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筑風格及派系 你了解么 三
蔣衛平
摘要:文章從湘西侗族建筑文化遺產的形成和發展出發,論述了該建筑形態的營造特色及相關特征,結合當下侗族建筑保護中出現的問題和困境,對其在未來的保護和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加強傳統建筑人才的保護和培養,為侗族建筑藝術的傳承提供后備力量,將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化建筑手段相結合,為人們提供便利舒服的生活環境,將旅游業發展與整體規劃相結合,促進對該建筑形態的保護和利用。
關鍵詞:建筑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湘西侗族;傳統文化;建筑風格
湖南境內的侗族主要是分布在西南方位的通道、靖州、芷江、新晃等地區,這些地方的侗族村寨大多數出現在山水匯集的地方,其豐富的裝飾元素和獨特的造型結構使得這里的傳統建筑表現出清新而又浪漫的地域特色。
一、湘西侗族傳統建筑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一)湘西侗族建筑形成的自然地理環境
建筑是人們生活的場所,是與各地地理條件和氣候特征相契合的產物,侗族主要集中分布在東經108度到110度,北緯25度到31度之間,東至湖南洞口,南至廣西羅城,西至貴州都勻,北至湖北恩施。侗族所在地區擁有眾多江河,主要屬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這里山清水秀,具有優越的地理、氣候以及物產條件,這對侗族傳統建筑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侗族所在地區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域,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陰雨天氣較多,降雨量充沛,該區域熱量豐富,又因為其雨熱同季,所以十分適宜于農林行業的發展。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使得這里的森林資源十分豐富且樹木木質極佳。有利的地理位置加上優良的氣候環境,使得侗族人民在建筑傳統房屋時可以充分利用該優勢,從而形成了諸如風雨橋、薩歲廟等極富特色的民族建筑。
(二)湘西侗族建筑形成的社會人文環境
湘西侗族建筑除了適應當地的地理特征、氣候特性等自然條件以外,社會人文環境也是決定其建筑文化的重要因素,其中當地特有的社會組織形式和宗教信仰等都對其形成和發展演變產生重要影響。侗族傳統的社會組織是指侗款以及家族組織。組織即是指精心設計用以達到某種特定目的的群體。侗族也有屬于自己基本的社會組織即“款組織”。“款”在侗語中指的是“相互盟誓,真誠結交”的意思。所以說“款組織”在本質上指的是通過真誠結交、相互盟誓而產生的組織形式,根據史料記載侗族“款組織”的發展直接導致了鼓樓這一傳統建筑樣式的產生,同時隨著“款組織”的不斷發展,侗族鼓樓以及其它一些特色的建筑文化也就應運而生了。侗族的宗教信仰為該族群歷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侗族的建筑文化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侗族的宗教信仰屬于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多神崇拜,自然事物諸如古樹、巨石、橋梁等均屬崇拜對象,侗族人視女神“薩歲”為至高無上的神,每個村寨都建立以草卜、雞卜、螺卜、卦卜、卵卜、米卜來測定吉兇,因此,“薩歲廟”成為侗族建筑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除了傳統中華民族的節日以外,侗族一個重要的紀念節慶即踩歌堂,在該活動中侗族人用獨特的民間歌舞來悼念民族女英雄“薩歲”。該活動的舉行需要寬大的空間做支撐,多年來該活動與傳統建筑設計形成了一種強烈的互動關系,從而使諸如薩歲廟、祠堂等建筑形式形成格局寬敞、布局靈活形式多樣等的特征。
二、湘西侗族傳統建筑相關特征探析
(一)主要類別和結構特點
