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揚存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素質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立德樹人,做為21世紀中國社會主義接班人,新時代中國人的教育任務和目標,需要的正是以中華文化中厚重的德行養成,美德教化為歷史根基,這既是延續文化自信的一種教育自信的基礎,又是國家與社會的明確需要。立德樹人,用師德帶學德。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從廣義來講,師者,不僅僅局限于教師這個職業,而是各行各業在人們學習、工作、生活中的引領者。師者,德之大也。漢代學者楊雄說:“師才,人之模范”。《禮記》有言:“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可見無論是“傳道授業”還是“喻德”都是為人師者最基本的職責。從狹義上講,“師德”可謂是教育工作者及領導者素質的靈魂,立德當表率,樹人為根本,立教作貢獻是從事教育活動必須遵守的道德觀念、情操、品質、規范和行為準則。
每一個教育者數十年如一日地立足本職,行走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道路上,踐行著教育者的愛與責任。作為教育工作者,首先應該具備完善的人格,這也是作為當今一名合格教師的靈魂所在一位優秀的教師具體執教哪門學科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學科,溫潤生命,提升境界,最高的教育就是融入道德、擔當、良心和責任的教育。
教育強則國家強,人才興則民族興。“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培養人才必須要圍繞人這個中心,做到以人為本、立德樹人。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只有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在解疑釋惑、凝聚共識中不斷給學生以思想啟迪和文化滋養,才能培育徳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牢固樹立為遠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把握歷史潮流,堅定“四個自信”;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點亮理想的燈。
一位哲人說過:太陽總是在有夢的地方升起,月亮也是在有夢的地方朦朧,夢想成就未來,有夢的地方就有遠方!
愛因斯坦曾在其名篇《培育獨立思考的教育》中告誡:“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透視目前教育中的一些現象,人們往往忽視了這些最基本的做人教育,而為各種各樣的考試題和門庭若市的“培優班”忙碌著,仔細思考在五花八門的興趣班、培訓班中有德學班嗎?有哪個辦學機構會開?又會有誰去報名呢?現實中種種現象似乎都在表明,“育分”遠比“育人”更具有誘惑力和實用性。試想如果孩子們的考試分數上去了,學歷也提高了,但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卻不能同步跟上的話,我們培養人的最終目標能實現嗎?先立德后樹人與黨用人以德為先的原則是相吻合的,教育只有打好人的德之根基,才能培養出國家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教師作為學生的擺渡人,要傳道,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才能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
立德樹人的實施是教育綜合改革的方向,只有各學科、各領域、各層面協同創新,在創新中協調提高、共享發展,才能讓立德樹人這個教育的根本任務更好地得以落實。作為教育者除了肩負教師的責任,教書更要育人,為人師表,時時處處以最高標準要求自己。同時也肩負著社會責任,家長們把子女托付給學校,就是把家庭美好的希望寄托給了學校,我們教師有責任把學生教好、保護好、培養好,有責任讓家長放心滿意,有責任促進教育公平,構建和諧社會,我們將之稱為職業道德或品德,無論從事任何工作的人都必須要做到的。國家的希望在青年,青年的希望在教育,這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對民族、國家所要肩負起的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