后現代主義思想觀念的影響。伊格爾頓在《后現代主義幻象》中表達出“后現代主義的典型特征是小心避開絕對價值、堅實的認識論基礎、總體政治眼光、關于歷史的宏大理論和‘封閉的概念體系:它是懷疑論的、開放的、相對主義的和多元論的,贊美分裂而不是協調,破碎而不是整體,異質而不是單一;它把自我看作是多面的、流動的、臨時的和沒有任何統一性的。③后現代所反對的就是本質主義?!敖^對價值”、“堅實的認識論基礎”、“總體政治眼光”、“歷史的宏大理論”、“封閉的概念體系”、“一元論”、“整體性”以及“單一性”等等,這些后現代思想所反對的就是本質主義所體現的。后現代主義哲學中的反本質主義者將本質與同一性、整體性等同起來,脫離實際的情景來對事物進行抽象的概念化理解,實際上是機械的,沒有考慮到對直觀所帶來的具體性和變化性。如??赂鶕R與權力的理論,強調整體、同一不僅忽視了個體之間的差異性,而且伴隨權力的滲透,使得知識本身也成為一種對個體的壓制和束縛。福柯試圖通過強調差異性來消解本質。德里達比??陆鈽嫷酶訌氐?,在他看來文字就是延異,文本中并不存在固定的含義,意義只存在于解釋者的解釋行為中。文本在被不斷的閱讀中,其意義也被不斷地重新整合。沒有固定的內涵,意義處于不斷的變化中,“邏各斯中心主義”被消解,最終一切都被消解,歸于虛無。endprint
2.隨著大眾文化的興起以及消費文化大行其道,日常生活審美化,文學的文化研究盛行等,文學呈現多樣化的形態。原本固定的理論在當下紛繁復雜的文學現象面前表現的“無力”,由此也滋生了對本質主義理論的質疑。
3.文藝學自身發展的需要。學科的發展需要沿著傳統不斷向前邁進,質疑、批判和反思是超越傳統的另外一種形式,對促進理論構建具有更加積極的意義。
嚴格說來,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并不存在明確的先后順序,它們應該是相生相伴的。隨著理論的發展演變,二者的爭議愈發激烈,最終才走上極端的分立道路。反本質主義作為本質主義的對立面而出現,試圖為日益極端化的思想領域找尋另一條道路。重視邏輯、重視抽象的概念化思考固然能提煉出事物的本質,使人更便于理解事物的深層內涵。
但是,概念化思維的特點也使得理論呈現為整體化和統一化,抑或被某種意識形態或學術機構回收、整體加以固定。此時的理論邊失去了生動性,加之難以逃脫的歷史局限性,最終理論為“鐵板一塊”。因此需要呼喚一種理論對固有的觀念進行反思和批判。
三、我國文藝學界對“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的討論
受西方思想的影響,我國文藝學界引發了一場對于“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的討論,由此涉及“本質主義”、“建構主義”、“關系主義”等相關概念。參與這場討論的學者眾多,本文僅提及部分觀點。
根據國內對本質主義存在著的不同態度,大體分為三種:
第一種激烈的批判本質主義,并欲使用其他的概念代之。
代表人物有陶東風和南帆,他們都試圖通過反對“本質主義”來確立其“建構主義”或者“關系主義”的主張。陶東風“反本質主義”的理論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從發表《大學文藝學的學科反思》到主編《文學理論基本問題》,陶東風對本質主義所采取的激烈反對態度在學界引發廣泛的討論。其中有支持者、也有反對者。在之后發表的《文學理論:建構主義還是本質主義?——兼答支宇、吳炫、張旭春先生》中,陶東風針對學界對其理論的探討,進一步明確了相關概念的闡釋和表述,指出了他受到后現代理論中建構主義理論的影響較大。此時采取了稍微溫和的建構主義立場,“認為文學的‘本質是受到社會歷史條件制約的文化與語言建構……也就是說,建構主義不是認為本質根本不存在,而是堅持本質只作為建構物而存在,作為非建構的實體的本質不存在?!雹?/p>
雖然南帆認為 “‘本質主義典型癥狀就是思想僵硬,知識陳舊,形而上學猖獗?!雹莸窃谖膶W研究中對本質的探究始終占據主要地位。他承認在一定程度上“本質主義”具有合理性的同時,提出“關系主義強調進入某一個歷史時期,而且沉浸在這個時代豐富的文化現象之中。理論家的重要工作就是分析這些現象,從中發現某種關系,進而在這些關系的末端描述諸多文化門類的相對位置?!雹?/p>
第二種反對本質主義,但不認為當下仍然存在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的爭論。
童慶炳“不認為今天的思想界仍然抱著本質主義思維方式,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的戰爭其實早就已經結束,已經沒有了懸念?!雹咚磳υ噲D用固定的概念統攝事物的做法,同時也反對將反本質主義擴大化、極端化,認為這樣做將導致走向消解一切的虛無主義。實際上,更多的學者還是注意到了“本質主義”、“反本質主義”所存在的問題,因此采取較為審慎的態度。
第三種態度并不對本質主義做出好壞的評價,而是主張在具體的歷史語境中進行考察。
