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家坡 程派楊派合作 京劇
沈志良
摘 要:“楊派”是京劇老生的重要藝術流派之一,也是京劇老生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而“楊派”教學本身,又是一項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高水準的復雜系統工程。本文從教人物、教風格、教文化三大理論層面,對其進行了系統化研究與論述。對于“楊派”教學,可以提供理性思辨與教學實踐的雙重參照系。
關鍵詞:楊派;教學;人物;風格;文化
中圖分類號:J61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5-0162-01
京劇“楊派”,是京劇老生的重要藝術流派之一,也是京劇老生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楊派”創始人楊寶森,與馬連良、譚富英、奚嘯伯并稱“后四大須生”,其表演藝術博大精深、獨樹一幟。因此,“楊派”教學本身,便是一個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高水準的復雜系統工程。筆者從事“楊派”教學多年,現將教學實踐經驗與心得體悟總結為以下三大要素,以求對“楊派”教學進行系統化研究,并為其提供理性思辨與教學實踐的雙重參照系。
一、教人物
“楊派”教學的第一大要素,是教人物。
“楊派”教學同所有戲曲、戲劇的教學一樣,“最高任務”都是教人物,即教會學生在表演中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梅蘭芳大師指出:“演員不但要從幼年受到正規訓練,掌握所擔任的角色的全部技術——程式——達到準確靈活的程度,還必須根據劇本所規定的情節,充分表達劇中人的思想、感情,以引起觀眾的共鳴。”①這就要求,要教會學生依靠生活的積累,深切地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給傳統以新的藝術生命。“楊派”的代表劇目《文昭關》《洪羊洞》《擊鼓罵曹》《空城計》《李陵碑》《清官冊》等,無一不首先以塑造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為主,并以此作為成功的支點、力點、亮點、看點。例如《文昭關》中的伍子胥,楊寶森以穿透力強、深沉濃郁、深厚激昂的唱腔,充分表現現出人物無比激憤的思想感情,取得震憾人心的藝術效果。
由此可見,“楊派”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教會學生分析人物、理解人物、體驗人物,然后才是充分利用各種藝術手段表現人物、塑造人物、創造人物。
二、教風格
“楊派”教學的第二大要素,是教風格。
“楊派”作為一大藝術流派,其主要特征是獨特的藝術風格,也就是說,風格是“楊派藝術的核心標志。所謂‘風格,乃是‘藝術風格的簡稱,指的是‘藝術家的創作在總體上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創作個性與鮮明的藝術特色。”②
“楊派”藝術風格的特點是在充分吸收“余派”(叔巖)圓潤委婉特點的基礎上,根據自身嗓音高音不足、中低音強的特點,著力在深沉深厚上功夫,創造出圓潤寬厚,韻味濃郁、慷慨激昂、純正大方的獨特風格。
而在發聲方法上,“楊派”更加注重科學性、發聲位置正確,且松弛自如。特別是在中音區,更顯優勢,即以中音區為軸心,向兩端(高音區、低音區)適當延伸,且高音較少、低音較多。例如《洪羊洞》中楊延昭的一段[二黃快三眼],楊寶森唱得快中見穩、穩而不贅、緊而不僵、松而不懈、情感連貫、深透婉轉。又如《擊鼓罵曹》中禰衡的一段[西皮導板]和[西皮原板]唱腔,將高音區的旋律移至中音區,作上下環繞,并運用了降低三、四、五度的旋法,使旋律在中音區進行,都創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
由此可見,“楊派”教學的重點,是教會學生把握“楊派”的風格特點,唱出“楊派”的獨特韻味。
三、教文化
“楊派”教學的第三大要素,是教文化。
文化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大概念:“廣義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社會意識形態。有時又專指教育、科學、文學、藝術、衛生、體育等方面的知識與設施。”③
當今世界,文化已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藝術的競爭,說到底乃是文化實力的競爭。戲曲表演與戲曲教學同樣如此。中國戲曲史中的許多京劇大師的藝術實踐已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他們重視自身文化素質的提升,與文化人密切合作,成就了他們的豐功偉業。例如梅蘭芳與齊如山、許姬傳,尚小云與載濤、莊清逸,程硯秋與羅癭公、翁偶虹,荀慧生與陳墨香、沙游天,周信芳與田漢、歐陽予倩,馬連良與邵飄萍、張若海等,不勝枚舉。
同樣,楊寶森先生出身于梨園世家,祖父朵仙、伯父小朵均為著名京劇花旦,父孝文擅京劇武生。幼年師從裘桂仙練基功。后又從陳秀華、鮑克祥學老生,十歲登臺,十六歲倒倉后潛心研習“余派”藝術。他廣結文化人,好讀書,肯鉆研,文化修養深厚。故其表演仁厚雅大氣,富書卷氣。“楊派”傳人楊乃彭先生的演唱,就深得其中奧妙。
由此可見,“楊派”教學,萬萬不可小視學生文化素質的提升,這是“楊派”表演的軟實力,又是其智力支撐。
四、結語
綜上所述,“楊派”教學的教人物、教風格、教文化的三大要素,是三維互動、三位一體、密不可分、有機結合的。
注釋:
①梅蘭芳.中國京劇的表演藝術,轉引自余秋雨著.戲劇理論史稿[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657-658.
②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87.
③辭海編輯委員會編纂.辭海(縮印本)[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8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