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標片
高潔++趙雨晨
摘 要: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自2004年逐漸步入相關學者視線以來,先后經歷了非盈利保護扶持、人文生態整體保護等實踐模式,但始終未達到非遺以人為本的“活態”傳承需求。而高校作為高素質人才培養之地,有著豐富的教學資源與科研力量,且以高?!叭恕睘楸镜幕A理念與非遺落腳于“人”上這一傳承特點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故非遺傳承與高校教育體系的有機結合定能使雙方達成共贏。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傳承
中圖分類號:J50-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5-0253-01
一、緒論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凝聚著我國民族智慧與精神,是華夏文化的精髓,有效保護與傳承我國非遺文化對于促進我國民族團結、維系國家文化安全、保持社會進步穩定起著重要的精神保障作用。①早在2003年,我國便啟動了中華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但收效甚微。自2004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開始,我國學者才逐步注目于非遺相關問題。而2011年2月,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的頒布,終于“標志著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和保護進入了有法可依的歷史時期②”,也造就了“非遺”熱潮。到了現在,非遺保護手段雖層出不窮、傳承思路不斷卻難以繼續吸引大眾目光。
二、非遺“活態”的傳承需求
保護非遺的目的在于發展,而非遺的進一步發展則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如此往復方為良性循環。就目前我國非遺保護與傳承現狀來看,非遺集中區域正努力探索新的發展形式,例如“生產作坊加傳習所再結合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的非盈利保護扶持模式以及“工廠加博物館加傳習所加文化觀光旅游線”的人文生態整體保護等實踐模式③,望能恢復非遺的自身循環性發展動力,使其生命活力得到延續,而就目前來看,非盈利性保護扶持模式多止步于自保階段,對于恢復非遺盛況及進一步發展這一藍圖來說尚有差距。所以對于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來說,僅僅做到弘揚、展示是不夠的,在注重保護的基礎上還應注重“享用”,“享用這種遺產的特殊方面的習俗做法予以尊重,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機構并創造條件促進對它的利用④”。且從非遺自身屬性來看,其不可再生的特點,決定了其保護與傳承工作應建立于活態傳承基礎上,其后才是靜態的資料保護性留存等相關手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絕不是“這些物質層面的載體和呈現形式,而是蘊藏在這些物化形式背后的精湛的技藝、獨到的思維方式、豐富的精神蘊涵等非物質形態的內容⑤”。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只有以教育行業這種功利性較弱的活態傳承方式為依托,才能使其精神內涵得到完整而純粹的留存。且高校作為高素質人才培養之地,在對于人的培養這一基礎上與非遺保護與傳承落腳在“人”上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可充分利用高校已有的育人功能在優秀傳統文化自身保護意識與傳承上發揮作用。故高校于非遺保護與傳承進程中有著無法取代的地位與作用,為傳承與保存非遺精神與內涵之最佳途徑。
三、厚土沃壤的高校資源
如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要求學生發展更加全面,因此藝術類課程種類的擴充成為了“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教育部也明確指出應“進一步提高認識,把藝術教育擺上應有998的位置⑥”。同時藝術教育不僅是一種技藝的教育,它的核心還是美育。它不僅能豐沛人的心靈世界,影響一個民族的精神,還能提升人的想象力、創造力。所以“藝術教育是美育最基本、最有效、也最具可操作性的方面。⑦”它對于“‘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具有獨特的作用,對于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也具有奠基性的作用。⑧”如今我國教育注重藝術類教育,也是對藝術教育寄予了更高的目標。例如我國部分高校藝術中的舞蹈類教育,其教課內容雖多以民族性舞蹈、芭蕾、拉丁等具有專業代表性的教材為主,但所教內容多老生常談、少有新意。而“每一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都有屬于該民族的獨一無二的優秀文化遺產,這些鮮活生動的、易學易記的、便于操作的活態文化遺產和資源可以構成生動易學的學校教學課程內容,在幫助教學體制和內容方面,都是非常有效的、有益和重要的。⑨”故將非遺中優秀的舞蹈和藝術內容引入校園,將對高校藝術類教育課程體系起到補充和豐富。
四、高校與非遺如何互補、共贏
1.全面的教育課程體系。教學活動的長久展開需依托于合理的教學課程。故實現非遺教學目標,構建全面、合理的非遺課程教學體系是必要的。非遺課程教學體系的構建可從兩方面進行展開,一是形成較為專業的非遺課程脈絡,將非遺作為一門單獨的專業課、課外選修課、通識課或專業實踐課等,以全面的課程面來保證教學。若要建立專業學科,就需依托于獨立而具有專業性的學科教材。因此,在必要時應組織相關專家,收集并整理大量民間非遺資料,針對不同非遺的自身屬性與已有的傳承特點,以文字、圖片、錄音、錄像等方式構建最優書本教學體系。二是在不影響主流課程傳統結構、目的與現狀的基礎上通過各種宣傳等方式,將非遺相關信息滲透進其他學科的教學過程中,例如在主流課程中穿插地展現非遺文化內容、事件,以一一本書、一堂課、一次實踐的方式將非遺的魅力展現于教學過程之中。從而使非遺相關內容不斷向更廣的面進行擴散傳播。
2.合理的師資團隊建設。若要在高園內培養社會需要的非遺傳承人才,那么在非遺融入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就應注重師資隊伍的建設。非遺內涵豐富,學習起來并不容易,故師資團隊的建設應為專職與兼職、專任與兼任相結合的方式。即一方面要培養高校的在編在崗專職教師,參與到非遺教育傳承活動中,另一方面也需外聘部分深知非遺內涵、有著更加全面了解的非遺 “傳承人” 作為兼職學者進行參與。就高校專職教師團隊來看,又可分為專任與兼任。所謂專任教師即是以非遺教學為專業的教師,而兼任教師就是并不是以非遺為本職的教師,只是在他們其他的專業教學中滲透非遺相關的信息或者將對此感興趣的同學以引導的方式拉入非遺傳承體系之中。這樣,通過這種較為立體的教師隊伍建設與教學方式,必將于高校中形成良好的非遺傳承風氣。
3.先進的非遺研究支撐。無論是從非遺自身傳承來說,亦或是從保護民間文化的角度來談,其保護的技術與方法等各個方面都需要不懈的學術探究進行長久支撐?!袄碚摰臏螅瑫乐氐刂萍s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科學性和工作的開展。”高校作為未來人才之聚集地,應積極探索非遺保護與傳承系統的相關理論,進一步提升相關理論研究的學術水平與高度,而非遺也會為高校的科研項目提供豐富的課題資源。若針對非遺教學中涉及的專業問題與現實問題找尋項目選題,并在選題上充分考慮到科研與教學的內在聯系,那么科研成果就能成為部分教學題材,而教學中所產生的部分問題也能推動科研的進一步展開。故將非遺切入科研與教學的互動之中,定能使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得到進一步發展。
注釋:
①張小平等.當前中國文化安全問題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②于浩.中國“重裝保護”民族優秀傳統文化[J].中國人大,2011(05):53-54.
③邱春林.生產性保護:非遺的“自我造血”[N].中國文化報,2012-
02-21.
④覃業銀,張紅專.非物質文化遺產導論[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8:204.
⑤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9-10.
⑥張道森.公共美術教育論綱[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134.
⑦杜衛.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織評審.美育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⑧中國教育學會學校文化研究分會主編.中國學校文化年鑒 2012[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41.
⑨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9-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