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模糊他的樣子聲音但不可否認他在你心里待過
李得茂
摘要:自20世紀20-30年代以來,我國的近現代歌唱藝術開始逐步發展,但時至今日,許多有關歌唱理論方面的研究還主要是從歌唱的呼吸、歌唱的語言、歌唱的咬字吐字、歌唱的情感表達、歌唱的生理與心理健康等方面進行闡述的,很少有人從歌唱發聲過程中聲音形狀的角度來加以分析與研究。歌唱發聲的過程是極其復雜的,科學發聲狀態下所發出的聲音與不科學發聲狀態下所發出的聲音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它們所對應而產生的聲音形狀也是不盡相同的。今天,筆者主要來闡述一下科學發聲狀態下所發出的聲音對應所產生的聲音形狀。
關鍵詞:歌唱 科學的發聲狀態 聲音形狀
中圖分類號:J61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21-0081-04
近年來我國在歌唱理論方面的研究層出不窮,但主要都是從歌唱的呼吸、歌唱的發聲、歌唱的咬字吐字、歌唱的語言、歌唱的情感、歌唱的生理與心理健康等方面加以分析與研究的,很少有人從歌唱發聲過程中聲音形狀的角度出發去加以分析與研究,所以,筆者將試著從歌唱發聲過程中聲音的形狀的角度出發,對歌唱藝術進行探索性的分析與研究。歌唱發聲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它受眾多因素的影響,比如歌唱者的心情、身體的健康狀況、天氣的好壞、演唱環境時間的不同等。歌唱發聲受不同因素的影響,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發聲效果,因此發聲過程中所形成聲音形狀也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演唱者發音很科學,那么他演唱發音所表現出來的聲音形狀可能會很規整,很具線條感和美感;反之,則不然。下面假設歌者在不受眾多因素影響的情況下,即在科學發聲狀態下來發聲,那么到底會產生什么樣的聲音形狀呢?下面我就以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中的五個元音“啊”“唉”“依”“噢”“嗚”為例,來談談所謂科學發聲狀態下發音過程中所產生聲音的大致形狀。
在談其形狀之前,我們首先必須了解清楚什么是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以及什么是科學的發聲狀態。美聲唱法來自意大利文(Bel Canto),“貝爾康多” 意思為美好或美妙的歌唱,是17世紀以來意大利歌唱家對聲樂藝術及技巧的統稱。美聲唱法的主要特點:發音自然、音色純美、聲音宏亮、穿透力強、能致遠,音質上下統一而結實。民族唱法是以民族語言為基礎,嗓音甜脆寬亮為特征,行腔韻味為特色,情、聲、字、腔融為一體,并伴以形體表演的一種演唱方法,其特點就是聲音比較靠前,音色明亮、甜美、結實。科學的歌唱發聲狀態:就是指在正確合理的呼吸支持下,精準的咬字吐字口型下、力度下,而發出的自然、松弛、通暢、嘹亮、堅實、渾厚、有力、優美而富于情感的聲音的一種狀態。如果我們真正做到了這種所謂科學發聲狀態,那么我們的嗓音所發出的音將可以達到如我們古人所描述的“聲振林木,余音繞梁”效果。下面筆者分別來描述在科學發聲狀態下“啊”“唉”“依”“噢”“嗚”這五個母音發音所產生的聲音形狀。
