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敘事研究的視角審視微課
向勇燕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成了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已成共識,如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成了關注的焦點。本論文應形勢所需,從授者的角度論述了教育敘事在優化課堂教學、提升個體教育意識、增進教師德育和促進教師實踐智慧的生成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以期探尋教育敘事對教師成長的意義。
關鍵詞:教育敘事;教育意識;德育;實踐智慧
中圖分類號:G40-0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6-0203-02
所謂教育敘事,即教師以講故事的形式敘述自己在教育實踐、教育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事情并以此來傳達、解釋對教育的理解、探索與反思,進而探尋教育活動的深層意義。欲從授者的角度論述教育敘事的作用,首先要明確教育敘事的一般特性。
一、教育敘事的特點
(一)情境性
教育敘事所呈現的故事既可是一個完整的事例,也可是一事例中的某個片段,這些事例或片段都是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場與空間域中發生的,是主體一連串行為的集合,缺乏任何一個元素該事件便無法構成,敘述也就無法產生,所以教育敘事一般都為教師日常生活的瑣碎記錄,通過故事細節來再現情境,給人以真實的現場感,尤其“不以抽象的概念或符號代替鮮活的情節,不以蒼白的語言來概括教育事實。”①而是創造性地再現事件場景和過程,把之前的教育經歷定格化,把瑣碎的教育軼事意義化,把零散的教育心得條理化。
(二)問題性
問題是教育敘事的生命。有價值的教育敘事一定是內含問題的敘事,它能有效地引發思考。所以,教育敘事是對教育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件進行有目的的敘述,是通過對教學中出現的典型問題進行捕捉與歸納后達到對教師個體職業的深度思考的。因此,教育敘事絕不是簡單地把一天的事情記錄下來,而是帶有問題的一種探尋——“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學,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學,教學的意義在哪里,個人應該以一種怎樣的姿態融入教育”②等相關問題的探討。
(三)反思性
教育敘事是一種敘事化的教育反思,是主觀的闡釋、發現和揭示。教育敘事中的“敘”就是敘述,“事”即故事 ,該“事件”應接近教育現實中所發生的各種真相,通過對這種真相的揭露從而直達事件背后的復雜意義。教育敘事的反思不僅僅體現在對教育教學行為、教學技能技巧的提升上,還包括對教育規律的探索上,對課堂教學實效的提高上,甚至還包括對教師個體生命存在的品質與意義等的反思上。這種反思是動態的,也是持續而深刻的。
當然,教育敘事涉獵甚廣,其一般特性遠不止本文中所呈現的這些,在此僅拋磚引玉。
二、教育敘事的作用
(一)教育敘事與教師教育意識的覺醒
教師個體意識的全面覺醒是教師成長的核心。當教師的個體行為開始下意識擺脫常規、權威和官方話語的控制和影響時,就會建構一種更為合理的教育觀從“意識混沌”的狀態中走出來,準確權衡一己之觀念與權威觀點之不同, 使自己對教育的領悟更深入,并把這種領悟滲透到新的教學活動中去,這就意味著個體意識的覺醒已經開始了。這種覺醒是教師有效組織課堂教學、深入理解教育意義的前提和基礎。楊捷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教育敘事》一文中強調:“教育敘事是敘述者深思熟慮的結果和產物,是經過選擇、能提供先進經驗、有理論支撐并具有明顯教育意義的研究方式。它有助于改進并重建教師的教育生活, 使教師認識到個體教育意識的價值以及與權威觀點的區別, 從而促進教師課程理念的變革。”③
一般而言,個體教育意識的覺醒并不是簡單的跳出常規自立門戶,而要經歷三種層次的蛻變。
第一層次為:教師能獨立自主完成教學的基本任務,能準確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實現由新教師向合格教師的轉變。此為規范化的發展階段,主要體現為學會操作順應教育教學常規。
第二層次為:能對職業活動的意義與價值有自我理解與獨到發現,實現由合格教師向特長教師的參悟,此為個性化的發展階段,主要體現為學會創造,對常規性教育行為進行抗爭與個人教育意識覺醒的萌芽。
第三層次為:能把教育生命與個體生命有機結合起來,不僅體現在對教育價值的呵護與追尋上,還表現在對個體教育人生的肯定與完善上,此過程為核心化的發展階段,主要體現為學會研究。至此,教師開始進入到教育藝術成熟與個人教育意識覺醒的定型期。在這三種層次的蛻變中,教育敘事功不可沒。
教育敘事不同于一般性的講故事,“作為敘述的主體——教師并不只是單純地講述自己的教育經歷,而是以一種理性參與和對教育生活所衍生出來的意義的一種梳理與提煉”④。每一次敘述都必然帶著教師教育經驗的交流與碰撞,教師教育意識的覺醒與提升,教學理念的革新與改造。
從這個意義上講, 教育敘事它可以使教師自覺而科學地思考自我的經驗, 深化實踐的內涵, 因而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方式?!敖處熆赏ㄟ^教育敘事這種獨特的方式發現教育環境中的真相,探尋教育自然規律”⑤??梢?,教育敘事可以引導、服務教育、糾正教育價值偏差、提升教育意義,尤其能提升教師對教育生存狀態的覺醒意識,使教師擺脫庸常狀態,主動探求與改造日常教育生活的品質,達到個體生命與教育生命的完美結合。
