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動詞打 的語義語法學研究.pdf
王燕飛+黃鳳鸰
【摘 要】本文基于事件框架理論,從認知語義視角,借助朗文詞典語料,研究打擊類動詞hit 的語義結構特征與其漢譯模式。研究發現,hit與中文詞“打”擁有基本共同的語義成分,但hit隱藏著動作的方向、路徑和原因等外延語義成分,在翻譯時為尋求語義對等,hit 的隱含外延意義必須外現,因而英譯漢時,可采用四種典型的翻譯模式,即動作+方式;動作+速度、力度或方向;動作+情態;動作+結果。
【關鍵詞】事件框架;hit;認知語義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1-0189-02
在認知語言學中,事件框架理論已經被廣泛運用與發展。事件框架理論將動詞的語義結構歸結為具有一定的背景意義,每個動詞都擁有獨特的事件框架結構,帶有特定的語義成分。而分析在框架中動詞的各項語義成分對于研究動詞的詞匯有重要作用。本文將從認知語義視角探查打擊類動詞hit,運用事件框架理論,從認知語義視角,將其劃分為三個不同的認知域,進一步研究該類動詞的漢譯模式。
一、事件框架理論和認知語義學
作為各類語言中的核心詞類,動詞擁有豐富的語法特點和句法行為。在不同的語境中,動詞有不同的解讀,其變化的范疇往往對應著特定的事件框架。動詞的語義結構是解碼主要成分在事件框架下的作用時,慢慢固化的概念結構。因此,要將句中動詞準確地解讀出來,首先必須對這一事件框架有整體理解。在事件框架理論下,同類動詞具有相似的功能類型,而它們的語義結構在變化范疇內是相對固定的,因而在典型事件框架下,同類動詞的語義結構具有原型概念,等同于典型的語義角色,擁有相似的使用規范和語義場。動詞語義結構的典型概念與非典型概念之間存在變化的動態空間,而句子想要呈現出來的具體效果則會體現出每個詞在語義結構方面存在著的微弱區別。
語義結構形成的認知基礎構建于認知意象。在認知語義視角下,結構形成發展的過程就是詞義概念化的過程,且同樣在不同的領域中存在著共性和差異。Langaker(2013)提出了認知域的概念,即一個連貫的概念化區域,可以參照該區域描寫語義結構。本文將認知域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即基本認知域和抽象認知域。以此探究詞的語義與其存在的客觀背景、語言事實、意象世界,以及概念范疇等密切復雜的關系。
二、 hit 的語義結構
基于事件框架理論,每個動詞都能對應一個具有特定語義成分的框架結構。在分析動詞的結構特點之前,首先要充分分析動詞在其所預設的事件框架中各種語義角色。
本文以《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詞典》(第五版)提供的hit一詞的釋義和例句作為語料,發現關于hit的語義多達30條?;菊Z義成分舉例如下。
He hit the bell—— 他舉起鐘錘敲鐘(施事者+動作+受事者);The robber hit him over the head with a baseball bat——劫匪用棒球棒擊打他的頭部(施事者+動作+主體);Maria hit the breaks just in time——瑪麗及時踩了剎車(施事者+動作+受試者);My father hit a bad patch——我父親遇到了大麻煩(受事者+動作+主體);He was gone before they knew what hit them——他們還沒意識到發生了什么,他就走了(主體+動作+受事者)。
通過考察外圍框架語,hit的語義結構主要分為以下類別。
hit+方式:按,拍,打,使勁觸碰;hit+速度:猛擊,沖擊;hit+方向:撞向,沖向;hit+結果:成功,撞到,傷到,擊中,對…造成嚴重影響;hit+情態:沉溺;hit+工具:發表;hit+原因:突然想起;hit+路徑:推進。
在8個不同的語義成分組合中,hit存在多種含義。從認知語義學視角,hit的語義在詞匯化模式的分類基礎上可細分為空間認知域、社會認知域和心理認知域,即空間認知域包括動作+方式:按,拍,打,使勁觸碰;動作+速度:猛擊,沖擊;動作+方向:撞向,沖向;動作+結果:撞到,傷到,擊中等。社會認知域包括動作+結果:成功,對某某造成嚴重影響;動作+工具:發表等。心理認知域包括動作+原因:突然想起;動作+情態:沉溺等。
將hit的語義結構進行細分之后,我們可以了解到hit的主要語義是X導致Y受擊。在無背景語境的情況下,hit一般翻譯成與漢語語義相互對應的撞擊、沖擊等。然而在具體語境限制下,關于hit的翻譯方式產生了很大的變化。
