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媚
摘 要:教師采用的教學策略是教師智慧和技能的體現。學生美術學習的質量體現在學生的認知、技能、情感和創造力等方面。本文主要分析總結如何運用微觀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美術學習質量。
關鍵詞:美術;學習質量;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9-0232-01
學生的美術能力,不僅表現在技能技法方面,還體現在審美能力、美術素養和創新能力上。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美術教育教學策略要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學策略教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建立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美術課堂教學,需要良好的美術教學策略。
一、教學目標與美術學習質量評價
(一)教學目標
評價學生美術學習質量要從教師的教學目標入手。教學目標是預期可以達到的學習結果,分為四個領域:技能、知識、創造、情感。(1)技能領域包括操作技能(構圖、造型、繪畫要素及整體效果)和智力技能(觀察、比較、綜合、想象、思維、創造);(2)認知領域包括形象性材料知識(作品、圖像、實物形象等)和知識性材料知識(知識概念、藝術表現特點、制作步驟等);(3)創造領域(觀察和感受力、技能和風格表現力、想象和思維創造力、個性和氣質表現)體現藝術的本質;(4)情感領域(美感、審美情趣、情操等)目標是培養高尚的情操、學會評價和分析藝術特點,表達個人審美感受。
(二)美術學習質量評價
完成課程教學目標的學生學習質量評價,包括教師評語和作業成績評價。(1)技能目標評價。基本要求:從造型、線條、顏色的質量及運用上評價;具體化要求:從細節的描寫和組織上評價;其余部分:從整體表現力上評價;(2)認知目標評價:學生能否將以往所學知識運用于作業;能否理解并運用課堂知識;能否進行美術欣賞和評述;(3)創造性目標評價。學生對形象特征是否有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是否有獨特的造型能力、個性化表達方式、不尋常的媒材及工具運用能力、別出心材的構思和反常規的藝術創造;(4)情感目標評價。重點在美感,包括作業形式的處理能力、人與自然社會的道德情感、學習興趣和態度。
二、美術教學策略
(一)教法策略
1.教師提問策略。教師的提問能引起學生自發思考。應設計一系列有趣且有意義的問題,避免提出不需要學生思考的問題。(1)引發回憶的提問。引發學生尋找與曾經所學知識關聯的信息;(2)判斷性提問。對事情的原因和結果進行判斷性提問,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激發創意思維的提問。開闊學生的想象力。(4)引發學生注意的提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課堂注意力;(5)暗示性提問。暗示性提問比直接給出答案更有助于學生加深記憶。
2.教師回答策略。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要給明肯定、否定態度。發散性的提問,不宜馬上回答,可以繼續追問;學生回答不完整的提問,可暗示。教師不能判斷的問題,應向學生坦誠,也可以留給學生繼續探究。
(二)學法指導策略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指導策略。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內部心理狀態影響教學效果,情緒好時,效果優;情緒差時,效果差。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能激發學生興趣,如豐富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等。(2)啟發學生自主探索的指導策略。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如互聯網、圖書館、美術館等,收集資料,根據自己的意圖創作。對于資料中的結論,組織學生參與討論,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
(三)情感態度培養策略
(1)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美術情感表達是學生對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價值觀體現。教師可提供中外名人優秀案例,也可用自身修養感染學生,促使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2)營造民主自立的學習環境。教師給學生留足自主學習的空間,不必在每個環節做指導,也不能用標準限制學生。學生一般會重視教師的態度。尊重學生,建立民主愉快輕松的環境,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3)表揚與批評。學生在美術作業中常常流露出一些情感。教師要肯定正確的情感流露,否定錯誤的情感態度。學生之間存在個性差異,評價學生作業時,要從實際出發。學生是否愿意接受評價,評價是否全面,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在表揚時避免大而空的說法,要有針對性。批評時要以學生能夠接受的口吻,幫助學生改正錯誤。(4)營造教學情境。生動的教學情境可以豐富學生情感。制造懸念,引入新興事物,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美術課程教學中引入最近發生的焦點事件,讓學生交流暢談,再引入課題,學生能把情境中的情感轉化為學習動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美術教學策略是實現美術教學目標的手段,包括技能、認知、創造性和情感方面。教師是文化的傳播者也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提高自身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心理規律的教學策略,有效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大根.美術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