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景軒
摘 要:近幾年“國學熱”以及文化發展已經成為中國逐漸成為一股新的風潮。隨著以體驗經濟和服務經濟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的興起,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產業,已然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部門。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文化資源的開發,因此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效率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規模、速度以及質量。
關鍵詞:體驗經濟;道家;開發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9-0267-01
一、道家哲學文化資源開發的現狀
當今社會是一個浮躁的社會,傳統的思維觀念在錢權利的腐蝕之下在人們的道德意識形態中日益淡化,我國社會面臨嚴重的社會道德危機。在當代社會的眾多問題之中,道德問題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因此從民族傳統文化體系中尋找合理的道德因素,結合現代社會的需求,才能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在中國古代諸多的哲學思想中道家哲學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道家哲學是自由與人性解放的哲學,追求的是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同時也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老子養生思想中所提出的少私寡欲,知足常足;以靜養心,心靜神安;物極必反,禍福相倚;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等觀點,對當代亞健康人群合理養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在當今快節奏全民亞健康的大環境下以道家養生觀念為指導的道家主題養生會館,以及養生旅游近幾年蓬勃興起。品長生宴、學武術養生功、參加養生培訓班等主題活動也異常火爆。從而涌現出與道教旅游資源相結合的以“問道武當山,養生太極湖”為形象定位湖北武當山道教養生旅游區。以休閑養生作為其發展方向,“千年天師洞仙境龍虎山”江西龍虎山道教養生旅游區。以“中國鄉村休閑養生的福地”安徽齊云山道教養生旅游打造“齊云山——中國道教養生之都”等養生旅游示范地①。道家文化資源開發在近幾年已經產生巨大的經濟以及社會效益。道家哲學文化資源的開發所蘊含的巨大效能日益被人們所重視。
二、思想文化資源轉化文化資源的方式
雖然近幾年道家哲學文化資源得到很大的開發,但是我們必須要發現文化資源在開發過程中面臨的巨大問題,文化資源開發項目過于單一集中于旅游業,文化產品模仿成風,各地將成功地區成功產品照搬全收換湯不換藥,消費者出現審美疲勞,產業化不突出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等等制約道家文化資源的開發。哲學資源或者說思想資源如何才可以轉化為可開發利用的文化資源。
首先,哲學思想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源故事性的挖掘。說到哲學在很多人的思想觀念里就是一些枯燥難懂的東西,特別是對于古文類的哲學思想生僻難懂導致人們趨之若鶩。但是在道家哲學中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道家哲學家喜歡將自己的哲學觀念寓于實例故事中,庖丁解牛,莊周夢蝶,老子喻善于水等等道家思想本身就有諸多的故事可以挖掘,對于故事性與傳媒化嫁接無疑是思想資源轉化的新方式。思想性資源的娛樂化。當今社會電子化網絡化大傳播造就了現代人生活的娛樂化。因而傳統的思想文化資源必須也相應的做出改變。前些年央視的百家講壇就做出了成功的嘗試,姚淦銘,易中天都已不同的方式講解過道家哲學并取得過很大的成功。其次,近些年從《漢字英雄》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到《中國成語大會》等節目的熱播也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娛樂化做出了嘗試②,因而道家思想資源與娛樂化因素相結合,也是當今思想性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源的新方向。思想資源與創意鏈接。隨著科技技術的改革創新,依托新技術所引領的創意時代已經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資源的開發,思想資源的轉化必然要與創意銜接。最后,近些年興起的平臺,APP手機軟件,等自媒體傳播手段也成為大眾了解信息,娛樂消遣體驗的主要手段。思想文化資源與創意,與電子相融合必然會產生良好的化學反應。
三、道家哲學文化資源開發的建議
首先,整合已有的已開發的道家養生旅游,養身館項目。體驗經濟下人們愈益注重消費過程中的精神感受、經歷和體驗。因此依據道家哲學思想依托道家養生知識可以建立起一個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道教養生旅游產品體系將度假旅游、專題旅游、節慶旅游、觀光旅游等多種旅游形式相結合,以此來拓寬產品的適應范圍,以提升景區的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
其次,創新文化資源開發以及傳播的新方式。將道家文化資源思想內容以圖文、音頻、視頻、游戲等不同傳播媒介,促使道家思想的普適性以及哲學性在同一個媒介平臺上呈現,將道家文化傳播的數字媒體平臺打造成為滿足各個受眾群體需求,滿足當今社會傳播特性的渠道。同時必須充分利用移動媒介的優勢,圍繞移動互聯網用戶,開辦具有針對性的國學文化游戲、書籍、影視等產品,形成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合力推動國學文化傳播渠道的拓展的新局面。
道家文化發展至今,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十分深厚,極具開發與保護的價值。因此要把握住這樣的時代機遇,利用豐厚的道家文化資源,與體驗經濟,新媒體,新科學技術,文化創意產業相融合。在保護道家文化資源的同時也要對其進行合理地開發利用。唯有如此,才能讓道家文化長久不衰地傳承下去,才能使得古老的道家文化資源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生。
注釋:
①梁艷麗.道家養生文化及現代意義[J].理論界,2006(05).
②梅志俊.國學文化傳播渠道[D].烏魯木齊市:新疆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