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收藏貼 神留橋吧
耿燦
摘 要:以藝術為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要真正發揮書法藝術,包括漢字書法及蒙古文書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必須深入探究兩者結合的關鍵點,考量影響二者契合的主要因素,建立兩者融合的最佳視野模式。
關鍵詞:書法;藝術;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6-0192-01
一、現實意義
堅持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教學中的現實問題為導向,以具體的藝術類課程建設為依托,突破傳統的教學內容和工作形式,將思想道德教育的課程改革與傳統書法藝術、藝術美學教育結合,通過主題設定,以“寓教于樂”的方式、以書法藝術為橋梁尋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有效途徑,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現實意義。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著重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緊緊圍繞總書記關于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以開放式課堂等為抓手,打造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富有親和力的思政教育生態環境。繼而2017年初,國務院頒布重大國策“全面復興傳統文化”。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其中,提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在哲學社會科學及相關學科專業和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同時,“推進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體育等進校園”。藝術與思想教育的融合本身就是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對文化資源的依賴性非常強,充分開發利用各類文化資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二、問題與探索
目前來看,藝術與思想教育的共同發展過程中做出了一些有力的探索和試驗,但是在融合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受到課程編排、師資力量的限制,結合程度并不高。對于學生的藝術教育與人文教育培養,絕不僅僅停留在詩詞的背誦和某幾項活動的參與上。要真正發揮藝術元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必須深入探究兩者結合的關鍵點,考量影響二者契合的主要因素,建立兩者融合的最佳視野模式。
1.促進課堂形式創新,注重體驗教學,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感。
2.關注班級活動成效,變被動為主動,增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親近感。除了課內藝術元素的結合,同時也在課外的學生工作及班級活動中進行有益探索。在班主任工作的學生活動中,努力創建主題鮮明、富有特色和持續性的系列活動。這種探索著力于書法藝術元素的融入。如持續開展以紅色教育為主題的書法創作活動。目前,結合內蒙古自治區實際,將蒙古文書法與漢字書法有效融合進行創作,這樣的元素己普遍作為教育大學生的鮮活教材。利用書法藝術的橋梁作用,引導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培養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此類活動不但進一步振奮了班級的團結奮進精神,更增進學生對黨和祖國深刻理解,自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培養了熱愛祖國的高度責任感和自覺性。藝術是人類情感符號形式的創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需要其主動表達親和力要素和被動表達親和力要素之間實現藝術性圓融,并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藝術方式方法表達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從而在潤物無聲、春風化雨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
3.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主題設定,讓班會走進課堂,讓課堂融入生活。在高校進行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按教育場所分為課內教育和課外教育,課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課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二者互為補充。課內教育和課外教育只有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最大的教育合力。書法藝術元素的融入可以實現二者的有效對接。
三、理論價值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關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性工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探索與實踐,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以創建大學生為主體開展工作的新體制為基礎;不斷加強大學生的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載體創新;為大學生成長提供優質服務和指導。尋求以書法藝術為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的有效途徑,正是我們對思政教育載體和形式的探索研究,這為高校進一步調整和改變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體系、工作機制和工作模式理論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從而最終實現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體系、工作機制和工作模式理論上的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為內蒙古醫科大學2017年思想政治專項課題《以藝術為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實踐途徑研究》(項目編號:YKD2017SXZZ028)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岱年.張岱年全集(第5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2]學府紀聞——國立西北工學院[M].臺北:淡水文化出版公司,2006.
[3]閆素娥.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新探[J].教育與職業,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