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米版畫長卷 北大荒頌 亮相
王丙珍
摘 要:北大荒版畫因地域性而始終保持著對生態家園的關注,凸顯藝術的民族與文化認同問題。全球化語境中,北大荒版畫是北大荒人在北大荒這塊黑土地上創造與傳承的藝術,是代代北大荒人的精神家園,承載著地域文化與生態文化認同的功能,其地域審美意識促成北大荒版畫藝術的本土化與民族化。北大荒版畫的生命與生機在于文化認同與創新傳承。
關鍵詞:全球化 北大荒版畫 文化認同 創新傳承
如果說漫畫藝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巖畫的話,那么,版畫藝術更可以說是發源于此,因為版畫的文化藝術形態與創作記錄足以說明與巖畫的緊密關聯,所以,版畫藝術是與人類文明社會的發展相伴隨的。對北大荒版畫藝術而言,除了用刀技法、畫面組合、藝術語言、生產手段等自身特點,它還具有獨特生態價值、審美價值、倫理價值、教育價值與經濟價值等。全球化時代也賦予北大荒版畫藝術以生態文化與身份認同的功能,北大荒版畫只有在不斷的創新傳承中才能將藝術薪火代代相承。
一、全球化與北大荒版畫
在學術界,關于全球化的起始時間是存在爭議的,馬克思將全球化的時間設定在1500年,英國社會理論家安東尼·吉登斯認為是1800年,英國經濟學家丹尼斯·羅伯特森認為是1870-1920年,英國著名文化學者約翰·湯姆林森認為全球化開始的時間是1960年。無論擁有怎樣的理論觀點,現在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全球化時代。美國社會學家羅蘭·羅伯森將全球化看作一個問題,“文明的、社會的、民族的、區域的,甚至個人的自我意識都有所增強。對于社會實體自向身在世界歷史和全球前景中的定位,存在著種種制約因素。而且,全球化本身自行地包含著這種認同訴求預期的擴散?!??譹?訛文化全球化強化了文化認同問題,同時又限制多元文化認同,試圖以同質化覆蓋異質化,歐洲中心主義不肯輕易退出霸權的場域,但全球化本身的悖論又使文化認同的理念全球化,凸現出藝術的地域身份、民族身份與文化身份問題,多重文化認同壓倒了時代認同。毫無疑問,全球化最迫切的問題就是文化認同問題,對個體而言,就是要確定自己是誰,并且喜歡自己,知道在何處能夠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
文化地理的邊界與自然地理的邊界與政治地理的邊界是不一樣的,對于自然地理位置與政治的邊緣與少數,盡管在精英文化中少有所見,但五十多年來,北大荒版畫藝術家通過作品的呈現而昭示了自身的文化存在?;仡櫷?,文革時期農村人民公社的集體藝術就植根于民間版畫藝術,其間傳承著一種延續民族文化的努力,“從七十年代初開始,被稱作承上啟下一代的知青版畫群體接續了北大荒版畫的創作實踐。”?譺?訛知青成為北大荒版畫的傳承者之原因既簡單又復雜,因為政治、時代與經濟的原因,他們來到了北大荒這片熱土開始了創業與創作版畫藝術。
八十年代以來,北大荒畫派的傳承者超越了五、六十年代的黑白木刻的范圍,形成新的技法、豐富了藝術語言、展現了表達的多元性、增強了藝術教學的專業性,這種成就的獲得取決于版畫種類的增多、創作技法的嫻熟、綜合媒材與跨領域創作。“到九十年代后期,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當代版畫向多元化的發展創造了極為便利的環境。當代中國版畫作品具有時代性、國際性、開放性特征,并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東方人的情感與語匯表達出的?!??譻?訛但是,版畫藝術內在的精神內涵與外在的審美體驗是并行不悖的,盡管“而就版畫藝術作品本身而言,與歐美、日本的版畫相比,我國當代版畫的制作技藝滯后是顯而易見的?!保孔t?訛但不容忽視的是,全球化的現代科技能帶給版畫藝術新興的媒材,如電腦、網絡、印刷術的改進、數碼技術的流行給版畫藝術以巨大的發展空間,這也成為北大荒版畫所面臨的發展時機與挑戰。
