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問題及對策研究專題報告
付曉丹
【摘 要】非目的語環境下韓國漢語教學已經初具規模,但實踐教學中在語音教學、課程設置和教材選用、對外合作交流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希望能對中韓漢語交流合作和韓國的漢語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非目的語環境;語音偏誤;漢語課;漢字課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1-0155-02
20世紀90年代中韓兩國建交以來,隨著兩國友好合作關系日益加深,韓國掀起了一股學習漢語的熱潮,學習漢語的人數與日俱增,漢語也逐步成為韓國外語教學的首選課程。韓國中國語教育學會會長孟柱指出:“漢語在韓國是最受歡迎的第二外語。在韓國的正規教育機構中有131所大學和近75所專科大學開設了和漢語相關的專業,選擇漢語為第二外語的高中也占全部高中學校數量的23%。”[1]韓國人為滿足旅游、公司業務交流、個人興趣等方面的需求,會在學校或校外各種漢語培訓機構不定期學習漢語,據統計,目前韓國以不同方式學習漢語的人數已超過30多萬人,在華留學生人數也居世界首位。因此,韓國漢語教學已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
一、韓國漢語教學的現狀
2016年筆者參加了陜西省教育廳對韓合作交流項目,赴韓國江原道原州市雉岳高中和北原女子高中擔任漢語教學一年。在此期間承擔了高二年級學生和在校韓國教師漢語課教學,同時,也參與了江原道教育廳漢語學會的調研、科研等活動。在為期一年的教學實踐和調查研究中,筆者對韓國江原道的高中漢語教學及與中國的合作交流情況有了詳盡了解,發現在非目的語環境下,韓國高中漢語教學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對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希望能對中韓漢語交流合作和韓國的漢語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韓國國內漢語教學分為漢字教學和漢語教學兩種不同的課程,二者各自獨立,沒有聯系。根據各個學校的差異性,漢字課從初中就開始開設,漢字字形使用繁體字教學,在發音上依然采用韓語發音,到了高中階段開始正式開設漢語課,這時才從真正意義上開始漢語學習。漢語課設在高中二年級,學習兩個學期,是作為一種興趣培養和漢語啟蒙性質的課程,不作為高考必考科目。在教材選用上各個學校選用不同的教材,大多選用中國語(第一冊),教學內容包括基礎語音,即聲母、韻母和聲調組成的音節結構,繁體字和簡體字差異對比,每個單元都圍繞一個話題展開簡單的基本會話,課后配有相應的練習。從總體上來看,韓國的漢語教學已經資源完備,進入了正規化階段。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了韓國的漢語教學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之處。
二、韓國漢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語音教學。趙元任先生曾在《語言問題》一書中指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語音教學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學基礎,如果起點過于草率,基礎沒有打好,必然會影響整個學習過程,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2]因此,語音教學是漢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漢語語音教學中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即聲母韻母問題和聲調問題。在漢語學習的初級階段,韓國學生由于受到韓語語音負遷移的影響,總是用熟悉的韓語語音規律來代替目的語的語音規律,常常會出現如下錯誤:一是送氣音偏誤;二是前、后鼻音不分;三是j、q、x與u的拼讀偏誤。四是變調和輕聲、兒化問題;五是聲母中舌面音、舌尖前音、舌尖后音的偏誤。
世界語言總體上可以分為聲調語言和非聲調語言,漢語屬于聲調語言,在漢語語音教學中重點為聲調教學,韓語是非聲調語言,在本族語語音系統中沒有相對應的聲調標準,因此韓國學生在學習語音時往往會受到母語發音特征的影響,因此造成了聲調學習的困難,產生了聲調偏誤。林燾認為,漢語學習中的洋腔洋調不是來自聲母和韻母,而是在聲調和比聲調更高的語音層次。[3]劉藝研究了韓國學生漢語發音的特點,他發現,韓語屬于高低聲調的語言,韓國學生將上升調的陽平念成低平調或者低升調,在去聲方面,他們常常把去聲發成低平調或者低降調,而對于高平調的陰平,他們則往往念成低平調。[4]這種陽平和上升相混、去聲和陰平相混的發音問題是普遍存在的,也是韓國漢語學習者的難點,也是語音教學中的重點。
針對以上語音偏誤問題可以從語音特征、學習者個體差異特點、教學形式等方面綜合考慮,進行糾正。第二語言的習得是在母語基礎上重建一種新的音義結合語言系統,語音是語言符號系統的能指形式,在入門的語音學習階段需要大量的輸入練習,增強感知能力。在語音教學中找出漢語的聲母、韻母和韓語元音、輔音的發音特點,對漢語發音進行分組搭配的強化訓練,發音時盡量擺脫韓語發音的遷移影響,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嘴唇前放一張紙,練習送氣音和不送氣音,也可以讓學生拿一面小鏡子來糾正發音時的口型。聲母、韻母和聲調是構成漢語音節的三要素,聲調教學可以分為字調、變調和語調三個階段進行,教學中加強語音模仿練習、唱聲練習和聽辨練習,通過唱聲練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能夠感受漢語的音韻美,領悟音節聲調高低變化的不同。同時,教師可以分組進行練習和糾音,利用課余時間為每個學生建立語音檔案,發現每個學生發音中的偏誤問題和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糾錯。在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講解上利用多媒體設備演示口腔舌位變化的動態示意圖,有助于提高學生正確的模仿和準確發音,并輔以大量發音練習增強多重記憶效果。