從上述的解析和分類中,我們發現了英語動詞相比較于漢語動詞,具有非常獨特的語義特征,即僅僅動詞本身就能夠表達出力的方向、路徑,甚至原因、情態等。
基于空間認知域,側重物體空間運動結果來分析英語、漢語的動詞表達,漢語動詞在概念上具有明顯分層。關于動作或者力的傳遞方向是不具化的,句中沒有明顯表達出語義指向的發起點,或沒有終結點,甚至兩者全都沒有出現?;谏鐣J知域,側重抽象意義上和社會相關的內容,基于心理認知域分析,側重于心理意義,即在心理上的運動趨向,英語動詞將其他的語義成分,如事件原因、人物姿態、心理活動等內在化,整合成同一個詞匯。而漢語若需完整表述整個語境,必須動用不同的狀語和補語。但是,通常情況下,漢語屬于簡潔的高語境環境,要求溝通雙方能對漢語的意象融會貫通,揣測動詞背后的含義,即隱藏的狀語與補語等。這種意合從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漢語的靈活性。
比較之下,英語動詞在概念上更加綜合化。僅從空間認知域來看,動作和力的傳遞方向是具體化的,每個動詞能夠在低語境環境下明確指出力的大小以及具體的方向。例strike ,hit ,beat。而中文則用“打”(下接第191頁)來進行統一概括。而在社會認知域和心理認知域,動詞在不同語境下的變化仍有很大的彈性空間。從中探討動詞在三個不同的認知域之間的轉化,如:My father hit a bad patch.——我父親遇到了大麻煩。動詞hit從社會認知域轉移到心理認知域。可研究關于源域行為或者事件與目標域中的行為、事件是否存在著同一性。endprint
由此看來,關于動詞詞匯,英語相較于漢語更加復雜多樣化,我們在對動詞進行英譯漢時要充分理解語境關系、概念意象。
三、hit的漢譯模式
運用功能-類型的詞匯化方法分析,我們得出以下幾種關于動詞hit的漢譯模式。
模式一:“運動+方式”模式。一般運用在空間認知域,主體在普遍語境下利用特定的方式或者工具執行相應動作,往往采用“用...擊中”“用...打中”等對譯,如:Last year, Griffey hit 49 home runs.——去年,格里菲擊出了49個本壘打。
模式二:“運動+速度、力度或者方向”模式。一般運用在空間認知域,突出主體運動趨勢,往往采用“沖向...”“撞向...”等對譯,如:The tanks exploded as the plane hit the ground.——飛機墜地時,油箱發生了爆炸。
模式三:“運動+心理”模式。一般運用在心理認知域,突出主體在特定語境背景下的心理趨勢,往往采用“突然想起...”對譯,如:Dave has hit on most of the women in the department.——戴夫挑逗過部門里的大多數女性。
模式四:“運動+結果”模式。一般運用在空間認知域,也常作用于社會認知域,表達事件的結果,往往采用“達到...(高度)”“遇到..(麻煩)”,“對...造成嚴重影響”等對譯,如:They hit the main road two kilometers further on.——他們往前走了兩公里后到了大公路上。The 25-year-old painter hopes to hit it big in New York.——那位25歲的畫家希望能在紐約一舉成名。
四、結語
研究發現,hit與中文詞“打”擁有基本共同的語義成分,但hit隱藏著動作的方向、路徑和原因等外延語義成分,在翻譯時為尋求語義對等,hit 的隱含外延意義必須外現,因而英譯漢時,可采用四種典型的翻譯模式,即動作+方式;動作+速度、力度或方向;動作+情態;動作+結果。在翻譯打擊類動詞要更加注重結合語境意象與其隱藏語義成分。關于其伴隨特征,如結果、目的、方向、情態,姿態等,如何構成動詞的基本語義成分仍需仔細探究。
參考文獻:
[1] Bauer, A. English Word-formation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48-61.
[2]Saussure, F.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M].Paris: Payot,1966.
[3]Lyons,J.Seman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5]許余龍.對比語言學[J].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6]王寅.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J].中國翻譯,200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