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 囧 形態各異數灰機抗大炮的眾位 來自后續舞
梁存收+費俊
摘要:新形態教材是近年來在教材發展過程中提出的一種新概念,主要是指在傳統紙質教材基礎之上融合多種多媒體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形成的一種交互式、關聯性、拓展性的全新教材模式。
關鍵詞:數字 交互 新形態
數字革命所推動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所有的傳統產業,而出版作為人類重要的知識傳播產業,其數字化的進程也是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的重要標志。
那么數字時代的出版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又對我們的傳統出版產業造成了何種影響?數字時代的出版帶來的絕不僅是信息內容的數字化,使大家可以更加便捷地獲取內容,這只能滿足最基本的需求。數字時代的出版還激活了兩個新的趨勢:第一,是新的閱讀體驗,數字時代的閱讀已從以視覺為主導的體驗慢慢演變成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多感官的體驗模式。第二,是新的表達方式,一方面數字手段極大地擴展了紙質圖書內容的表述方式,從傳統的圖文到今天的視頻、音頻、交互游戲、增強現實等富媒體形式;另一方面,以交互敘事為手段構建的內容也將成為數字時代出版物的重要特征,這種非線性的敘事方式將打破傳統敘事的固有邏輯結構,通過用戶(閱讀者)和內容的交互形成可變化的、多線程的內容結構模式。教材出版作為出版產業中的一個分支在隨著環境趨勢的變化而改變的同時也在探索自身的規律和相應的表現方式。
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CD-ROM光盤的商業應用也使出版行業進行了大量的嘗試,在那個只有極少數人享有互聯網的時代,教材配光盤曾經流行一時,光盤的內容不僅拓展了紙質教材的內容,還有效地呈現了紙質教材無法表現的視頻、音頻、動畫等素材。90年代末,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傳統紙質教材配套的形式出現了多種樣式,除了書配盤外,還出現了書配卡、書配網等多種新形式,在現在看來這只是個教材發展過程中的一環,然而在當時的環境下也是一種有效的創新。互聯網對出版業的影響不只是傳播載體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思維的變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急速發展,在大家討論“紙質教材會不會消亡”的同時,也給教材出版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與發展。
2012 年興起的 MOOC,將傳統線下課堂有效地引入了線上,這不僅改變了課程建設的方式和方向,而且使教材與課程之間呈現強相關關系,帶來教材建設的變革,催生新的教材形態和研發策略。①在這一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新形態教材,不但打破了傳統教材的編寫體例與呈現形式,而且還利用互聯網的平臺拓展了教材內容的寬度和深度,這類教材的出現對傳統課堂教學的形式和教師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這類教材的特點主要有如下幾點:
1.靜態與動態內容的關聯性
所謂關聯性主要指紙質教材與拓展資源之間的有效關聯,從該類教材的結構來看,主要以紙質教材+拓展數字化資源組成。其基本框架是建立在原有傳統教材結構基礎上的,并在此基礎上有所增減。增的多是與教材關聯的二維碼拓展資源、小貼士等輔助類內容;減的多是原有敘述太過冗長且不利于表達的內容,縮減部分大多是用拓展資源的富媒體代替,如視頻、音頻、動畫等。這樣一來不但使教材變薄、變輕,而且拓展資源的利用也更貼近現在學生的思維方式——碎片化的輕閱讀。
在該類新形態教材中內容與拓展性的富媒體數字資源能有效對接,兩者之間互為補充、相互印證,能增加課堂教學的豐富性并能開拓學生的思維導圖。
2.知識點的針對性
此處所涉及的針對性主要指兩點。其一,是指紙質教材知識點的針對性,在該類教材的內容設計上注重知識點的提綱挈領,突出重點部分,弱化次要部分;其二,是指配套拓展資源具有的針對性,該類教材中涉及的拓展資源都是針對重要知識點或無法用語言來表述的視覺、聽覺等資源。借助這些資源能幫學生很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學內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眼界。