(二)教育敘事與教師德育的增進
教育敘事對教師德行的增進很有幫助。教育敘事不僅僅指敘事主體講述教育生活故事,實際上,所有類型的敘事活動都與德行有著天然的內在聯系,因為其敘事的過程亦是德行內蘊的過程,并通過德行來實現德行。究其原因,可從事德與敘德兩方面來闡述:
先看事德。教育敘事中的事德特指敘事活動中包涵德育價值。德行本來是以道德標準對行為主體的道德衡量,因此事件本身并不具備德行,但教育敘述的行為主體為教師,教師的職業操守為傳道受業解惑,這種職業特性使得教師天然成了正義的化身,帶有不可抗拒的對正統的堅守與捍衛,故教師在主觀上就會下意識地培育自己的“德知”與“德情”,并在潛意識里過濾那些不被正統所接受的行為,使自己的行為朝大眾認可的方向——“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發展,以吻合大眾的價值審美。教育敘事不但能展現事德,還能通過強化升華事德使主體的道德行為穩固和持久,德行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經常性,而長期穩固持久的德行能使主體的此類行為程序化,習慣化。endprint
再看敘德。敘德即在教育敘事的過程中,敘述主體在進行相關敘述時出于德育目的之考慮,根據道德判斷,將事件的細節在道德抉擇的“綁架”下予以過濾與變形,凸顯德育價值。
教師在教育敘事中通常會扮演德育傳播者的角色,以使道德學習者從他們那里獲得相關的德育知識,同時連同德行一起來規勸、同化道德學習者。教育敘事活動既包括教師個人敘事和教師集體敘事,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是敘事者又是學習者。所以教師在敘述之前勢必所有判斷、選擇和調整。從而達到規勸與說教的目的。
(三)教育敘事與教師實踐智慧的生成
“教育智慧突出表現在對教育過程中的突發事件的即時處置上,蘊含著教師對教育實踐的理解和洞察”。⑥“教育的情景通常不允許教師停頓下來進行反思,分析情況,仔細考慮各種可能的選擇,決定最佳的行動方案,然后付諸行動”⑦。現實的教育情景要求他們必須迅速診斷問題,憑實踐智慧在最短的時間里尋找最為合理的解決方式。“教育智慧不同于普遍性的、客觀化的教育理論知識,不可簡單地遷移和照搬,必須創造性地予以運用?!雹?/p>
一般而言,我們的教師憑著長期以來“積沙成塔”式的積累在實踐教學中生成了很多“招數”,這些“招數”讓他們面對各種疑難雜癥都能迎刃而解且屢試不爽,將這種蘊含教育智慧的行為和活動記錄下來后,又可被他人(尤其指教師同行)直觀閱讀與深切體驗,也便于這類教師對原有教育行為進行調整??梢娊逃龜⑹略诮逃腔鄣纳缮暇哂泻苤匾淖饔?。
一方面,這種敘事有助于教師尋找和發現在教育實踐活動中轉瞬即逝的智慧之光,便于將偶然的智慧內化成一種系統化的、常識性的教育行為。那些雖能感受但無法言說、尚未系統化的閃光點被感性記錄后再經日后的整理疏通更易于達到教育的頓悟。另外,這種教學機智以“集腋成裘”的方式不斷推進本來就是一種智慧衍生智慧的有效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經驗得以沉淀,教學技能得以改進,教學效果得以改善,教育信心得到提升,整個教學朝著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蘊含教育智慧的教育敘事作為一種共享資源能為他人提供“藥方”,使他人在處理相似情境下的緊急事件時也能“對癥下藥”。
三、結語
從某種程度來講教育敘事可以說是教師以講故事的形式來表達自身對教育的理解,講故事的本身就是一個對自己親歷的教育生活的反思、探尋與開悟的過程,它讓教育教學的主體——教師把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細微瑣碎的甚至毫無由來的和教學相關的情節得以重新審視,重新定位和重新理清,進而抽絲剝繭地對隱含的教育意蘊進行拷問與歸納,這就有利于教師教育意識覺醒的同時把思緒觸角引向更為理性的教育深層,讓教師德育與教師的實踐智慧在促進教師全面發展上展示著不同尋常的教育意義。
注釋:
①林德全.論教育敘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04).
②林德全.論教育敘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04).
③楊捷.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教育敘事[J].中國教育學刊,2006(05):72-74.
④劉鐵芳.教育敘事與教師成長[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11):22-26.
⑤胡春光.形塑教師實踐性知識的成因分析———種教育社會學的視角[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4):72-79.
⑥楊捷.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教育敘事[J].中國教育學刊,2006(05):72-74.
⑦(加)馬克斯·范梅南,李樹英(譯).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44.
⑧楊捷.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教育敘事[J].中國教育學刊,2006(05):72-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