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案特征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運用
周楷然
摘 要:自古以來,不同的圖形有著不同的寓意。人們對于吉祥圖形更是有著不同的感情,比如:祥云、如意、方勝、龍鳳等。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是人們心中普遍的文化載體。本文首先通過理論層面研究了吉祥圖案的文化起源,融合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穿插中國的哲學思想,分析吉祥圖形的構成和帶給人的視覺感受。得到吉祥圖形與現代平面設計結合的意義。用具體實例探討吉祥圖形的應用手法,在傳承中有所突破和創新是我們需要特別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吉祥圖形;平面設計;創新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5-0068-01
好的設計永遠不是孤立的,好的設計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注重的是對人性的關懷,吉祥圖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它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蘊是無與倫比的,要在傳統圖形中尋找新的靈感,把民族傳統和現代設計完美融合,用現代人的理解去表現傳統文化,通過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傳承歷史。
一、關于吉祥圖形的分析
我國古老的裝飾藝術的重要門類之一——吉祥圖形,它的源遠流長歷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的圖騰。隨著時代的發展,吉祥圖形的發展越來越趨于成熟,吉祥圖形深受大眾喜愛的原因,不僅在于它具有驅邪、避邪的內涵,更重要的是它自身具有的象征更加符合中國人含蓄的特點。用這種圖形的藝術形式來傳達自己的感情,更能傳達出含蓄美好的愿景。吸取中國吉祥圖案的精髓,并結合現代平面設計的藝術結晶,才能創造出優秀的設計作品。
俯視我們生活的四周,我們不難發現吉祥圖案已經成為和每個中國人生活比不缺少的一部分,這種藝術形式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很普通,普通到人們對它們的存在習以為常,甚至常常忽略他們的存在。拿最簡單的東西舉例,一雙繡花鞋可以引申出夫妻相親相愛,白頭“偕”老;喜鵲象征好事臨門、鏡子象征圓滿……海棠、牡丹、如意、錦鯉等等眾多的生活元素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大多與富貴、安康、長壽、生活順利、多子多福、人丁興旺美好的詞語聯系在一起,吉祥的意味無處不在,越來越彰顯出其蓬勃的生命力。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人們生活水平質量的提高,人們的需求不再是吃飽穿暖,人們有了更高的目標,就是高質量的生活,更加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
二、探尋吉祥圖形的視覺張力
對于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來說,大部分人沒有時間去細細品讀文字,這時,圖形就給我們提供了方便。使我們對信息一目了然,吉祥圖形更加符合大眾審美心理和審美規律。圖形語言由于文字語言的特性不言而喻,它能夠幫助人們更加直觀的了解信息,彌補了文字傳達信息過程中的不足。從吉祥圖形本身來說,它具有規律性和可視性,對受眾能夠產生相對應的體驗經驗,并在視覺張力的刺激下,圖形形式和內心情感相互融合,進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圖形依賴視覺而存在,圖形形狀結構秩序越概括、人們得到的視覺刺激強度就越大,給人腦海中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我們捕捉到其圖形形狀的基本信息后,因為視覺上的生理活動、心理活動是密切相連的,就使得視覺具有主動性與自我選擇性的心理判斷力。之所以吉祥圖案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元素,是因為它的傳達效果更容易激發受眾的注意力和接受度。
三、吉祥圖形與現代平面結合的應用
吉祥圖形在現代平面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比如在標志設計中,以中國聯通的標志為例,中國聯通的標志是由佛教跡象圖形“盤長”變化而來,回環貫通的線條代表著現代通信網絡,寓意網絡通信的快速通暢,和廣闊的覆蓋面,同時表達出聯通事業的發展日久天長,永無止境的吉祥觀念。標志中心的四個方形和六個原圓形傳達出四通發達、路路通暢之意,兩個上下相連的心正好表達出聯想公司的服務理念:聯通心靈,想客戶所想、與客戶心連心。聯通公司的標志是吉祥圖形與現代平面設計完美融合的典范。金龍魚食用油的標志是采用了鯉魚躍龍門的吉祥語,寓意著事業有成和美滿生活。中國人對于魚的喜愛自古有之,就連身上的鱗片也被人們賦予吉祥的含義,有力的例證便是古時的“魚鱗錦”。第七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的吉祥物“祥祥”的原型是野生亞洲小象,“象”與“祥”諧音,寓意吉祥美好,又能表達出自強不息之意。 我國第十屆冬運會的吉祥物“璐璐”的名稱與“鹿”諧音,傳達出美玉之意,運用這種手法加強了吉祥物的內涵,增添了祥和美好的寓意。
四、結語
把設計和吉祥文化完美融合,這不僅增強了對人的人文關懷、并且增加了設計作品文化附加值。對吉祥圖形的研究對于我們在今后的設計中對傳統圖形資源的吸收利用有著很大幫助,汲取傳統吉祥文化的精髓,激發設計靈感,擴展現代設計的空間。傳統是一個發展的范疇,真正的傳統并非一去不復返的遺跡,它是一種生機勃勃的力量。我們在為其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現代設計思維通過吉祥圖形藝術的其勃勃的生機和獨特的歷史文化積淀帶來啟迪。讓吉祥圖形的傳統文化精華在現代設計中得到升華,讓中國的現代設計在全球化的語境中擁有自己的民族個性和文化內涵,打造出自己的品牌特色。從而屹立在世界設計之林。
參考文獻:
[1]劉丹,孫建秋,王海霞.淺論文人畫的題材與文人意識.學術傳播[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
[2]孫建秋,劉丹.淺析循環經濟下利樂包裝的設計創新[J].山東紡織經濟,2015(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