雖然打著“反本質主義”旗號的學說數不勝數,對所謂本質主義的抵制和反抗也堅決有力。但是當回到對反本質主義進行概念界定時,仍然需要再三思考。既然本質主義都是反本質主義賦予的稱號,沒有界限分明的理論形態,那么反本質主義自然也不能形成一種明確的理論形態。但是即便反本質主義沒有明確的理論形態,仍然不能否定其屬于理論這一事實。只是在更多的時候它被表現為一種理論所具有的立場和態度,或者被視為是一種理論思維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理論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統攝性和專門化,所以理論也常常帶有建構主義的傾向,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亦是如此。
筆者認為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從提出到概念的發展演變,具有復雜性和多面性。
首先,既然本質主義是由反本質主義強加戴上“帽子”,那么反本質主義就帶有明顯的批判色彩。這也預示反本質主義所具有質疑、反思、批判、解構的特點,對于反對傳統、對抗權威有著進步意義。
同時當理論演變為極端化時,理論所具有的進步意義也就一并被消解。此時的反本質主義就背離里批判本質主義獨裁化、極端化的初衷,從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一切歸于虛無,面臨更具摧毀性的結局。
實際上,產生這樣的結果是由于將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作為一組相互對立的命題,這本身也就表明其是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產物,是簡單二分的思維方式所決定的。對事物進行定義是理論的意義,而對定義提出質疑也是理論應該具有的另一層意義。并且隨著概念的演變以及歷史語境的變遷等,質疑、批判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其次,本質主義的建構已經完成,而其自身存在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反本質主義作為一種理論建構,它敢于對傳統的、固有的思維和觀念進行質疑。安托萬·帕尼翁在《理論的幽靈—文學與常識》中提到“對我而言,理論的有趣與真意主要不在于其神乎其神或者精致嚴密,也不在于實踐或教學方面,而在于它對文學研究中固有觀念的充滿活力的抨擊,以及固有觀念對它的頑強抵抗?!雹?/p>
需要注意的是,這并不意味著反本質主義能夠代替本質主義?!皬谋举|上講,呼喚理論就是呼喚對立、呼喚顛覆、呼喚起義?!雹岱幢举|主義正是通過顛覆傳統的方式來實現其理論意義,而對于本質的、傳統的理論學說也需要被不斷的反思和批判?!?/p>
因此,目前要做的,一方面是盡量避開那些海市蜃樓、人為陷阱,避免那血割裂文學研究的致命悖論,另一方面是抵制理論、常識、排中律思維強加給人的兩難選擇,因為真理往往居于二者之間?!雹?/p>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質主義的建構已經完成,反本質主義雖然作為本質主義的對立面而出現,卻還是不能替代本質主義。反本質主義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反思和批判態度,一種新型的思維方式,不斷向固有的觀念提出質疑、發起挑戰。
注釋:
①陳嘉映.常識與理論[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7(05):63.
②尼古拉斯·布寧,余紀元(譯).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22.
③特里·伊格爾頓,華明(譯).后現代主義的幻想之“致中國讀者”[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
④陶東風.文學理論:建構主義還是本質主義?—兼答支宇、吳炫、張旭春先生[J].文藝爭鳴·理論,2009(07):13.
⑤南帆.文學研究:本質主義,抑或關系主義[J].文藝研究,2007(08):4.
⑥南帆.文學研究:本質主義,抑或關系主義[J].文藝研究,2007(08):8-9.
⑦童慶炳.反本質主義與當代文學理論建設[J].文藝爭鳴·理論,2009(07):7.
⑧安托萬·孔帕尼翁,吳泓緲,汪捷宇(譯).理論的幽靈—文學與常識[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7.
⑨安托萬·孔帕尼翁,吳泓緲,汪捷宇(譯).理論的幽靈—文學與常識[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9.
⑩安托萬·孔帕尼翁,吳泓緲,汪捷宇(譯).理論的幽靈—文學與常識[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