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優秀院校 河南省落實畢業生就業政策優...
賈春玲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因此將它融入思修課教學,對于提高本課程教學實效,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意義重大。據此,論文首先簡述二者融合的意義,然后重點探討二者融合的途徑。
【關鍵詞】思修課教學;傳統文化;融合意義;途徑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1-0145-04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思修課”)是大學生進入學校后的第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大學生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素質,使大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1]
習近平總書記在比利時歐洲學院談中華文明時指出:“2000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諸子百家的盛況,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窮地理,廣泛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真諦,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他們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強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2] 作為炎黃子孫,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不能離開這樣一個文化大前提,不能缺少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性支撐。優秀傳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之所在,凝聚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為當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背景。
特別是當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鋒更加頻繁,社會思想觀念日益活躍” [3],這既給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機遇,更給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的危機和挑戰。因此為了讓青少年們健康成長,高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勢在必行,如何加強這兩項工作呢?思想政治課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我們認為,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不失為一條成功之路。下面我們重點探討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之思修課的融合。
一、思修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合的意義
(一)傳承傳統文化是高職院校的職責之所在。高等學校不僅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功能,還應有文化傳承創新的功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沒有文明的支撐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4]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部頒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大學階段,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5]胡錦濤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提出“四個大力”,是對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職能的發展,而“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是對高等教育工作者特別是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期望。他強調指出:“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6]文化傳承與創新是高等院校的職責之一,高職院校思政課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是傳播社會主義文化價值體系的主要陣地,也是傳承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思政課理應為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相應的平臺和渠道。
(二)思修課與傳統文化教育相互融合,能充分發揮二者合力育人的功能。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思修課,更容易為大學生所喜愛和接受,并使之在行動中自覺遵循相應的思想道德體系。思修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和重要渠道,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但當前思修課教學效果仍不夠理想,普遍存在課堂枯燥,學生反響不佳、興趣缺失、實效性不好等問題,學生對傳統思想政治課程的創新表現出強烈的期待。而在思修課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能讓教師從傳統文化的豐厚土壤中汲取文化養料,拓寬教學視野,促使教師重新審視教材,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將教材內容講深、講透,達到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同時,在教學中深入闡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 [7]的時代價值,將使講授內容少幾分說教,而多幾分現實性,對學生更有教益。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 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 [8]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人民智慧的結晶,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具有教化人、培育人的作用,作為高職院校思修課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本課程與傳統文化功能的內在互補性,更新教育理念,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各自優勢,結合教學內容,找準二者的結合點,充分展現合力育人功能。
二、高職院校思修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途徑
(一)充分挖掘《思修》教材中蘊含的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作用。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緊密結合,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一步豐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學效果。” [9]然而,我們的教學是以教材為依托的,因此我們應反其道而行之,即充分挖掘《思修》教材中蘊含的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思修》的內容包括:緒論珍惜大學生活、開拓新的境界;第一章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第二章弘揚中國精神、共筑精神家園;第三章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第四章注重道德傳承、加強道德實踐;第五章遵守道德規范、錘煉高尚品質;第六章學習憲法法律、建設法制體系;第七章樹立法制觀念、尊重法律權威;第八章行駛法律權利、履行法律義務。該課程幾乎每章都設及傳統文化的內容,而且還有專門闡述傳統文化的章節,如第二章和第四章第二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我們可將《思修》課程分為四個板塊的內容。一是理想信念教育;二是道德品質及規范教育;三是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四是基本法制教育。每個版塊(具體章節,另撰文論述,此從略)都可融入傳統文化教育,現列表如下。endprint
在教學中,教師可將教材內容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予以融合,例如在理想信念方面,思修課程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而傳統文化也是一直強調要有立志高遠、始于足下的理想追求。在愛國主義方面,愛國主義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愛國主義名言代代傳頌,是我們新時期愛國主義繼往開來的支柱,而它也是思修課的核心內容。在人生觀方面,《易傳》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孔子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朝聞道,夕死可矣”,等等,這些與我們《思政》教材要求學生要樹立正確的、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是一致的。
