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 理論宣講植根鄉土
謝雱++陳銳
摘要:今天,繪畫中的“鄉土情結”或“鄉愁”繪畫正成為社會一道亮麗的風景,也成為了現代人在藝術活動中追求“植根鄉土”的審美文化訴求。本文簡述了民俗文化的回歸現象以及鄉土繪畫的新景象,分析了“植根鄉土”在“鄉愁”繪畫中的諸種表象,最后說明了當代繪畫中的“鄉土情結”是人們在精神迷失后的一場文化“尋根”之旅。
關鍵詞:植根鄉土 繪畫 鄉愁 審美文化 訴求
民俗文化作為民眾的一種文化生活,它反映的是一種世代傳襲卻又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形態,它是從民眾生產生活中產生的物質、精神、社會等文化現象。而在物質文明高速發展、商業化盛行、娛樂文化趨向媚俗化的當下,民眾心靈迷失、精神失落的今天,民俗文化的審美價值正日益凸顯,它以其樸素與內生性特征水乳交融般浸潤、滋養著人們的精神深處。
繪畫中的“鄉土情結”或鄉土繪畫作為在中國大陸上紀80年代興起的一股美術潮流,是對“文革”時期追隨政治權勢,抵觸人性與個性的反撥,是藝術創作向現實主義傳統的復歸,這種“回歸”在很大程度上與以民眾為主體的民俗文化意旨不約而合。鄉土繪畫在發展、探索中,正逐步超越了一般鄉土風情的描繪,使其繪畫本身頗具當代審美意義與永恒文化價值,并上升到了對人類情懷終極關懷的追問高度。時至今日,“鄉土”已不僅僅只是藝術題材范疇,更是一種文化范疇與情感范疇,其研究頗具人文價值與審美意義。
一、當代繪畫中的“鄉愁”是一道“民俗”景象
1.現實主義鄉土繪畫與民俗景象
“民俗在本質上是一種帶有鮮明特點的、溝通傳統與現實、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文化現象。”①民俗文化的表象廣泛,它包括物質生產民俗,如農業耕作的時序、節令習俗等;物質生活民俗,如待客食俗、節日服飾、居住習俗等;社會組織民俗,如宗族血緣關系中的族譜、詞堂、祖墳以及祭祀活動中的備祭、擺供、叩拜、享胙等習俗;歲時節日民俗,如年節(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習俗;人生儀禮民俗,如成年儀禮、婚姻儀禮、喪葬儀禮等習俗;當然,還有民俗信仰、民間游藝競技,等等。而這些表象出現在現實主義鄉土繪畫中則構成了一道道“植根鄉土”的“民俗”景象。
現實主義鄉土繪畫是鄉土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通過藝術形象的典型化,真實地再現鄉土生活的創作方法。現實主義鄉土繪畫又稱寫實主義鄉土繪畫,因為它強調描繪的客觀性或寫實性,注重細節的真實與典型,其思想傾向與情感是自然流露的。它反映在追求“真善美”的寫實主義鄉土繪畫中則是把這種理想向往再現為現實生活的典型景象。現實主義的畫家們常以寫實的手法、扎實的繪畫功底和敏銳的審美感受力直接描繪鄉村事象,將民眾平凡生活中的“真善美”呈現于各種鄉土題材的繪畫之中。如畫家陳樹中的《野草灘系列》油畫作品,就將畫面定格于北方農村生活中,畫面既描繪有各種破舊的農具、果實、器皿,也有描繪迎親、叫賣、收割等鄉村生活的情景,畫家運用寫實技法將細節一一描繪,讓觀者的“鄉愁”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農舍墻上的標語“勞動是生存之父,土地是生存之母”,正是其系作品“植根鄉土”的意旨體現。同樣運用寫實手法展現“民俗”事象的還有畫家鄭藝的《馳騁的心》《多思季節》《汗滴禾下土》等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描繪的亦是無垠的東北大地,但畫家所關注的生活原型,其筆下的農夫形象不再著重刻畫他們的艱辛與重負,而是展示其一種無奈的表情與心境,即在新世紀“現代化”進程的境遇下,農夫們是固守土地還是像其他人一樣也去進城打工,其表情是既猶疑又焦慮的,再加上畫面中那些老黃牛耕地、耙子鋤地、農婦擠牛奶等事象,簡直就是一道現實“民俗”的難忘景象。
2.浪漫主義鄉土繪畫與民俗景象
相較于現實主義鄉土繪畫作品,浪漫主義鄉土繪畫作品則更強調畫家個體情意的表達,并按照理想的面貌來表現鄉土事象的創作方法。其作品的特征是追求理想性,強調畫家的主觀情意性,注重畫面的形式語言及個性圖式的表達。浪漫主義鄉土繪畫的這種對文化精神內涵的思考與發掘,使得其作品承載的不僅僅只是鄉土風情,更重要的是依托這些表象表達對生命的禮贊和人性的頌揚。如在畫家段正渠創作的《東方紅》《年貨》《鄉村節日》等作品中,他就將黃土高原的粗獷與蒼茫表現得極具藝術感染力,頗具表現主義的風格,并力圖通過這些重要的民俗事象,表達自已內心翻滾的原始欲望與沖動,留住易逝淳樸的鄉土之情。再如從畫家羅中立的《晌午》《荷花池》《山路彎彎》等作品中,也可看出畫家已從早期的“集體共性”轉到了現在的“個性圖式”,開始將文化思考融入鄉土事象之中,并從鄉土的立場去解讀和傳達生命本真狀態中潛藏著的生命意識,所以他筆下那些極具原生態的納涼、小憩等場景便構成了一道道野味濃烈的民俗畫卷。還有從畫家孫為民的《鄉間七月》《夏天》《農家十月》等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畫家借助西方印象主義的色彩表現,使這些作品在朦朧色光中洋溢著濃郁“土”氣的民俗景象,達到了一種氣韻生動的審美意境。
二、當代繪畫中的“鄉愁”是人們審美“尋根”的文化訴求
