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花鼓燈風格,特點
王磊
【摘 要】安徽花鼓燈是一種漢民族歌舞的典型代表。由于不同的鑼鼓和燈歌體現,所以能更好體現出漢民族的文化風采。“蘭花”這種風格特征極為典型的藝術形式,需要從生活中對“蘭花”的情感進行探討,并探討“蘭花”對花鼓燈藝術形式的影響,進而探究其藝術風格的獨有表現力。
【關鍵詞】安徽花鼓燈;蘭花;風格特點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0-0133-01
安徽花鼓燈藝術歷史悠久,內容形式異常豐富,形式也具有多樣性。由于花鼓燈是漢族民間歌舞藝術形式的一種,更是民間藝術的瑰寶之一,是珍貴的藝術遺產。花鼓燈流傳在淮河流域,是一種極為典型的民間廣場藝術形式,特別是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多聚集在麥場上、村頭前,拉開場子,在鏗鏘的鑼鼓聲中表演奔放的舞蹈。
一、地域文化對“蘭花”的風格影響
中原地帶集中了我國南北方各自的文化與傳統,具有多樣性。花鼓燈流行于淮河地區,其舞蹈動作既有江南的秀美,又具有北方女子的潑辣與豪爽,這種兼容南北特性的藝術特點,使得花鼓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花鼓燈將漢族女性的挺拔與熱情表現了出來。花鼓燈的律動以梗為主,這是一種與當地文化相對應的藝術表現形式。淮河流域多雨季,雨后泥濘的道路讓出行變得更加吃力,行走的過程當中需要用力將鞋底的泥水甩掉,于是就被花鼓燈吸收變成了特有的拔泥步。
花鼓燈來源于農村,整體藝術形式基于農村生活當中的自娛自樂。花鼓燈這種藝術形式是完全來自于勞動人民,它是淮河地區人民生活和勞動的真實寫照。它的內容豐富而淳樸,就像淮河人民一樣。花鼓燈當中的蘭花,在表演時既有南方女子的玲瓏與柔美,又兼具了北方女子的灑脫與熱情。同時,花鼓燈也展示了淮河人民的樂觀精神,正是由于淮河人民的這種特性,才能將花鼓燈發展并傳承下來。
二、“蘭花”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
舞蹈是一種動作藝術,更是一種具有感情的藝術類型,在舞動中情感與動作之間的聯系異常密切。“蘭花”舞蹈動作的產生與情感有著直接聯系。每年農忙時節,人們開始歡聚一堂,敲鑼鼓進行相親和慶祝活動,將內心深處的情感宣泄出來。由于“蘭花”的動作異常細膩,同時整個畫面也很豐富,所以有著極強的戲劇性。
文學藝術中的永恒話題——愛情,在花鼓燈藝術中能充分體現出來,傳統的花鼓燈舞蹈表演中,鼓架子和蘭花雙人舞,很多都是嬉戲玩耍和指指戳戳的動作,多是圍繞著扇子進行的,通過男女對掉到地上的扇子或者手絹進行搶、拾等動作,表現出男女之間的情感和快樂,同時也表達出男女之間純真的情感追求,通過大膽、潑辣的行為,獲得心上人歡心的心理狀態,表現出男女之間細膩的情感和微妙的變化。
在花鼓燈表演中,無論是男角還是女角,都顯得十分淳樸。“蘭花”多數情況下是進行即興表演,所以表演中很多指指戳戳的動作會出現,這些動作表現了“蘭花”大膽、潑辣的性格。
由于花鼓燈藝術是一項極為傳統的藝術形式,能直接體現出淮河人民活潑、開朗、率直的性格特點。另外,動作中的“三回頭”等嬌態舞姿也是以情感為主線延伸而來的。提氣能帶動身體向上,頭眼抬起能體現精氣神,連續的反復能讓“蘭花”的眼神異常明亮和俏皮……
三、從生活中走出的“蘭花”
一切傳統藝術都源于生活、源于勞動。“蘭花”的舞蹈語言與人們的生活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花鼓燈中“蘭花”的許多舞蹈詞匯都是來自于人們的勞動和生活,是人們勞動中動作和過程的體現。譬如,端針匾便是模仿農村婦女勞動時的動作;簸簸箕便是人們篩糧食時的動作;上山步是人們登山時的動作,加以夸張的手法進行渲染,等等。這些動作都是通過勞動人民的勞作以及生活總結而來的,通過藝術的表現手法,將其融入到了舞蹈當中,成為了舞蹈詞匯。雖然通過舞蹈進行表達,已經沒有了太深的勞動痕跡,但是當其用來表現勞動生活的時候,所包含的形象便會折射出來。人們不僅能夠從勞動當中得到靈感,同時對于自然景物以及花鳥的細心觀察,也可以從中提取適合藝術表演的素材,將這些素材加以打磨,表達出對生活的向往。
四、結語
花鼓燈的生命力與民間風情、鄉土氣息緊密聯系在一起。安徽花鼓燈具有淳樸的風格,這種獨有的藝術感染力能影響下一代人,更是淮河人民最為淳樸的情感表達方式。因而這種固定的藝術形式能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安徽花鼓燈能在淮河流域扎根、壯大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武文亮.淺談地域文化視角下安徽少兒舞蹈藝術的教育傳承——以安徽花鼓燈舞蹈教育傳承為例[J].皖西學院學報,2014,(01):12-13.
[2]毛華揚,劉加利.以“閃身步”為例淺談步伐訓練在安徽花鼓燈中的訓練意義[J].戲劇之家,2016,(16):12-13.
[3]黃定山.淺談安徽花鼓燈當前的生存困境[J]大眾文藝(理論),2016,(16):12-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