湖南地處亞熱帶,春夏較為濕潤,秋冬則干燥寒冷。為適應當地的氣候和環境等自然條件,侗族建筑的構造多依據山地的形態而展開。在造型上,湘西侗族的傳統民居是較為典型的干欄式建筑,人們以木樁為底,上部架設橫梁構成浮空的基座,屋頂主要有雙重檐懸山式和單檐懸山式兩種,以滿足通風和防潮的需求。在布局上,侗族的傳統民居表現出“凹”形的狀態,其方塊內包含有堂屋、臥房、火鋪屋和廚房等區域。除了傳統民居之外,鼓樓、福橋和薩堂也是侗族的重要特色建筑。鼓樓位于村寨的中心地帶,形似寶塔,內部有四根大木柱,中間較為寬敞,便于人們進行集體活動。福橋又稱風雨橋,包含有橋廊亭這三個主要構成部分,橋面鋪板、橋頂蓋瓦、兩邊設有欄桿,為人們帶來通行上的極大便利。薩堂是用于祭祀的建筑,內部有鐵鍋和泥土所壘成的土包,形似墳塋,表現出濃郁的湘西地域特色。
(二)建筑材料
石材和杉木的搭配是湘西傳統建筑在選材上的主要特點,松木、竹、干草、泥土和石灰等材料也較為常見。人們鑿刻石材,堆砌成深入地下的基座,石材能夠延緩土壤中水分的侵蝕,延長建筑的使用壽命。杉木是一種常綠喬木,生長速度快、產量大。經過風干處理后的杉木材料結構均勻、強度適中、不易斷裂,而且氣味獨特,能夠減少蟲害帶來的腐化作用,十分適合湘西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生活在那里的侗族人民廣泛采集杉木,并將它用于生活和生產的各個方面。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杉木已經不僅僅作為一種建筑材料而存在,它已經成為一種富有生命力的象征力量而存在,所以侗族人集會的場所鼓樓即是對杉樹的一種模仿,這體現出杉木在侗族建筑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三、侗族建筑文化傳承中的主要問題
(一)外來文化的沖擊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在現代化進程中,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正不斷減弱,對外來文化的盲目模仿導致湘西侗族建筑慢慢遺失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一部分侗族人放棄了對傳統建筑的修繕和維護,他們開始利用現代技術來搭建西式建筑。這些住房不再由石材和杉木構成,而是由鋼筋水泥和玻璃等現代材料構成。隨著外來文化影響的不斷擴大,湘西侗族村寨原有面貌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其民俗文化特別是建筑文化也逐漸呈現出沒落的傾向。
(二)木質建筑保存難度大
湘西地區夏季有著豐沛的降水,空氣中的濕度較大。與磚石結構的現代建筑相比,湘西侗寨的木質建筑十分脆弱,它們不僅容易受到雨水的腐蝕,流動空氣的風化也會使得木頭變得更加破敗和疏松。此外,隨著電器在侗族人生活中的普及,亂接電線的現象也極為普遍。在木質建筑較為集中而又缺乏消防設備的侗寨,一旦失火,將會釀成嚴重損失。這些問題是侗族傳統建筑的嚴重隱患。
(三)傳統建筑技藝的流失
侗族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傳承方式主要有父子相繼和師徒相承兩種,按工作方式可分為木匠石匠和畫師等職業。這些工種對技藝的要求很高,要想習得精湛的技藝,學徒一般要從七八歲時就要開始學習,實踐的難度也很大。另一方面,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木質建筑的營造機會大大減少,傳統工匠失去了謀生之本,于是便紛紛轉行。而年輕一代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缺乏興趣,他們更愿意外出務工。隨著老工匠年齡的增大,年輕一代出現了斷層,侗族傳統建筑技藝逐漸陷入瀕臨失傳的危險境地。
四、開展侗族傳統建筑保護的原則和建議
(一)加強對侗族傳統建筑人才的保護和培養,為其傳承提供后備力量
建筑工匠在侗族建筑的營造和保護工作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一名具有多年營造經驗的工匠,非常熟悉木質建筑的特點,在進行工作時甚至不需要圖紙。然而,傳統的師徒相傳有著很強的封閉性,這是令侗族傳統建筑人才陷入斷層境地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此,年老的工匠應得到充分的保護,只有改善他們的生存狀況,才能保住侗族傳統建筑工藝的藍本。湘西地區的文化部門要積極邀請民間藝人參與到建筑文物的修葺工作中來。此外,還可以開辦長期的講座,讓單個工匠面向多個學生,現身說法,傳授技藝。對于優秀的學習者,要鼓勵他們參與到實際工作中來,以實踐的方式提高工作能力。在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的學者可以同民間工匠展開合作,利用工程軟件對侗族傳統建筑的資料進行處理,制作出相應的模型,以實現傳統建筑工藝的信息化,為學生提供更加實用的學習材料,讓侗族的傳統工藝走進高校,以達到培養傳統建筑人才的目的。
