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璜淺談紫砂文化傳統與學院派
劉俊華
摘 要:文化是一條不斷開拓的路,是一條流動的河,是跳動不息的脈絡。“流水不腐,戶樞不蠧。”正如我們所知的,文化藝術是人類精神生活特有的一種創造與表達,只有時刻把握文化的發展脈絡才能緊扣文化藝術的本質特征。
關鍵詞:創新;傳統;藝術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0-027-01
長江流域的文化是中國文明的一大發祥地。宜興位于長江下游的太湖之濱,生活在宜興的先民早就在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從事農業生產,燒制原始的陶器。紫砂文化的博大精深正來自于這厚重的沉淀。從有序可查的歷史文獻中,我們知道紫砂工藝歷經:供春、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顧景洲、蔣蓉等這些名家的實踐經驗積累,總結出世界獨一無二的成熟制陶技藝。宜興紫砂,從明朝紫砂鼻祖供春采土制陶,六百多年來,經過歷代紫砂人的巧手,精心創造了獨有的紫砂成型技法,再以宜興獨特的礦土制成各式各樣、千姿百態的茶具,文房雅玩,花瓶花盆等。
宜興紫砂茗壺,因其造型千姿百態、簡練大方、色彩淳樸古雅、豐富多彩,表現形式獨具匠心,手工工藝精美絕倫,以及獨特的泡茶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獨樹一幟的“國之瑰寶”。大江東去,浪淘沙,卻淘不盡這泥丸小壺的精巧。“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自宋以來,紫砂的優雅深深地烙下了文化的印記。
據史考, 宜興紫砂創作始于北宋,盛于明清。明嘉靖至萬歷年間是紫砂壺興旺成熟的典范時期。此時名家輩出質式姿態萬方。以董翰、趙梁、元暢、時鵬“四大家”所創“圓珠”、“蓮房”、“六瓣圓囊”、“八瓣扁菊”和“高把提梁諸式”等壺式時大彬、李仲芳、徐有泉“三大家“漢方”、“梅花”、“八角”、“葵花”、“僧帽”、“天鵝”、“足節”等壺式最負盛名。他們一改古制法改用褪片、圍圈、打身筒的成型法和泥片鑲接成型法乃紫砂技藝上的一個飛躍。
紫砂文化是一門有著厚重歷史底蘊的傳統文化。紫砂壺的創作是建立在紫砂歷史之上的在今天肩些人將現代陶藝技術運用其中為紫砂創作賦予了時代氣息。但是在不斷改進和提高技藝的同時仍然離不開傳統的技藝手法。這是和紫砂的地域特點、獨特的材質以及工藝手法密切相關的。宜興紫砂從傳統中創新,必須對造型藝術的進行形制改革創新。紫砂的品種與形制,造型式樣之多之廣,是各種陶瓷品種中最為突出的。
創新是藝術進步的靈魂,陶瓷藝術與設計的創新不僅包括材質創新、技法的創新、工藝的創新,更為重要的是思想創新、理念的創新和風格的創新??v觀紫砂歷史不難發現這既是一部紫砂發展史,更是一部創新史。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總之,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紫砂文化必須與時俱進,與時代相結合,惟有堅持創新,才能將紫砂文化發揚光大!宜興紫砂的傳統創新離不開紫砂材質的開發與利用,宜興紫砂飲食著感性美和理性美雙重的內涵,但主要的是感性美。
紫砂材質的特殊性,呈現特殊豐富的觀賞效果,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砂而不澀,光而不亮,粗而不糙,細英明不膩”。
文化藝術是人類精神生活特有的一種創造與表達,只有時刻把握文化的發展脈絡才能緊扣文化藝術的本質特征,保證其具有不竭動力。一把好的砂壺,是集材質美、工藝美、造型美、功能美、品位美于一體的,是火與土的藝術,每一件經過高溫的燒制收縮,不可能產生一模一樣的器皿,它的唯一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如果缺乏作者主觀能動的創作激情,就沒有流淌的自然美,無法讓人感受作者的心境、藝術涵養造詣的表現。
發展中國傳統紫砂陶藝,繼承與創新要符合規律,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不能一概而論,有所偏頗。明清以來,紫砂壺一直采用打身筒和鑲身筒的傳統手工制作工藝,只有采用這個傳統,才能保證紫砂陶藝實用性與藝術性的統一。上世紀60年代“大躍進”時期,由于片面追求產量,紫砂陶藝采用“注漿成型法”,結果不僅使紫砂陶藝失去了傳統特色,而且也提高不了產量??梢?,繼承傳統首先要跟著傳統走,然后在設計和造型上加以創新,才能繼承和發展傳統陶藝。前輩們的精神審美追求標準和歷史作用也是永遠不能忽視的。他們的審美情趣、審美主張,對于廣泛的群體的精神意識,影響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領導和促進作用。文化的清高性、文化的通俗性是并存的,而先進文化一直又是起引領作用的。
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中國人品茗不僅是一種生活需要, 更是一種文化。一縷香茗必得在一把好壺中浸泡, 才能使得其品味得以升華。
作為茶文化的承載者之一, 紫砂壺以其獨有的靈氣和魅力將茶的幽香渲染得神秘、清透、濃郁賦予茶文化豐富多彩的內涵。作為一名紫砂藝術工作者,在這個時刻必須要神清目明,要清晰地把握好文化發展的主要線索,并以此為基礎,注入時代的新氣象,宜興紫砂傳統的造型設計凝聚了前輩藝人的智慧和心血。歷經時代的變遷,文化的薰陶,從而以千姿百態的形式呈現于世。
參考文獻:
[1]沈遐齡.論紫砂早期壺的藝術特色[J].東南文化,1995(04).
[2]蕭建民.陳曼生研究[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
[3]李強.中國古代紫砂壺賞玩[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