3.教與學的互動性
在使用該類教材教與學的過程中,可以充分調動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提高學生的問題思維能力和互動交流能力。例如,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iCourse 教材”為例,與傳統教材相比,“iCourse 教材”提供了更多的互動交流與參與的機會和條件。教材讀者可通過 MOOC 與教師或其他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提高讀者的參與感;MOOC 學習者的精彩觀點與討論通過教材的分享有望被更多讀者了解,提高學習者的成就感。獲得參與感與成就感既是學習者自主維系課程口碑效應的源泉,也是讀者購買與長久保存教材的動機。②
在MOOC背景下的新形態教材建設在教材發展的歷程中向前邁了一大步,它也代表了當前教材建設發展的前端,極好地解決了當下課堂教學與拓展資源的關系,并為數字時代新形態教材的持續發展提供了若干的可能性。其實在教材出版行業尋找突破口的同時,雜志類圖書不斷地在尋求與科技、藝術相融合的解決方案,并優先教材的建設取得了一些具有價值的案例和成績,這些成功的范例為未來教材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參考,這些先行的雜志出版物大多以交互式數字出版為核心,數字出版與紙質文本相對應,并增加了許多富媒體的資源,這些富媒體不僅包含了視頻、音頻、動畫、動態圖形等多媒體形式,還包括了互動游戲、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擁有更加豐富體驗的媒體形式。目前富媒體內容已經成為大量交互式數字出版物的重要組成部分,視頻、動態圖形和游戲等內容形式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出版物的敘事方式,還為讀者(用戶)創造了新的內容價值。既可以實現傳統的閱讀體驗,也可以碎片化地從手機客戶端瀏覽紙質媒體無法展示的動畫、視頻等資源。
例如,我們《中國美術史》教材也可以同期開發類似《韓熙載夜宴圖》APP的應用兩者形成一種交互敘事,在APP應用中用戶可以在畫卷中以秉燭夜游的方式將畫中藝伎幻化成真人表演動態,并聽到當時的樂曲,這些由現代人根據考據重新演繹的動態視頻成為人們體驗古人風韻的重要內容,而鑒賞層中還設計了豐富的音畫講解、專家點評以及茶道、花藝和舞蹈等視頻內容,這些富媒體的應用不僅創造了穿越歷史畫卷的神奇體驗,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對原畫多緯度的深度解讀。富媒體內容的設計原則是要考量敘事的有效性,比如一段視頻采訪通常比一篇文本采訪更有場景感和沉浸感,但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用富媒體來表達,比如一段優美的詩歌,它可能需要的恰恰是安靜的文本呈現,由讀者通過閱讀的過程來形成豐富的共鳴。富媒體內容的設計一定是為了提升內容的表現力,切忌為動而動。
互聯網思維的影響讓我們開始重新思考什么是讀者,在數字時代讀者的需求是什么?教材的出版行業如何面對風云變幻的互聯網發展?傳統意義上的讀者——閱讀者,強調的是以閱讀為核心的行為,而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閱讀者的身份也在變得模糊。作為教材的出版來說,隨著閱讀者身份的改變,碎片化的知識越來越多,教材的編寫或者樣式也應相應變化,因為閱讀行為在不斷地擴展。試設想將來的教材不僅可以讀,也可以用,還可以玩。它具備知識與功能載體,它既是實體的紙質教材又可能是一個實用工具,比如財會的教材中可以植入財會的計算器,這可能成為讀者非常實用的財會工具;一本歷史書中可以植入當時社會背景的歷史游戲,在娛樂中獲取知識……
盡管我們很難預測10年或20年后的出版會是什么樣的形態,但是我們十分確定的是出版將不再局限于以紙張為媒介的單一形式,同時,也不會是只依賴數字媒介而存在。未來的出版將是跨媒介的和超體驗的。隨著各種生物科技、智能硬件和新型材料的發展,我們有理由推斷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將不再需要通過一個硬件,而是通過一個紙質媒介來閱讀數字內容,我們不必再去費盡心機地用數字手段來模擬紙張的質感和肌理,因為它既保留著豐富而微妙的紙質美感,又擁有智能而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這是我夢想中的智慧而感性的閱讀之器。
注釋:
① ②王友富.MOOC背景下的教材形態與研發策略初探[J].中國編輯,201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