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舉辦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系統技術應用培訓
王文剛
摘 要:博物館藏品的“預防性保護”,就是應用一切與博物館環境相關的科學技術成果,對館藏文物保存環境進行有效的監測和控制,最大限度的抑制和延緩環境因素對文物材料的破壞作用,就是從源頭上對館藏文物進行保護,著重于“防”。天水市博物館于2016年上馬了“天水市博物館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工程”,對館藏文物保存環境進行了全面的改造提升。本文擬以天水市博物館為例,對預防性保護理念下的博物館文物保存環境改造提升做一淺顯的介紹。
關鍵詞:文物;保存環境;預防性保護
中圖分類號:K87;G2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7-0230-02
一、文物預防性保護的概念
1930年在意大利羅馬召開的藝術品保護國際研討會上首次提出了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概念。至上世紀九十年代,文物預防性保護的理念逐漸被世界主流文化遺產界接受并成為共識。從2005年開始,國家文物局將上海市博物館作為基地,制定了我國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的各項相關標準,以2010年世博會的應用為示范,逐步向全國文博單位推廣。
館藏文物的保存環境一般可分為相互關聯、范圍由大及小的四個層次。室外環境:博物館整體建筑之外的環境。大環境:博物館整體建筑之內的空間環境。小環境:文物庫房、展廳等室內空間環境。微環境:文物展柜、儲藏柜、文物囊匣內的微小空間環境。
影響館藏文物的長期保存的環境因素主要包括環境溫濕度、光照(自然光源、人工光源)、有害氣體(包括氣溶膠)、有害生物(霉菌、害蟲)等。
二、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技術
館藏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技術可以歸納為“穩定”和“潔凈”兩個層面。其中館藏文物環境的“穩定”是指各個不同類別(質地)文物本身已經長期良好適應的溫濕度狀態。根據長期實踐的結果,各類質地文物對濕度較溫度敏感。所以館藏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技術對于“穩定”層面的技術控制就是運用各種技術手段防止溫濕度因素出現大幅度的波動。溫濕度中,保持濕度優先原則。
“潔凈”層面是指館藏文物保存、展示環境中特征污染物濃度達到科學合理安全極限值以內,所謂特征污染物根據文物質地不同,各自文物對不同污染物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所以需要特別關注這些“特征污染物”濃度的凈化控制。
總體上看,博物館環境的預防性保護技術是指通過有效的管理和特定技術應用,從源頭頭上控制文物保存環境中的溫濕度、光照強度、污染物水平,加強環境監測,實施必要的環境調控措施。
三、至2010年天水市博物館文物預防性保護狀況
(一)館藏文物保存環境
天水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屬于西部內陸城市,東經104度35分~106度44分,北緯34度05分~35度10分之間,地處陜、甘、川三省交界。氣候屬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年平均氣溫為11攝氏度,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2.8攝氏度;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零下2.0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491.7毫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季升溫快,秋多連陰雨。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降水適中。極端最高溫38.2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零下17.4攝氏度。
天水市博物館位于天水市秦州區的中心,1979年11月開始籌建,1986年搬遷進伏羲廟辦公,形成館廟合一的格局。2009年新陳列館落成開放,全館總建筑面積35000平方米,展廳面積3400平方米,為仿古建筑院落。庫房面積700平方米,為鋼混結構仿古式建筑,天水市博物館共有藏品3萬余件,其中一級文物54件、二級文物186件、三級文物1180件。主要涉及石器、陶瓷、青銅器、書畫、玉器、印章等眾多種類。庫房文物按材質分陶瓷器和石器類、金屬類、紙質類和民俗文物類分庫放置。
(二)館藏文物健康狀況