當代美學研究也漸次轉向了藝術的文化屬性,或是將藝術研究放置在全球社會結構的網絡之中,從文化認同的層面定位藝術的社會功能??v觀北大荒版畫藝術的衍變過程,不同的歷史時期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與文化內涵。北大荒版畫是黑龍江文化的寶貴財富,“特定的歷史,特定的環境,特定的人群,特定的生活,是北大荒版畫產生的條件,也是北大荒版畫的魂,是北大荒版畫的生命,油畫般的厚重濃烈的油印色彩,自然拙雅樸實的造型,不盡完美中的美是北大荒版畫的精華,詩一般的情和景,濃烈的生活氣息,是北大荒版畫的神?!??譽?訛北大荒版畫藝術曾是政治宣傳的手段、拓荒時代的寫照;當下,它不僅是北方生態審美觀念的物化、地域文化的再現,而且具有更為濃郁的生態文化色彩,承載著北方文化認同的功能,從而脫去了它“純粹性”的外衣。
二、北大荒版畫的文化認同功能
全球化催生了統治文化與文化的被統治即中心文化與邊緣文化的差別,葛蘭西、福柯與薩義德都曾論述過文化是一種霸權,文化從屬于權力話語。在此領域,通過藝術研究文化身份或認同成為當代藝術理論、后殖民理論、女權主義與生態文化關注的焦點。1992年,新西蘭美學家大衛·諾維茨在《藝術的邊界》中重新闡釋了藝術的哲學,著重探討了藝術品如何承擔文化認同的問題,他認為藝術的一個關鍵的社會功能是積極地參與到文化認同的建構中,正是藝術使人們對某一群體產生了歸屬感。文化認同根植于西方現代性的內在矛盾之中,首先應該是身份的認同,包括個人身份認同與民族身份認同或自我身份認同與社會身份認同,“身份認同主要指某一文化主體在強勢與弱勢文化之間進行的集體身份選擇由于某種原因產生了強烈的思想震蕩和巨大的精神磨難。其顯著特征可以概括為一種焦慮與希冀、痛苦與欣悅并存的主體體驗?!??譾?訛文化主體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整體,主體體驗可以由個體推及整體,身份認同的結果是民族的文化認同。
藝術的民族性與地域性是通過建構其本土價值來體現。在西方藝術的牽引下,當代中國藝術逐步缺少了自身發展的語境,這樣下去必然會迷失自我,認同“他者”或達成“他者”的認同。北大荒版畫藝術只有作為“原生態藝術”或“本土藝術”,北大荒版畫藝術的創造者、欣賞者、傳播者與闡釋者才能以此為中介,達成本民族的或本土的文化認同,主要原因在于藝術保有物質與形式表現的理念之間的張力。藝術將文學、信仰、政治、歷史與語言等有機地結合起來,涵蓋了經典與通俗、精英與大眾、神性與人性、理性與感性等問題,能夠多層面地動態地把握文化身份認同的內涵與批判本質,揭示出人類的共同命運。從這個意義上說,北大荒版畫藝術承載了重要的文化認同功能。endprint
對創作主體而言,雖然當下國內的有些藝術家用投西方人之所好的方式來表現傳統藝術與文化認同問題的,頗能呈現“主動被后殖民”的架勢,但北大荒版畫卻基于地域生態文化的藝術想象,所以說,完全以東方主義或后殖民主義的理論架構去探討它可能并不適用。因為創作者并沒有刻意販賣民族文化中的落后的、丑陋的、不堪的藝術符號販賣給西方,卻是將中國北方本真的、生態的、審美的藝術極境“定格”在方寸之內、無限之中。另一方面,北大荒版畫藝術家與文化精英在面對新興的虛擬文化以及觀眾的消費行為時幾乎到了窮途末路的階段,而只能以“回歸生態家園”的主題勾起人們的惆悵與向往,同時透過這些藝術家的犧牲及其血汗史,創造出人們對于民族文化的想象、回憶與認同。因此,可以說北大荒版畫藝術家加強了我們對北大荒生活與文化的懷念,使我們也有屬于此種文化的認同。這是透過一種歷史的民族文化想象來加強社群的歸屬感,也籍此方式讓國內外的觀眾能夠認同中國北方生態文化變遷的重點。這雙重主題將本土文化呈現在國際藝術界中,進而得到更多國際華人的文化認同,并引起世界性的文化共鳴,使中國生態文化得到全球的認可,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史,尤其是各地域的生態文化史。
