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pdf
林葉青
摘 要:當代藝術類大學生與普通大學生相比較,其個性更加鮮明,受到社會環境、成長經歷以及個性特點的影響,對其開展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難度。本文主要針對當前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困難進行分析,并且提出相關化解路徑,希望給予我國高等教育以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藝術類大學生;思政教育;困難;化解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5-0256-01
新時期下,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蓬勃發展,人們物質需求在獲得滿足的同時,其精神需求更加迫切。藝術類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藝術人才,其承擔著傳承民族藝術的重要使命,但是當前,受到社會環境、不良思想以及錯誤觀念的影響,藝術生群體的價值觀以及理想信念存在缺失的情況,而如何通過有效的途徑,對其開展思政教育,提升藝術類大學生的政治水平和道德修養,是當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當前藝術類大學生思政教育面臨的困難
1.缺乏理性教育。當代藝術類大學生具有不滿足現狀、自信、勇于創新、不盲從以及愛思考等特點,其個性更加張揚,在生活中情感豐富、性格鮮明,但是對問題缺乏理性思考,容易受到網絡不良思潮的影響。但是傳統的思政教育沒有結合當代藝術生的特點,依然采用說教式手段開展教學,在教學中嚴重缺乏理性教育,導致藝術生對思政教育不感興趣,甚至存在抵觸心理。
2.缺乏多元教育。當前,隨著改革開發政策的持續深入,社會文化呈現多元化,西方思潮大量涌入我國,對藝術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在思政教育中,教師沒有結合時代發展,既然堅持一元化思想教育,導致藝術生在多元文化面前缺乏正確的分析和認知,在選擇文化內容以及辨別文化行為方面顯得茫然無措。
3.缺乏滲透教育。當前思政教育依然以課堂為主要教學模式,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也缺乏創新和改革,沒有將思政教育滲透到藝術生的生活和專業學習中,也沒有利用校園文化、藝術實踐以及網絡教學等形式進行滲透。
二、藝術類大學生思政教育困難的化解路徑
1.加強價值導向。新時期下,思政教育需要結合藝術生的特點,以價值導向為核心,對教育方式、形式、載體以及內容進行改革與創新。首先,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開展思政教育,將其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主旋律,遵循德育為先的原則,對藝術生開展正面教育和輿論引導,以先進而文化武裝藝術生的思想;其次,要以愛國主義價值觀為導向,將思政教育與民族教育、愛國教育有機融合, 培養藝術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情懷;最后,以道德價值觀為導向,幫助藝術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引導藝術生全面發展。德才并進,在提升個人專業素養的同時,努力成為一名開拓進取、知識豐富、意志頑強、品德高尚、信念堅定以及理想遠大的新時期藝術人才。
2.開展心理疏導。高校思政教育要注重對藝術生進行心理疏導,培養其積極向上、理性平和以及自尊自信的社會心態。在開展心理疏導的過程中,思政教師需要做好心理咨詢和健康教育工作,針對藝術生情緒化以及感性化的心理特點,利用各種網絡平臺和載體,對其進行有效的心理教育,促使藝術生學會理性判斷,以科學的態度看待個人與他人、社會與個人、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教師要引導藝術生學會尊重他人,掌握與人合作和交流的意義,加強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促使藝術生素質與技能、行為與思想、身體與心理、感性與理性的全面發展;高校要對藝術生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關注,建立以及完善心理咨詢體系,通過加大資金以及人力投入,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實現制度化、科學化以及規范化。
3.給予人文關懷。思政教育要給予藝術生以人文關懷,尤其要注重對其精神需求和生活給予關注,在尊重藝術生人格的同時,相信其創造性和能動性。首先,思政教育要關注當代藝術生的內心需求,引導其正確的看待社會、他人和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對待榮譽、挫折和困難;其次,思政教育要尊重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通過教育激發藝術生的創造性,結合學生個性開展因材施教;最后,思政教師要扮演藝術生的朋友、家長以及導師,以親切和平等的姿態信任、愛護、關心以及理解藝術生,通過平等的交流促使藝術生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發揮思政教育人文關懷的作用。
三、結語
總而言之,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要結合當代藝術類大學生的行為以及思想特點,不斷創新教育形式和內容,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促進藝術生專業能力與道德修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超杰,溫雪儀.從歷史角度談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滲透式教育意義[J]. 課程教育研究,2017(39).
[2]郭麗婉.“95后”藝術類大學生思想行為特征調查研究——以中國礦業大學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7(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