(二)將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化建筑手段相結合,為人們提供便利舒服的生活環境
對侗族傳統建筑的保護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從侗族人民的實際需求出發,通過合理規劃和有序保護克服現階段的困境,在尊重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我們不能單純為了傳統建筑的保存而犧牲人們生活的便利,這種片面的思維方式是不可取的
在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傳統建筑文化的延續要借助現代化的手段,適合現代人居住又保留傳統民居特色的建筑形式才是人們真正需要的。因此,在侗族建筑遺產的保護工作中,規劃者不僅要考慮自然環境、地域風貌等因素,還要致力于居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在滿足衛生、交通、供水、能源、防災等需求的基礎上,結合地方資源進行傳統建筑的修繕和民居環境的建設。傳統的建筑工藝在防災和防腐蝕等方面有著很多欠缺,因此,在侗族傳統建筑的保護工作中引入現代化的建筑技術是十分必要的。在整體規劃上,由權威專家來總結出侗族傳統建筑的工藝特點,在保留精華的基礎上將現代技術同傳統民居融合在一起。建筑師可以根據湘西地區的氣候環境來選用相關材料,以化學加固的方法減少潮濕空氣對木材的腐蝕。為了防患于未然,規劃者要綜合考慮村寨的規模和木質建筑的特性,利用現代化建筑思維來改造侗族傳統建筑內部的供水通道,讓道路網絡系統和綠化模塊能夠處在良好的銜接狀態,以應對災害的發生。
(三)將旅游業發展與整體規劃相結合,促進對侗族建筑文物的保護
要實現侗族傳統建筑資源的有效利用,發展旅游業是一條必經之路。各級政府應該在民間搜集雕刻、繪畫等文物,以展覽的形式向游客展示侗族建筑文化的魅力,促進侗族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注意的是,發展旅游業不能本末倒置,只有合理地利用傳統建筑資源,將保護工作放在首位,才能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具體工作中,規劃者要保留公共建筑的功能,把分散的古跡連結成獨具特色的觀賞路線,以滿足人們的觀賞需求,讓旅游業的發展為村寨的后續修繕工作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
開展侗族建筑村落的旅游發展絕對不能以破壞原有村寨為代價,應該既要重視旅游業的發展,也要重視侗寨的整體規劃,兩者缺一不可。侗寨的傳統建筑不是單獨存在的,所有的建筑遺產構成了一個內涵豐富的龐大體系,在開展保護工作中,設計者應牢記整體規劃的基本原則。在審美層面上,侗族村寨的木質建筑和石砌結構有著視覺上的統一性,保持這種統一性對于旅游業的開發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忽視這一點,隨意改變建筑的原有風格,將會使村寨表現得不倫不類,其審美價值也將大打折扣。在功能上,以福橋、鼓樓為代表的公共建筑和私人民居構成了一個較為封閉的空間,在這個空間內,侗族人可以進行慶典祭祀和舞蹈等多項民俗活動。如果破壞了這個空間的統一性,侗族建筑與傳統文化宗教信仰之間的聯系也將受到影響。因此,在進行布局測量、選材和修整等工作時,建筑師要有一個整體的大局觀,以保持侗族傳統建筑在審美功能和文化等層面上的統一性。
湖南湘西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侗族在這里創造出了燦爛的傳統建筑文化,從這諸多極富地域特色的古跡中,人們可以看到侗族人的浪漫情懷和聰明才智。為了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我們應該看到侗族建筑在經受外來文化沖擊中呈現出的尷尬現狀以及傳統技藝流失等問題,從加強建筑人才培養、推廣現代建筑技術發展旅游業等方面入手,不斷發揚侗族的傳統建筑文化,為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做出一份貢獻。
(責任編輯:帥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