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
陸湘
摘 要:現在美麗鄉村的建設正如火如荼地建設中,而美麗鄉村的建設依靠的不僅僅是鄉村美麗的外表,農業才是美麗鄉村發展的重要載體。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環境的破壞,而生態農業的推廣更是鄉村的可持續發展的最有效途徑。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我們可以看到美麗鄉村的建設已經由表及里,從一開始的鄉村的外觀等改造往鄉村的產業等深層次方面發展。而現在,我國的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城市建設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與城市對應的鄉村的建設卻停滯不前、甚至只是停留在滿足自產自足的原始層面。根據這些,我們需要對當今時代下的新農村建設提出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生態農業;現狀;發展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5-0193-01
一、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現狀及內涵
我國的生態農業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末,在20世紀80年代得到進一步推廣,20世紀90年代全國性生態農業縣推廣試點任務在中共八部委的支持下全面展開,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新目標“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這中間增添了一個詞“美麗”,而三大攻堅戰中的污染防治,是廣大人民群眾極為關注的,因為這與美麗的目標能否完成密切相關。十九大報告也談了,就是要依照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
我國的生態農業是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基礎,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目標,遵循“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基本原理,通過實現生態經濟良性循環及資源高效利用,把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融為一體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
從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個體農業發展到現在的高科技農業,科技的迅猛發展帶來了生活的便利、社會的前進,但在科技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和污染,大量農藥化肥的投入使用,使自然水體遭到大面積的污染破壞,土壤的質量逐步下降。
另外,村莊的原始性導致大部分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沒有辦法合理處理。隨著農村問題越來越嚴重,為了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建設“美麗鄉村”成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而對農業的合理開發和利用,能讓鄉村更具本土特色和生態文明。新時期對生態的要求更趨嚴格,所以生態農業在新時代背景下更是大勢所趨。
二、我國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目前,我國生態農業發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據調查發現,我國的農業發展都存在一定的照抄照搬模式,農業的發展,要根據各地的環境和氣候條件,各省份各地區土壤氣候降雨差異較大,“異地同種”顯然不是科學的發展生態農業的方法。
為此,我用南京江寧區楊柳村作為一個試點進行了重點考察。楊柳村是典型的江南古村落,在楊柳村的規劃設計中,主打“文化體驗”和“鄉村休閑”的功能。但楊柳村在進行古建改造的同時,卻忽視的農業的發展,村內實行的是農民自給自足的個體農業,這與當代農業發展的背景不符。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我們應當尊重農民的意愿,聆聽農民的要求,調動農民的參與積極性,農民是農業的主要參與人,只有農民的主動積極參與,才是農業健康發展的可靠保障;
2、發展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無公害農業等高品質農業,新時期,人們更注重對健康的要求,而有機的無公害農業的推廣也是生態農業的基本要求;
3、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為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可靠的保證;
4、給農民提供相關技術支持和指導,同時利用網絡達到推廣的目的,形成集信息共享、技術服務、工藝設計、生產加工、營銷體系、物流網絡和觀光服務為一體的綜合經濟系統;
5、形成地域特色,創建品牌效應,有地域特色的品牌更能得到大眾的關注,例如樺墅村的“南粳46”,就是具有樺墅村特色的地方農業,這為當地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收益。
三、結語
在我國綜合國力日益提升的時候,我們不能忘記的是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一直是我國的支柱性產業。所以,在城市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們更加需要關注農村的發展,農村的發展離不開農業,而在當今社會,農業的發展已經非常完善了,我們需要做的是在保證現在的農業產量的同時,更多的去思考如何保護農村的生態環境,發展生態型農業,使得農村的環境能夠更加宜居。
農業是根,我們依根成長,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發展農村生態經濟,構筑農村農業經濟發展體系,根植于中國文化傳統,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張壬午.倡導生態農業 建設美麗鄉村[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3
[2]劉伯初,羅小龍.古村落遺產可持續開發利用模式探研———以南京江寧區楊柳村為例[J].中國農史,2014.
[3]張予,林惠鳳,李文華.生態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J].農村經濟,2015(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