對審美接受主體而言,因為欣賞與消費這些藝術品的少有西方人士,反而是以中國北方人為文化生產與消費的底層結構為主體,并且以此向外擴散至國際藝術公共領域,處于邊緣的主體反而成為“中心”。在跨文化交流變得非常多元的時代,對北大荒版畫而言,其中對于傳統藝術的運用及內在的區域審美文化意蘊的表達,不僅只具有復制的作用,而是以區域生態審美文化想象的方式與中華民族生態文化相結合,使欣賞者或消費者可以在傳統藝術之中得到文化滋潤,也可以產生一種情緒與身體上的共鳴,進而在心靈上對生態文化產生認同與重新回味。本土的欣賞與消費主體會在排斥與認同的互動中發現北大荒版畫于回顧之中魅力倍增;對國外的觀眾而言,會經歷對異文化的排斥到欣賞到承認其存在的社會認同過程,從而強化了中華民族藝術的意境與生態審美內涵,同時也加強本土文化的獨特色彩,并且最終達成欣賞其藝術之美的自由審美境界。
全球時代不存在一種共同的藝術,“全球化的時代,同時也是差異化的時代。”?譿?訛但存在著藝術的共同發展基礎,本土藝術的發展建立在一種來自世界各民族、各文化、各地域的對話根基之上。我們發展各民族、各地域、各種類的藝術,進行民族與文化間的藝術對話,就是為人類藝術的共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實際上,北大荒版畫藝術已超出了藝術本身的意義。全球時代的北大荒版畫的多元文化及其所承載的民族精神與本土文化內質,為我們提供了確認“文化身份的DNA”,宜于我們在紛雜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環境中審視自身,在跨文化的語境中觀照當下,確認自我文化身份,把握民族藝術與人類文化的未來。
三、北大荒版畫的創新與傳承
北大荒藝術是為北大荒,又不僅僅是為了北大荒的藝術。我們如何來發展與推進北大荒版畫藝術,以滿足我們的多元文化需求?北大荒版畫流派創造了55年的輝煌,也面臨著一個嚴峻的挑戰——如何傳承與發展的問題,如何借鑒北大荒版畫藝術的歷史經驗使北大荒版畫藝術要走向“新北大荒性”。毫無疑問,區域文化藝術形成了獨特的審美觀念和藝術傳統,成為區域審美觀念的表征。如果說過去北大荒版畫藝術傾向于對西方主流藝術的追逐,全球時代的北大荒版畫藝術發展的轉折點是恰恰是向地域文化的回歸,“壯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勞,奔回東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讀?訛從版畫藝術發展與傳承的角度來講,就是將中國版畫藝術從西方藝術與現代藝術中剝離出來,創造出北大荒版畫藝術的本土生態意境——濃厚的田園牧歌風味與原生態贊歌的時空。
當下中國本土的文化語境包括三個方面,即民俗文化、政治文化與商業文化,不可否認的是,版畫藝術天然地與民俗文化相聯系,又在特定的時代為政治文化服務,也無法脫離全球時代文化消費的大潮。關鍵的問題是,北大荒版畫藝術首先要確定藝術共同的自律性與社會性,在兩者達成辯證統一的同時,還要考慮全球經濟化大潮中的“藝術消費”的層面,可以說,北大荒版畫藝術在當代的文化藝術語境中,很難脫離商業文化與消費社會而獨立發展,純藝術的靜止的封閉的傳承是不可能的。本雅明關于機械時代的藝術復制及“光暈”理論,對于版畫藝術而言,作品的光暈即膜拜價值和獨創性非但沒有縮小,反而增強了對創新能力的需求,因為復制本身就是版畫藝術存在的特點,版畫藝術的發展悖論皆源于此。最好的例證莫過于波普藝術,波普藝術就是通過人們喜愛復制品的心理而風靡全球的,使得大眾文化得以“神圣化”,并由文化藝術的邊緣走向中心與主流,信息時代的復制已成為關于藝術的常識性概念。不可否認的是,大眾文化產業混合了藝術與日常生活的界限,這也成為版畫藝術發展的契機與特權。
