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少兒美術教育現狀
李藝
摘要:談到世界視野中的中國現當代美術教育,不得不提起兩個人物——徐悲鴻和林風眠。徐悲鴻和林風眠都是中國著名的現當代美術教育家,他們的藝術主張在中國現當代的美術教育領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徐悲鴻、林風眠均是“中西融合”的藝術理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們分別從“寫實”和“寫意”兩個方面,指出了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與西方審美的結合的改革方向,對中國現當代美術教育的改革之路提出了自己鮮明的藝術主張,為中國現當代美術教育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用西方審美的觀點融入中國傳統繪畫,使中國古代傳統繪畫思想增添新的思想內容,同時也使西方審美理論融合中華民族的具體內容和形式,把中西古今加以融合貫通,這將是中西合璧特色的中國美術教育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現代美術 西方審美 美術教育 中西結合
中圖分類號:J7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21-0139-02
談到世界視野中的中國現當代美術教育,不得不提起兩個人物——徐悲鴻和林風眠,徐悲鴻和林風眠都是中國著名的現當代美術教育家,他們的藝術主張在中國現當代的美術教育領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徐悲鴻、林風眠也均是“中西融合”的藝術理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們對中國現當代美術教育的改革之路提出了自己鮮明的藝術主張,為中國現當代美術教育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徐悲鴻和林風眠是中國現當代美術教育的兩個先行者,他們二人領導下的中央美術學院與浙江美術學院是中國繪畫藝術兩大派系的核心,同時也是中國美術教育的兩大主線。雖然,徐悲鴻和林風眠都認為中國傳統繪畫藝術教育必須改革,認為民眾必須改變對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看法,從而改變中國人的民心。只是,徐悲鴻和林風眠指出的藝術道路不同:徐悲鴻提倡從西方引進現實主義觀念來改革和充實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而林風眠在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精華的同時,偏愛寫意,注重形式,贊同現代藝術,在美術教學實踐上兼容并蓄,形成了林風眠獨特的中國傳統繪畫教育與西方的審美理念相結合的藝術風格和教育觀念。
可以說,徐悲鴻和林風眠分別從“寫實”和“寫意”兩個方面,指出了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與西方審美的結合的改革思路,對中國現當代的美術教育的發展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一、徐悲鴻的“寫實式”中西繪畫結合的美術教育
徐悲鴻徐悲鴻堅持寫實路線,影響了全國畫壇和中國美術教育,甚至影響了中國畫和中國美術教育的發展方向,形成了中國畫寫實化的潮流。建國后中央美院又全套拷貝了前蘇聯的列賓美術學院的課程模式,于是中央美院變成中國寫實繪畫訓練的總基地。所以說,中國現當代美術教育的重點體現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理論,對中國現當代美術教育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單一的蘇派教學模式也限制了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和藝術風格的多樣化發展。徐悲鴻的做法取得了很大的改良中國畫的作用,奠定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總體底色。徐悲鴻的“寫實式”中西繪畫結合的藝術觀念和教育思想,使中國美術家和美術教育者普遍接受了西方寫實觀念。
二、林風眠的“寫意式”中西繪畫結合的美術教育
林風眠主張“兼容并包、學術自由”的教育思想,終生致力于在美術教育中融合中西繪畫傳統,創造中國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我們關注林風眠的一系列的藝術主張,林風眠的教育思想在當時并非中國美術教育的主流,但是,林風眠藝術思想的內核,他的“寫意式”中西繪畫結合的藝術觀念和教育思想,對于我們今天的民族藝術振興和繼承傳統與藝術創新有著全新的指導性作用。