一、科學發聲狀態下“啊”母音的發音形狀
“啊”母音是我們每個人最早發出來的聲音,每個新生兒的第一聲“啼哭”發出的音就是“啊”母音,而且,這聲“啼哭聲”所對應的發音狀態應該正是我們歌唱中需要的最自然、最松弛、最科學的發“啊”母音的狀態。那么,“啊”母音在發聲過程中到底會產生什么樣的聲音形狀呢?筆者會分別從美聲和民族兩種不同唱法的歌唱發音角度試著去談。
(一)美聲唱法發音過程中“啊”母音的發音形狀
首先,“咽壁”形成美聲唱法中“啊”母音的第一咬字著力點,也即“啊”母音的“咽腔共鳴焦點”;其次,“唇、齒、舌”三者的咬字著力焦點形成“啊”母音的第二咬字著力點,也即“啊”母音發音的“口腔共鳴焦點”;第三,“丹田”形成“啊”母音發音的氣息呼吸支點,也即“啊”母音的“胸腔共鳴焦點”;最后,“眉心”形成“啊”母音發音的“頭腔共鳴”焦點。根據“啊”母音發音的感覺特點,“啊”母音的發聲形狀(如圖1):其形狀有點像喇叭,它是好多個喇叭交織在一起形成的氣柱或聲柱;也可以把它看作圓柱體,只不過是稍微有些不規整的圓柱而已。
(二)民族唱法發音過程中的“啊”母音聲音形狀
首先,“唇、齒、舌” 三者的咬字著力焦點形成“啊”母音發音的第一著力點,也即“啊”母音的口腔共鳴焦點;其次,丹田形成“啊”母音發音的氣息呼吸支點,也即“啊”母音發聲的胸腔共鳴焦點;最后,“眉心”形成“啊”母音發音的頭腔共鳴焦點。根據“啊”母音在民族唱法中的發音感覺特點,“啊”母音在民族唱法中發聲形狀(如圖2):它大致像一個“喇叭”,上面口小,下面口大,而且也可以說是一個不規整的圓柱體,而且這個柱體的粗細和長短是由“啊”母音發音的音高決定的,與氣息的強弱關系不大,音越高,柱體的形狀就越長,柱體的兩個端口就越小;反之,音越低,柱體的形狀就越短,但柱體的兩端口徑就越大。
二、科學發聲狀態下“唉”母音的發音形狀
“唉” 母音是我們日常生活和歌唱當中最常用的母音之一,比方我們喊人、嘆氣、驚叫等都發的是“唉”母音。那么歌唱中“唉”母音究竟會給歌者呈現一個什么形狀呢?
(一)美聲唱法發音過程中“唉”母音的發音形狀
在美聲唱法發音過程中,首先“咽壁”形成“唉”音發音的第一咬字著力點,也即“咽腔共鳴焦點”;其次“唇、齒、舌”三者的咬字著力焦點形成“唉”母音發音第二咬字著力點,也即“唉”母音發音的“口腔共鳴焦點”;第三,丹田形成“唉”母音發音的歌唱呼息支點,也即“胸腔共鳴焦點”;第四,“眉心”形成“唉”母音發音的“頭腔共鳴焦點”。這四個點位正好處于不同的方位,其中“頭腔共鳴焦點”“口腔共鳴焦點”“胸腔共鳴焦點”三點在同一條直線上,“咽腔共鳴焦點”正好與“頭腔共鳴焦點”和“胸腔共鳴焦點”構成一個三角形。而“咽腔共鳴焦點”與“口腔共鳴焦點”所形成的直線正好把這個三角形一分為二,成為兩個三角形。所以“唉”母音在美聲發音過程中所形成的聲音形狀從平面角度講,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角形或三角形形狀(如圖3)。如果從立體角度講,我們可以把咽壁想象成是這個角的頂點或是發聲源,然后把咽壁到眉心和咽壁到丹田這兩條直線想象成兩個扁平氣柱或者聲波,這樣就相對有了立體感(如圖4)。在發聲過程中,這兩個扁平的氣柱或聲波的形狀是受演唱者所唱音的高低影響的。因為音有高、低、長、短、強、弱之分,音越高,咽壁到眉心和丹田的距離就越遠,這兩個氣柱或聲波的長度就越長;反之音越低,咽壁到眉心和丹田的距離就越近這兩個氣柱或聲波的長度就越短。音的時值長短和強弱對咽壁和眉心的距離沒有影響,但音的強弱對氣流和氣柱及聲波會有影響,聲音越強,則氣流越強,氣柱和聲波就越細;反之,聲音越弱,則氣流越弱,但氣柱和聲波越粗。
