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樣課堂走進博物館校本課程實踐活動
虞爽
【摘 要】近年來,學校和社會開始廣泛關注德智體美綜合素質教育,博物館作為社會文化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養等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關鍵詞】空間規劃;結合方式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2-0205-01
博物館是一個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向所有人開放,為人民提供教育服務。如何將課堂融入博物館之中,更好地展現博物館的教育成果,以及博物館空間如何規劃和利用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內容。
第二課堂是一個互動的虛擬現實主體之間學習。結合課堂教學和虛擬教室的現實是未來教室的重要特征之一,通過交互式白板的方式進行網絡教學,為學生展示本地稀有物種。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課堂充滿和諧而歡快的氣氛。
一、課堂在博物館中的空間規劃
課堂在博物館中的空間規劃,體現在空間的共通上,空間和空間之間以一種柔和的方式進行過渡,達到空間信息轉換。還有一種方法是空間有明確的空間分割界限,空間相對獨立,可以體現不同的主題。在總體面積和布局確定的前提下,空間劃分和展示進行配置,一般考慮展示空間和工作、休息區之間的空間比例,要考慮人流量等各種因素。合理的空間分配可以緩解人們的參觀疲勞。
空間的分配是以總體設計原則為前提,局部與整體的風格要一致,物品的陳列要以一定的展出順序進行。規劃也要考慮到人的視覺習慣和行走的習慣,即按照順時針方向進行移動。空間的規劃還要考慮每日能夠接納觀眾的數量,以及各種不同年齡段觀眾的需求,在展示空間平面規劃中體現更加人性化的設計。節約使用不可再生的各種資源,實施可再生的綠色環保設計,我們要在博物館的不斷發展中發現問題,并不斷創新,不斷解決。
二、增加陳列的知識性、趣味性與互動性
目前,大多數博物館常設的是文物展覽,以年代為順序,或以某些類別的文化主題表現,展示設計呆板、單調,文字簡單枯燥,一些專業術語很難吸引孩子們的興趣。可以通過特定的技術,讓青少年動手參與設計,接受多渠道信息。此外,根據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建立更新穎、獨特的臨時課堂,努力辦出特色。
三、增加講解的故事性、生動性
觀眾年齡跨度比較大,針對年齡的不同和能力上的差異,課堂也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如跟孩子們講解時,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要具有親和力。避免單調空談的風格,以啟發、誘導式的語言,增強學生的記憶和情感。
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育性活動
年輕人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學習得非常辛苦,而博物館可以作為緩解學生學習壓力的地方,給他們提供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可以組織各種活動,如現場征文活動、文化或科技制作活動、燈謎競猜活動、青少年書畫展等,通過這些活動,可以鞏固博物館課堂在青少年心中的地位。
五、開辟思路將校園課堂移進博物館
目前,我國大多數博物館都是免費參觀,但是對參觀人數有限制,對于我國中學生來說,高考的壓力,學校老師和父母施加的壓力都是非常大的,一般都不會組織“學習”以外的活動。而對于小學生而言,也因種種因素,比如說安全問題等,無法帶領他們參觀學習。如何把校園課堂搬進博物館呢?相比教室中的投影展示,博物館內的實物展示顯得更加客觀、生動,可以拉近學校與博物館之間的距離,可以利用博物館的技術和空間,對學生進行教學。
六、利用網絡優勢,創造在線課堂
特別是歷史博物館,應該利用網絡優勢,建立完整的網絡教育體系,以網絡在線教育年輕人。
目前很多學校都有多媒體教室,在博物館課堂也要充分利用新媒體進行教學,如利用3D展示技巧,生成三維課堂,并且設置成青少年樂于接受的觀賞模式。
現代設計日新月異,隨著新材料、新媒體的出現,可以用來表現的形式和手法越來越多,怎樣才能達到別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是我們應該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筆者將博物館課堂分成了幾個不同的空間,留給了觀眾足夠的公共空間。筆者參考了很多國內外的意向書籍,也參觀了國內很多博物館,盡量通過設計表現自己心中博物館課堂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