1.鄉土情結承傳
傳統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以土地為生存基礎,將土地和豐產緊密相聯。可以說,中國的文化傳統其實就是中國鄉村文化的傳統。“中國的鄉村人,乃至每一個中國人心靈深處都潛伏著如此獨特的戀土和戀家相重合的‘鄉土情結”②。人們對土地有著一種深深的眷戀,特別是在當下社會城鎮化高歌猛進的境遇下,審美“尋根”的意義在調整我們的文化價值觀上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說,透過鄉土繪畫所呈現出的這種“鄉愁”情愫已被人們上升到一種文化歸屬的審美情懷,其畫面中“植根鄉土”的“民俗”景象,是人們對幾千年來以鄉土為根基的中國文化的熱愛,是鄉土情結之民俗事象的外在彰顯,也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仁”的摯著追求的體現。這種深層次的文化追尋以“承”為先,之后必然包含著“傳”的大眾化與變遷性等內容。我國的繪畫藝術,自上個世紀從“傷痕美術”的政治題材中脫離出來后,“鄉土情結”隨后進入到人們、特別是畫家們的文化關注之中,且展現出對鄉土生活、人性的審美追尋。正如被家鄉黃土高原鑄就了根性與品位的畫家丁方所言,“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藝術家,個體的人必須返回其精神母土,因為只有獲得蘊藏于大地深處的力量,才能使得我的靈魂真正地上升”③,并在其創作的《圣靈的火焰》《聳立的贊歌》《天光》等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現。可見,鄉土情結的承傳決不會因時空的久遠而褪色,時至今日,它反而能對城市文明的異化、守護本真自然的“復魅”頗具意義,使處于文化焦慮、文明失迷的人們重新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園且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endprint
2.歷史文化研習
作為國家珍貴文化遺產的民俗事象是民眾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淀而成的,是我們民族的“根”,也是我們民族特有的文明與文化體現。然而,在當下“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的沖擊下,許多優良的歷史文化傳統與民俗生活傳統正受到利益的驅動而被逐漸分化瓦解,“喧囂”“玩世”“焦慮”甚至已成為了現代化都市的代名詞,人們急需從欲望充斥的現實生活中尋找心靈的洗滌與解脫,自然這些繪畫中的“鄉土情結”或“鄉愁”繪畫便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因為它們在“植根鄉土”地展示“民俗”事象中,讓人們透過鄉土風情與審美情感的陶冶看到了傳統文化的“根”,也在這些直觀的藝術形象中了解和學習了許多優良的民俗事象,更明白了當代“鄉愁”繪畫的審美意義。如畫家孫向陽的《鄉戲》一畫,就很好地借鑒了民俗藝術的戲曲題材與民間美術的造型語言及符號,其創作的作品對于我們研習民俗藝術就是一種很好的弘揚方式。
3.審美情感釋懷
審美情感是人們對審美對象的美的體驗和態度,它貫穿于審美過程的始終,是審美活動的條件和動力。它作為人類的高級情感之一,作為滿足人們精神性的一種愉悅,便是審美情感的釋懷。自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鄉土繪畫在中國大陸逐漸興起,無論是描繪鄉間風情還是地域民俗,無論是寫實主義手法還是浪漫主義手法,鄉土繪畫均以其“植根鄉土”的民俗事象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均以其“鄉愁”的基調釋懷著人們的藝術情感,其強大的親和力與獨特的審美意蘊已越來越讓置身于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浪潮中的人們重新感悟到了鄉土的詩意與溫情,讓人們回歸到了對生命、人性、自然以及傳統文化的關注。猶如畫家王曉光創作的《家園》《走進秋天》《北方高粱》等作品,讓觀者在這些古樸、本真、詩意的鄉土風情中徜徉與憧憬,讓疲憊壓抑的心靈得到安撫與釋放。
結語
繪畫中的“鄉土情結”或“鄉愁”繪畫正成為當下社會一道亮麗的風景,也成為了人們在藝術活動中追求“植根鄉土”的審美文化訴求。它是現代人在精神迷失后的一場文化“尋根”之旅。
(本文為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繪畫中的‘鄉愁文化—— 關于鄉土情結的審美文化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4C0726)
注釋:
①仲富蘭.民俗與文化雜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9.
②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三聯書店,1985.2.
③丁方.我心在高原[M].上海:三聯書店,200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