三、科學發聲狀態下“依”母音的發音形狀
(一)美聲唱法中“依”母音的發音形狀
在美聲唱法中,“依”母音發音的形成點有四個:第一個點是“依”母音的第一咬字著力點,即咽壁,也即咽腔共鳴焦點,在發“依”母音的過程中,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向前飛快穿越的釘子和子彈或梭子什么的,總之前面頭是尖的,后面像圓柱體,或圓筒狀;第二個點就是“依”母音的第二咬字著力點,即“唇、齒、舌”三者咬字發音的著力焦點,也即口腔共鳴焦點,發聲時,你依然可以把它想象成飛速穿行的子彈頭、梭子、飛鏢等;第三個點是“依”母音的呼吸支點,即丹田或腹部,也即胸腔共鳴的焦點,在發聲過程中,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像垂直下方穿行的梭子,飛鏢、子彈頭等;第四個點就是“眉心” ,即“依”母音的頭腔共鳴焦點,在發聲過程中,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向頭頂垂直上方和斜上方穿梭的子彈頭、飛鏢、梭子等。這四個焦點之中,咽壁作為一個獨立的焦點而存在,而頭腔共鳴焦點即“眉心”與口腔共鳴焦點即“依”發音母音的“第二咬字著力點”,還有第四點即“依”母音的呼吸支點,亦即“胸腔共鳴焦點”,三點在同一條直線上,這樣,咽腔共鳴焦點與頭腔共鳴焦點還有口腔以及胸腔共鳴焦點就形成一個角形或三角形。這樣一來,“依”母音在美聲唱法發音過程中基本成三角形(如圖5和圖6)。
(二)“民族唱法”中“依”母音的發音形狀
在民族唱法發聲過程中,“依”母音有三個比較關鍵的形成點:第一個點即為“唇、齒、舌”三者咬字的著力焦點,也即“依”母音發音的“口腔共鳴焦點”;第二個點即為“眉心”,也即“依”母音發音的“頭腔共鳴焦點”,在發聲過程中,大家可以把“眉心”這個共鳴焦點想成似錐尖或針尖形狀,一直穿破頭頂通向九天云外,并且,在針尖或錐尖的周圍伴有共振的聲波,猶如太陽放射的光芒,也亦如閃電霹靂。總之,這種形狀是一種聲波,很難用具象來說明,我們只能任憑想象;第三個點是“依”母音發音的氣息支點即丹點或腹部,也即“胸腔共鳴的焦點”,發音時,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扎入地下的無限延長的鉆頭或釘子,它正好與其所通向眉心的錐頭或針尖所通向的方向相反,但都是無限延伸的。總體來講,在民族唱法中“依”母音的形狀就像一個兩頭尖、中間是柱體的無限延伸的簽子又與其不同,中部有凸起(如圖7)。
四、科學歌唱發聲過程中“噢”母音的聲音形狀
(一)美聲唱法發聲過程中“噢”母音的形狀
在美聲唱法發聲過程中,“噢”母音發音的形成點主要有四個:第一,“咽壁”形成“噢”母音發音的第一咬字著力點,也即“咽腔共鳴焦點”;第二,由“唇、齒、舌”三者發音的咬字著力焦點形成的“噢”母音發音的第二咬字著力點,也即“口腔共鳴焦點”;第三,由“噢”母音發音的氣息支點即“丹田”形成“噢”母音發音的第三著力點,也即“胸腔共鳴焦點”;最后,由“眉心”形成“噢”母音發音的第四著力點,也即“頭腔共鳴焦點”。根據“噢”母音的發音的感覺特點,“噢”母音在發音過程中所形成的聲音形狀從平面角度講呈“橢圓”狀,從立體的角度講呈大的雞蛋狀(如圖8)。