另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版畫技術也在發生變化,在這樣的狀況下,若不關注版畫藝術的文化思想或生態理念,若不去有意識地及時傳承,這種傳統藝術勢必會慢慢消失,年畫的式微就是最有力的例證。版畫藝術自身的發展有一個從中心到邊緣的過程,但版畫藝術不能永遠局限于邊緣地位與外在傳播因素,它可以民族化、大眾化、中國化、本土化、地域化與日常生活化,但拒絕邊緣化、精英化、類型化、政治化、商業化與“他者化”。換言之,本土版畫藝術家們的創造中,始終隱含著兩個張力:一是自繪、自刻、自印的版畫藝術宣揚的是“自我要表現什么”二是經濟市場號召的“他者要看什么”的問題;當下的藝術發展的趨勢在于后者,這樣下去甚至會使北大荒版畫藝術喪失了“本真性”,模仿的西方藝術或影像最終會將其取而代之。
四、結論
藝術是高于時代的人類靈性的精華,全球化語境中的北大荒版畫不可能隨著北大荒時代的終結、集體創作的瓦解與全球化,而宣告北大荒版畫的“終結”。作為北方鄉土文化的代表,北大荒版畫藝術只有在不斷的創新中才能得到發展。首先,以中小學為北大荒版畫創作基地,全方位地培養版畫藝術人才,要真正做到從娃娃抓起;同時在北大荒地域中推廣與普及,接受本土大眾的“檢閱”。其次,北大荒版畫創作群體要定期召開作品展覽會,藝術家不僅要做版畫藝術的創作者,而且要成為版畫藝術的推廣者與詮釋者。再次,北大荒版畫藝術家要汲取民間文化的營養,豐富、發展與傳承版畫這一中國傳統藝術,通過表現現代北大荒的文化、生產與生活,實現了北大荒版畫藝術的本土化、民族化、日常生活化與全球化。最后,北大荒版畫達成與西方藝術的對話,重視版畫藝術理論的借鑒與建構;也不要回避將版畫作品變成文化資本,在全球市場經濟中探尋生存與發展之路。
然而,北大荒版畫藝術家不是也不能只為自得其樂或賺取金錢,更不能在追求個性或獨創性中喪失民族傳承與地域文化的協調一致,“弱化甚至丟棄本民族、本地域培育的文化品牌,就失卻了其所承載的精神本質和文化特征,消解了其所應擔當的文化責任。”?讁?訛北大荒版畫藝術創作者有必要注重藝術的公共性、大眾性、共通性與相似性,加強與文化、社會與大眾的溝通和交流。北大荒版畫藝術家更要有全球化的膽略與意識,在多元文化共生的理念下創新與繼承民族藝術。辯證地看,北大荒版畫藝術有傳承就要有創新,沒有創新何談傳承;換句話說,傳承是在創新的基礎上得以實現,創新的最終目標是傳承。
注釋:
【美】羅蘭·羅伯森,梁光嚴譯.全球化:社會理論和全球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楊柳.淺談文革時期的北大荒版畫[J].藝術研究,2008(4).
易陽.傳承與創造——當代版畫藝術創作及拓展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11).
楊學文.中國當代版畫藝術的發展和創新思路[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2).
李璞.北大荒版畫和它的定位[J].文藝評論,2006(3).
趙一凡,等.西方文論關鍵詞[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斯洛文尼亞】阿萊斯·艾爾雅維茨,劉悅笛等譯.全球化的美學與藝術[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余光中.余光中集(第三卷)[M].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袁耕.藝術品牌與文化擔當——簡論作為地域文化品牌的北大荒版畫[J].文藝評論,2008(2).
作者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文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