可以說,徐悲鴻和林風眠的“寫實”和“寫意”兩個方面的藝術觀點和教育理論,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與西方審美相結合的藝術理念的相互補充和相互完善。
在世界視野中,中國近現代的美術教育領域里,許多美術教育家和畫家們進行著將西方審美的觀點融入中國傳統繪畫教育的實踐活動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使中國傳統繪畫教育的思想增添了新的內容。我們結合中國繪畫教育領域中的“形神”“透視”“設色”等觀念,讓中西融合貫通,將世界視野中的中國現當代美術教育與西方審美理念相結合,談談西方審美理論融合了中國傳統的繪畫教育思想的內容和形式。
三、中國現當代美術教育中的“形神觀”和西方審美的相結合
在傳統的美術教育中,中國繪畫的思想觀念主要是“形神觀”。中國傳統畫家的繪畫創作是為了表達和展現自己的主觀意趣、審美觀點和感情寄托,對于藝術家而言,“神”就是“我”的主觀認識,是“我”的審美觀和藝術素養的再現。
中國美術家一直努力探索著中國繪畫的“形神觀”和西方審美相結合的“中西融合”的創新之路。中國傳統繪畫在融合發展中吸取了西方古典藝術中的寫實美因素,增強了畫面的感染力,使其在理念與趣味上與西方“寫實性”繪畫產生共鳴。中國繪畫以“神似”作為切入點,“匯中融西”,既吸收西方的寫實精華,也站在傳統文化的起點上,把“神似”作為中國元素的核心融入其中,形成獨特魅力的中國現代繪畫。
四、中國現當代美術教育中的“透視觀”和西方審美的相結合
在傳統的美術教育中,中國繪畫的透視觀采用散點構圖法。中國畫家采取動態觀察法,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中國山水畫追求“遠”的境界,這本身就是一種空間境界,而且體現了時間,中國畫中這種空間中融合著時間的特點。
關于中國繪畫的“透視觀”和西方審美的相結合,可以說,中國的美術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國繪畫的“透視觀”完全被西方思想“一元化”了。近代的中國繪畫的美術教育以“西畫”的焦點透視為主,中國畫中的很多時空概念已經被西畫的“寫真”“素描”所代替,雖然如此,美術教育領域里,仍然有一些藝術家致力于將中國傳統和西方審美的結合。在美術教育領域里,有許多美術教育家和藝術家致力于將中國繪畫的“透視觀”和西方審美的相結合進行美術教學與藝術創作。
另一方面,在西方,20世紀初西方學者對中國繪畫的透視或空間特征關注過的學者有菲舍爾、斯賓格勒等,菲舍爾在他的《中國風景畫》一書中則首次提出中國畫是“散點透視法”,這不僅為西方人認識中國繪畫提供了一個重要理論,而且為中國人認識中國繪畫也提供了一個重要理論。菲舍爾對中國繪畫的透視、淵源與基礎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探討了中國畫的透視問題,明確指出“以大觀小”及“三遠法”是中國畫特殊的透視方式。
五、中國現當代美術教育中的“設色觀”和西方審美的相結合
在傳統的美術教育中,中國繪畫的色彩觀念體現于“黑與白”。老子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在美術教育中,中西方繪畫的設色的差異性是很明顯的。西方繪畫重用色,根據色彩在光影下和環境中的變化精準用色,具有明顯的寫實主義傾向,用色傳統采用寫實主義的手法,客觀的表現描繪事物的色彩。
而中國繪畫的色彩渲染具有明顯的表現主義傾向,中國繪畫注重整體顏色的協調配合,不拘泥于某種寫實范式,著色依循“隨類賦色”的原則,這種用色方法是寫意的,它表達了世界事物在畫者印象中的顏色,并通過一定的布置使其達到理想的關系,表現事物最本質的生命特質。這種用色方法使得中國繪畫超越技巧直達本質,表現了中國文化特有的對自然事物的認識與品位,是一種對繪畫意味的追求。
現代的“彩墨畫”是中國現當代美術教育中,典型的將中國繪畫的設色觀和西方審美理念相結合的繪畫形式。“彩墨畫”可以說是中國繪畫藝術受到西方審美影響較深的一種成果,“彩墨畫”教學也在中國的美術教育領域逐步蓬勃發展起來。
總之,在中國近現代的美術教育領域里,許多美術教育家和畫家們進行著將中國繪畫觀念和西方審美理念相結合的實踐活動,美術界有識之士探索著中國繪畫和西方審美相結合的創新之路,“國際化”和“民族化”依然是中國美術教育發展所面對的問題。同時,中西合璧也是世界視野中的中國現當代美術教育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孔令偉.中國現當代美術史文獻[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
[2]姜殿坤.1912-1949中國美術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吳東樑.中國當代優秀美術教育家[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3.
[4]賀榮敏.美術教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