而且發音過程中,“噢”母音是由許許多多的這樣的形狀交織在一起形成的。假如把“噢”母音發音的第一咬字著力點分別和第二咬字著力點、氣息支點、口腔與頭腔共鳴焦點、作為橢圓形成的最兩端的中心點,這樣就可以形成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橢圓或者雞蛋狀體(如圖9)。“噢”母音發音的“呼吸支點”與“頭腔共鳴焦點”以及“第二咬字著力點”彼此都能作為橢圓的兩個端點形成很多橢圓。
(二)“噢”母音在民族唱法中的聲音形狀
“噢”母音在民族唱法發音過程中的形成點主要有三個:第一個點就是“噢”母音發音的“第一著力點”即“唇、齒、舌”三者咬字發音的著力焦點,也即“口腔共鳴焦點”;第二個點就是“噢”母音發音的呼吸支點即丹田,也即“噢”母音發音的“胸腔共鳴焦點”;第三個點就是“噢”母音發音的“頭腔共鳴焦點”即“眉心”。但與美聲唱法發聲過程相比,“噢”母音在民族唱法發聲過程中雖有三個點,但感覺這三個點在同一條直線上,而且只能把“頭腔共鳴焦點”與“胸腔共鳴焦點”作為形成橢圓的兩個端點形成一個橢圓,這與美聲唱法的形成的多個而橢圓是不同的。在民族唱法發音過程中,音越高,“頭腔共鳴焦點”與“胸腔共鳴焦點”兩個端點的距離就會越長且所形成的橢圓就越大;反之音越低,“頭腔共鳴焦點”與“胸腔共鳴焦點” 兩個端點的距離就會越短且所形成的橢圓就越小。總而言之,在民族唱法發音過程中“噢”的發音形狀近似大的雞蛋狀(如圖10)。
五、科學發聲狀態下“嗚”母音的聲音形狀
(一)美聲唱法中的“嗚”母音的發音形狀
首先,咽壁形成美聲唱法中的“嗚”母音的第一著力點,也即咽腔共鳴焦點;其次,“唇、齒、舌”三者咬字的著力焦點形成了“嗚”母音發音的第二著力點,也即“嗚”母音的“口腔共鳴焦點”;第三“丹田”形成了“嗚”母音發音的呼吸支點,也即“嗚”母音的“胸腔共鳴焦點”;最后,“眉心”形成了“嗚”母音發音的“頭腔共鳴焦點”。綜上所述,結合“嗚”母音發音的感覺特點,嗚”母音發音時猶如“吹氣”的感覺,發音比較圓,比較長,如氣束光束。總而言之,“嗚”母音在美聲發聲過程中形狀(如圖11),大致呈柱狀,而且是較多的氣柱或聲柱交織在一起所形成的。
(二)民族唱法中“嗚”母音的發音形狀
首先,“唇、齒、舌”三者咬字發音的著力焦點形成了“嗚”母音發音的咬字著力點,也即“嗚”母音發音的“口腔共鳴焦點”;其次,“丹田”形成“嗚”母音的發聲的呼吸支點,也即“嗚”母音發聲的“胸腔共鳴焦點”;最后,眉心形成了“嗚”母音發聲的“頭腔共鳴焦點”。在民族唱法中,“嗚”母音的發音的感覺猶如“吹氣”“吐氣”,而且形狀是比較圓的、長的,感覺像聲音和氣息交織在一起的柱體,即氣柱或聲柱(如圖12)。在“嗚”母音發聲過程中,不論是美聲唱法還是民族唱法,“嗚”母音氣柱或聲柱的長短與粗細是由“嗚”母音的發音的高低來決定的,“嗚”母音發音越高,它發聲的氣柱或聲柱就越長越細;反之,發音越低,其氣柱或者聲柱的形狀就越短越粗。
參考文獻:
[1]李文華.聲樂教程·美聲卷[M].佛山:廣東珠江音像出版社,2004.
[2]李萍.跟我學唱歌·民族唱法卷[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