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僅幾個簡單故事為何能成文化傳統
齊悅+袁鐵彪
【摘 要】近期由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創作的歷史題材話劇《子曰》登上天津大禮堂的舞臺,通過多人分飾一角、啟用文言文臺詞等方式別出心裁地向觀眾呈現出孔子的生平經歷,充分發揮了戲劇育人的作用,在贏得陣陣掌聲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傳統文化思想認知亟待加深的思考。
【關鍵詞】子曰;論語;中國故事
中圖分類號:I0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2-0047-01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些經典名句,我們自幼便能朗朗上口。日前,以《論語》的著述過程為主線的歷史題材話劇《子曰》在天津大禮堂上演。該劇內容豐滿、演繹方式獨特、舞臺效果大氣。作為話劇《子曰》的主創方——天津人民藝術劇院,想通過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向觀眾呈現出孔子的生平經歷。
劇目以孔子的逝世為序幕,由弟子們回憶孔子的言行,以總結“子曰”為引,而后由孔子辦私學為故事的開端,不同的演員分飾不同階段的孔子。孔子出仕,推行仁政,幫助魯定公墮三都,統一魯國政治,與齊國夾谷會盟,定齊魯盟約,施行外交靖邊;隨后因齊國離間,孔子出走魯國,周游列國,推行周禮和周文化,又被逐乎宋衛,厄于陳蔡之間,猶不棄理想,并鼓勵學生困境求生;最后由于衛國內亂,孔子感到自己的理想在衛國不能實現,危險正在逼近,于是在“危邦不居,亂邦不入”的情況下,孔子留下學生子路協助衛靈公施政,自己帶著學生又回到魯國,刪詩書、定禮樂、編春秋,最后終老母邦。該劇情節緊湊而飽滿,令觀眾大呼過癮。
筆者認為話劇《子曰》旨在令世人對孔子的生平及《論語》的具體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通過講好歷史故事的方式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喚起人們心中的民族自豪感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觀眾對任何一部舞臺作品的評價都是褒貶不一的,這與欣賞者本身所站的角度、所處的心境相關,筆者認為這部話劇有新意、有內涵、有影響。
一、別出心裁講故事
筆者認為本次《子曰》大膽運用全新的方式呈現孔子這一歷史形象是十分成功的,而且本次“講故事”的方式有很多的可取之處。
(一)多演員分飾一角。孔子作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和重要的地位。《子曰》中不同年齡、身形的演員扮演不同時間段的孔子,每位演員對孔子的詮釋都各有千秋,每位演員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表演特色,令觀眾在同一場演出中感受到不同的氣氛與表達,使孔子這一形象更具血肉,相較以往話劇舞臺上由一人飾演主角貫穿始終更具新鮮感和創意。
(二)啟用文言文臺詞。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已是當今備受矚目的焦點。話劇《子曰》充分地考慮到這一因素,大膽采用了文言文或半文言文式的臺詞,雖然臺下也出現“臺詞聽不懂”的聲音,但我們更應該反省自身的古文素養與歷史素養。其實,該劇的主創人員已經早有所料“觀眾走進劇場,也不必盡懂,如果能對孔子說過的話領悟三五句,那這部戲的目的就達到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劇深受臺下小觀眾的歡迎,時而能聽到小觀眾和臺上互動,一同誦讀論語,可以說該劇達到了教化民眾,展現傳統文化經典之魅的效果。
二、以戲育人引反思
文化藝術源于政治、經濟的發展,又反作用于政治、經濟。戲劇是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生動形象,富有思想,具有極強的藝術性,而且它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手段,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生活。戲劇可以通過人物的塑造、藝術的渲染、故事情節的展現等環節深入地還原杰出人物的生平經歷,將美丑、善惡、黑白,形象而細致的展現出來,以其特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啟迪觀眾,在增強精神力量,樹立堅定的信念的同時,激發觀眾對于人生的思考。
筆者認為本次《子曰》的公演便起到了以戲育人、引人深思的作用。前文曾提及《子曰》的臺詞中大量使用了文言文,使得觀眾感到欣賞上的困難。筆者觀劇后亦有同感,在此試問有多少觀眾能無障礙地觀劇呢?演員雖然講的是中文,但有些觀眾聞之如天書一般,當我們在苦練外語聽力的時候,有沒有想到有一天自己竟聽不懂自己的傳統文化經典之作。嗚呼,文化的傳承刻不容緩,對傳統文化思想的認知亟待深入。
三、傳統美德孕其中
戲劇是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重要途徑,它可以多角度全方位的還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使觀眾通過視覺、聽覺多層次的領會其內涵。筆者認為《子曰》便是這樣一部好劇。
仁愛、寬容、關懷、為政以德、克己復禮……孔子的思想已經影響了幾千年,這其中的道理還需后人慢慢品讀。通過一部話劇能夠將這些美德故事運用藝術的手段向觀眾娓娓道來,一些傳統的戲曲元素也被巧妙運用,令觀眾浸潤在德與美的滋養中,將孔子的思想通過最為直接的方式得以傳達,使更多的人了解孔子、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結尾時,孔子的巨幅畫像高高懸起,臺下響起熱烈的掌聲,這掌聲不僅是對如此精彩的演出的褒獎,更是為孔子一生的事跡獻上由衷的禮贊。
《子曰》的成功只是一個序幕,筆者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涌現出更多的中國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