2010年天水市博物館對館藏文物進行了全面的健康評估。參照2004年度國家文物局“全國館藏文物腐蝕調查項目”文物相關評估標準,館藏文物進行抽樣腐蝕損失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在已調查的492件文物中,基本完好文物129件,約占調查館藏文物的26.2%;中度腐蝕文物196件,約占調查館藏文物的39.8%;重度腐蝕文物125件,約占調查館藏文物的25.4%;瀕危文物42件,約占調查館藏文物的8.6%。調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度腐蝕以上文物達70%,腐蝕病害在各類文物中普遍存在。
(三)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基礎性設施
天水市博物館文物庫房面積800平方米,展廳和文物庫房共有9套空調機組,上班時開放,下班時關閉。由于展廳既有地暖也有空調,導致相對濕度特別低,一般采用放置純凈水的方法進行加濕;需降低濕度時采用有機硅進行除濕。根據博物館藏品保存環境溫度、相對濕度標準。由于天水市博物館館藏環境晝夜溫差及相對濕度波動劇烈,所以沒有達到館藏藏品保存環境溫濕度的的控制標準。
(四)文物保存環境自檢測
為全面了解天水市博物館館藏文物保存狀況,館里組織專業人員按照《館藏文物保存環境質量監測技術規范》(WW/T 0016-2008)對博物館環境質量進行了檢測。由于當時天水市博物館環境監測設備以溫濕度監測為主,缺乏環境污染物分析檢測設備,所以。監測工作主要針對保存文物的庫房、展廳及陳列展柜內的環境溫度、相對濕度進行監測。根據天水市大氣環境檢測數據,對博物館內環境中的空氣污染物進行初步分析。
(五)天水市博物館文物保存環境評估
調查和監測結果表明,至2010年底天水市博物館各庫房和展廳環境基本不符合文物保存的環境要求,需要改善。
1.部分展廳溫濕度變化范圍較大,造成溫濕度發生劇烈的波動,不利于文物保存。文物儲藏柜對屏蔽外界溫濕度變化有一定作用,所以文物應盡量放入文物儲藏柜和囊盒中保管。
2.庫房或展廳內無有效的空氣質量控制設備,使得污染物氣體濃度較高。應加強對庫房內空氣,包括木制櫥柜內空氣的換氣處理和凈化處理。endprint
3.在文物儲藏柜內放置文物保護專用吸附劑等凈化材料,能更為有效地降低甲醛等污染物的濃度,可以在文物儲藏柜內推廣使用,但同時應注意定期更換。
4.展廳陳列柜相對比較密封,致使各種污染氣體在櫥內富集,含量較高。應采用專用吸附劑、調濕劑等加強對文物展柜內微環境污染物的凈化調控。配備博物館藏展材料評估篩選手段,在陳列裝修時,應對各種裝修材料進行篩選,盡可能使用無污染物揮發或少污染物揮發的裝飾材料;并加強裝修階段的通風措施。
5.展廳內的燈光直接放在陳列櫥內,而且展廳內有自然光帶,這些都不利于對光照水平進行有效控制而損壞文物。建議改造展柜,使展柜內照明燈具按規范設置于文物展覽空間之外。
6.陳列櫥內的蒙布、板材等能對櫥內的相對濕度進行一定的調控,但應對這些材料進行慎重的篩選,防止產生新的污染源。
四、天水市博物館文物預防性保護工程
基于以上評估結果,2016年天水市博物館實施了館藏文物預防性項目保護工程。至2017年初天水市博物館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工程已基本實施完畢。
建立了覆蓋所有展廳、文物庫房、修復中心等文物保存小環境;重點文物展柜、文物保藏柜架、文物囊匣等文物保存微環境的無線傳感檢測系統,終端傳感器對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有機揮發物(VOC)、4種基本環境指標,以及有機污染物、無機污染物和含硫污染物3種綜合環境指標進行實時檢測,全館共布點76個。
同時,通過實時監測環境,實現對異常環境質量的及時預警,第一時間提醒相關人員采取必要的保護和調節措施,有效提高館藏文物保存風險預控的能力。系統還可以及時儲存所采集的數據信息,逐步形成大容量的“環境歷史數據庫”,為博物館工作人員進行文物保護方法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并為保護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該系統的組建可以解決博物館環境基本參數人工監測帶來的不便,提升科學化、智能化文物科技保護的能力。
當前,由于技術發展的限制,部分博物館所關注的嚴重影響文物保存的環境因素,如甲醛、甲酸、乙酸、臭氧、二氧化硫等指標,尚沒有滿足檢測精度的無線傳感監測儀設備。但可以通過配備一些便攜式環境檢測儀和建立“被動采樣—儀器分析”等監測手段,達到及時檢測掌握博物館環境整體質量狀況的目的,同時可對無線傳感檢測數據進行比對檢驗和分析。為此天水市博物館依托館內文物修復保護中心實驗室,購置相關設備,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實現了文物保存環境重點數據的離線分析。離線檢測分析手段獲得的實驗數據,及時錄入“博物館文物保存環境檢測平臺”,并上傳至“全國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平臺”,與無線傳感監測系統的實時監測數據進行比對和補充,并進行統計、分析、作圖、查詢等評估分析。