語音教學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是比較單調而枯燥的,學生在學習中難免表現出厭學等負面情緒,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可以采用繞口令、做游戲、唱兒歌、唐詩朗誦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增加練習的機會,這些生動的教學活動簡單明快,在反復模仿和練習中培養聲調的敏感性,為中級和高級階段的漢語學習打下堅實的語音基礎。
(二)課程設置與教材選用。韓國國內漢語課程分為漢字課和漢語課,這兩門課程之間沒有聯系。韓國和中國有著久遠的歷史淵源,中國文化的儒學思想對韓國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漢字的應用在韓國很普遍,韓國有著悠久的漢字教學歷史,漢字課從初中就開始開設,在字體上采用繁體字,發音上采用韓語的發音規則,初中開設的漢字古文課使韓國學生掌握了大約2000個繁體漢字,所以即使沒有學習漢語的韓國人也能看懂一些古文書籍。筆者在參與江原道漢語學會的教學研討,以及與學校校長、漢語老師的交流中也了解到,許多韓國人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是通過閱讀繁體漢字文章獲得的,而對于漢字的發音和意思上卻存在很多問題。另外,韓國高中漢語課重點是語音課,授課和學習中都是以漢語拼音音節形式為載義主體,忽視和弱化了簡體字的認讀和拼寫,所以導致學習者對漢語片面的了解,學習者即使具備了較強的聽說能力,但是認讀和書寫簡體字的能力很弱。
從語言認知的心理過程來分析,母語會對第二外語習得產生遷移作用,影響母語遷移的因素包括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5]Kellerman提出,學習者對語言距離的心理感覺會對母語遷移產生很大的影響。由于韓國漢字課程的特殊設置,學生在開始漢語學習之前已經學習了一些繁體漢字,在學習和使用漢語詞語的過程中,母語的漢字詞有較高的遷移率和錯誤率,在學習的初級、中級和高級階段都會有相當大的影響,大部分韓國漢語學習者認為漢字詞和漢語詞差異不大,這種心理距離淡化了兩種語言的差異,尤其在漢語詞語的理解上產生錯誤理解。再者,漢語是表意文字,應從音、形、義三個方面尋找學習的方法,中國內地漢語教學實施漢語拼音方案和簡體字教學,因此,在非目的語環境下,韓國的漢語教學應該把語音和簡體字作為教學的中心,提高漢語學習的效果。
在教材選用上有些參差不齊。在江原道的高中就有十多種版本的漢語教材,內容設置基本涵蓋了初級漢語教學的內容,但是中國文化的滲透傳播內容沒有,所以應當增添中國文化的介紹內容,還可以在教材的附錄部分添加手工制作內容,例如中國剪紙等,通過實踐剪紙活動親身體驗中國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漢語學習的興趣。
(三)與中國加強交流合作。筆者在韓國江原道進行漢語教學期間,與許多韓國的漢語教師進行了交流合作,為了提高師資水平,實現韓國漢語人才的教學目標,有效提高學生聽說讀寫多方面的漢語交際能力,韓國的江原道、京畿道、濟州道等省教育廳應該多與中國國家漢辦、陜西省教育廳、西安博迪國際學校等建立雙向合作交流項目,加強校際之間交流合作,主要合作包括:第一,聘請中國專任漢語教師赴韓國任教,加強基礎教學階段的語音、會話、聽力教學,為以后的中級和高級階段學習打好扎實的基礎。第二,加強中韓教學科研研討,搜集整理多方面教學資料,研討在初級、中級和高級不同學習階段的教學特點、規律和教學方法,共商解決韓國學生在語音、聲調、句法偏誤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時,與中國專任漢語教師聯合起來,一起編著適合韓國教學環境的實用優秀教材。第三,定期派出韓國漢語教師到中國學習交流,提高整體師資水平,同時選派韓國學生到中國合作的中學和大學參加研修,感受中國文化,在目的語環境中更好地習得漢語,提高漢語交際能力。
三、結語
隨著中韓外交關系日益密切,韓國對漢語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韓國的漢語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非目的語環境下韓國漢語教學已經初具規模,在教學手段上多樣化,教材相對系統化,教學效果也比較明顯,但是實際教學中,在語音教學、教學方式、課程設置和教材編排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希望在今后的漢語教學中充分利用優勢漢語教學資源,改進教學模式,加強合作交流,提升漢語教學水平,以推動韓國漢語教學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孟柱憶.韓掀華語熱中文成最普遍外國語[DB/OL].http://liheming333.blog.163.com/blog/static/654.2009.
[2]趙元任.語言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3]周小兵.對外漢語教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4]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5]唐承賢.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母語遷移研究述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