本項目針對展廳、庫房小環境質量調控實施了以下措施:對文物庫房進行全面改造,配備了恒溫恒濕中央空調,每個分類文物庫房配備空氣凈化機,去除有害氣體;配備22臺高效除濕機,用于改善文物展廳室內小環境的基本濕度控制條件,配合中央空調系統和空氣凈化機對展廳環境進行全面控制。
針對展柜、儲藏柜等微環境質量調控,配備了1000余公斤調濕劑及吸附劑等被動調控材料,對未做恒濕改造展柜的環境敏感文物配用22臺小型凈化—調濕器。對56個文物展柜中的人造板材進行包覆鋁塑膜封閉處理,并對展柜進行調控材料放置美觀性改造或密封性改造。另外,為庫房無囊匣文物配備復合密封膜,依文物尺寸自制密封袋并配用被動調控材料(調濕劑、吸附劑或除氧劑),配備了恒溫恒濕箱用于調濕劑回烘。對書畫展廳沿墻展柜做恒濕改造,為基本成列展廳配備4個一體式恒濕獨立展柜。制作了1320個文物無酸紙囊匣,配置囊盒用小包裝調濕劑等為環境調控功能材料。實現了所有館藏珍貴文物“一物一匣”的保存目標。
五、實踐預防性保護性保護理念過程中的思考
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天水市博物館認真實踐了一次文物預防性保護理念,努力將館藏文物由“被動的搶救性保護”向“主動的預防性保護轉變”。實現了:
1.在天水市博物館建立一整套環境監測系統,實現對全部文物庫房、展廳和重點展柜等文物保存環境質量的及時感知和反饋。包括:布設無線傳感實時檢測系統;配備必要的手持式環境檢測儀器,定期檢測和評估無線監測系統運行狀況;配備應用“無動力擴散采樣器—儀器分析技術,定期對環境污染物進行監測。
2.改造提升了文物展柜質量,配備應用被動調控或主動調控措施整治優化文物保存環境,使天水市館展廳所有珍貴文物展示環境達到國家規定的國家文物展示標準,尤其是國家一級文物隋貼金彩繪圍屏石榻的保存達到國家彩繪文物保存的標準。
3.為天水市博物館1420件珍貴文物配置1320只無酸紙囊匣,為一批文物收藏架配置相應的無酸紙柜架式囊匣,并配備調濕劑和吸附劑,平穩和凈化囊匣內微環境,努力達到“穩定、潔凈”的文物保存環境狀態,提高館藏文物收藏保護能力。
4.制定藏品保護監查管理制度,設立博物館庫房環境監控崗位職責,形成藏品保護管理、協調、監測、分析、處理、預案等一系列風險預控機制,全面提升天水市博物館文物預防性保護水平。
六、實踐中總結出的經驗教訓
1.文物預防性保護理念在博物館的實踐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必然由大小不同的分系統、子項目構成。因此在實施之前要做好整個項目的統籌規劃,以便做到各個分系統間的有效銜接配合,分步合理實施。天水市博物館2011年實施的庫房展廳溫濕度無線檢測系統,系統技術先進,幾年來運行穩定。為2016年天水市博物館實施館藏文物預防性項目保護工程提供了大量基礎性數據。但受當時主觀認識及各種客觀條件限制,未能充分考慮該系統的技術升級和其它預防性保護項目分系統的整合銜接。因此在2016年實施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時,該系統由于技術已顯落后,功能單一且無法整合進新的無線監測系統中,只得拆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必要的重復建設及資源浪費。
2.在項目具體實施時,要充分考慮到本博物館的實際條件,不能一味追究設備的先進程度,唯技術參數論。實際使用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天水市博物館2011年投入使用的某公司無線溫濕度監測探頭,使用外國進口原裝電池,質量過硬,完全能夠做到平均使用時間超一年的要求,但價格昂貴。而國產電池的使用時間只能達到2個月左右。使用國產電池后頻繁的開啟展柜更換探頭電池,對展柜內文物安全埋下不必要的隱患。
參考文獻:
[1]吳來明,徐方圓,黃河.博物館環境監控及相關物聯網技術應用需求分析[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1(03).
[2]陳元生,解玉林.博物館保存環境質量標準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增刊),2002(14).
[3]朱莉.《武漢博物館文物保存環境監測評價報告》結論分析及其思考[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7(01).
[4]吳來明,徐方圓,周浩.預防性保護理念下的博物館保存環境的對策與實踐[A]——東亞文化遺產保護學會保護第二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5]鄭幼明,俞春光,張學軍.博物館恒溫恒濕環境控制系統的建立和優化設計[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增刊),2008(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