在思修課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深刻領會教材每個章節的教學目的,準確把握各個內容之間的邏輯聯系,然后從優秀傳統文化中選取最能體現文化精髓、最能深化教學內容、最能激發學生共鳴、最能優化教學效果的諸如價值觀念、核心命題或經典格言等,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從而解讀教材中的基本觀點及基本原理。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形式多樣,典故、名言、詩詞歌賦、對聯等俯拾皆是,因此,我們圍繞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傳統文化的各種形式。如在講授第二章“弘揚中國精神,共筑精神家園”時,我們引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事例、名言、詩詞歌賦、對聯等,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在講授第三章“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之“促進個人與他人的和諧”時,筆者一開始就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增廣賢文》中的“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善事可作,惡事莫為。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作善鬼神欽,作惡遭天譴。只有和氣去迎人,哪有相打得太平。為人何必爭高下,一旦無命萬事休”,再輔之講述康熙年間張英“讓他三尺又何妨”的智舉,學生馬上便能理解為人應該豁達大度、心胸寬廣,心胸狹小者,于人于己都沒有益處。這樣既豐富和充實了教學內容,又做到教學形式靈活多樣,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思修課教學的過程中。2016年12月7日至8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時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思修課教學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是否意味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也得融入思修課教學的全過程呢?《宋史·岳飛傳》有云:“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原指在戰爭中,指揮作戰要靈活運用戰略戰術,而其中的巧妙,就是善于思考和判斷。岳飛的這句名言對我們很有啟發,它告訴我們,在思政課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自己的思考和判斷,靈活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既不可誤用,也不可濫用。思政課的教學包括兩大部分:一是理論教學;二是實踐教學,因此本文從這兩方面展開論述。
1.理論教學各環節。以傳統文化的道理和經典故事導入新課。如在講授第四章“注重道德傳承,加強道德實踐”時,筆者先引用《禮記·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易·謙》:“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給學生講明 “修身明心”的道理,使同學們明白必須加強道德修養,才能把自己塑造成人格豐滿、道德高尚之人。另如在講解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時,筆者用從小立志的徐霞客的故事引入,讓學生明白樹立遠大理想的重要性,并且教導每個學生在人生的歷程中都應切合自身的實際確立奮斗目標,很自然過渡到教授內容。這種導入不僅具有一定的論證性,更重要的是形式新穎,可達到激發興趣、引生入勝的效果。
以傳統文化為話題,為論證奠定堅實的基石。如在講解第五章“遵守道德規范,錘煉高尚品格”之“職業道德規范”時,我們以儒家“仁愛”“以人為本”思想的講解為起點,進而談到儒家的孝悌之義、仁義禮智信。其中,在講“仁”時,筆者先引用《論語》來解釋什么是“仁”,讓學生了解了它的本質之后,又推及醫生的醫德,學生馬上就明白了醫德其實是以“仁”為本的,他們由衷感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神。
以經典故事打動學生。故事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能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優秀的傳統經典故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講故事來具體、形象地詮釋課堂理論內容,并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如在講授第二章“弘揚中國精神,共筑精神家園”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時,引入民族英雄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屈原的故事等,引導學生樹立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情懷,教育學生處理好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關系;講授第五章“遵守道德規范,錘煉高尚品格”之“家庭美德”時,引入孔融讓梨的故事教育學生要學會仁愛,學會孝順,學會孝敬父母,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講授第一章“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之“在實踐中化理想為現實”時,引入華佗學醫的故事及百里奚的故事讓學生明白“有志者事竟成”“立志須躬行”的道理。
以經典故事為案例引導討論。如在講授第五章“遵守道德規范,錘煉高尚品格”之“職業道德”時,結合我校醫學生的特點,引入案例:明代醫生羅鏈著醫書授給他的兒子,有一天,他的兒子喝醉了酒為人治病,羅鏈發怒說:“奈何以性命為戲?”就把醫書燒掉了,沒有再傳給兒子。提出問題:“為什么羅鏈不傳醫書給他兒子?”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氣氛甚為熱烈。由于知識面的局限,學生基本都知道醫德的重要,但是如何支撐自己的觀點學生缺少論據。此時,教師總結:“這說明古人在培養醫學人才中對醫德的注重,并留下了許多精彩的論述,如宋代《省心錄·論醫》中‘無恒德者,不可以作醫。 晉代楊泉‘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答理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縱觀古今中醫各家,大凡有所建樹者,無一不是德藝雙馨之醫家。所以作為未來的醫務工作者,我們必須注重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
在教學中,結合醫學生的特點,將傳統文化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對加強醫學生職業道德的重要性認識,取得了較好的效果。endprint
以經典名言深化教學內容。在講完憲法第53條規定的若干具體義務后,教師最后以“修身、慎獨、內省”六字總結,讓學生明了應該如何履行義務,并且印象深刻。
當然,好的教學內容確定了,還要運用恰當的方法和手段,否則教師的教學會很難收到預期效果。因此,教師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例如講授法、討論法、小組學習、讀書指導法等,提高了教學效率。教師們都能熟練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直觀教育,調動學生的感官,讓教學更具鮮活性,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實踐教學。思想政治教學必須堅持知行統一。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的理論學習,更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理論內化為良好的思想認知和道德素質,并體現在學生的日常行為中。因此思修課與傳統文化融合,不僅要體現在理論教學中,也應在實踐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進而提高教學的質量。如何在實踐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
指導學生撰寫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小論文。在思修課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和社會熱點問題及學生關心的問題,擬定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論文題目,讓學生思考、探究,撰寫小論文。
開展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如誦讀賽、演講比賽、辯論賽、倫理劇表演等。
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如我們專門制定社會調查計劃,在假期要求學生對民族民俗進行調查并撰寫調查報告,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理解,進而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認同感,培養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組織學生參觀歷史遺跡、遺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例如我們曾組織學生參觀畢節川滇黔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畢節烈士陵園,并撰寫小論文,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樹立崇高理想抱負。
通過一些校內外實踐活動的開展,(下接第158頁)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得到了提升,將書本上的理論轉化為了鮮活的認識,內化為了自己的思想品德和行為方式,外化為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中華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它不僅可以豐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而且可以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能。但文化是歷史的產物,它有時帶有時代的局限性,因此我們一定要以習近平同志的重要論述為指針,“對我國傳統文化,對國外的東西,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10]只有用科學方法認真分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去舊賦新,才能真正實現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當代價值。
注釋:
[1]《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13.
[2]習近平談優秀傳統文化[EB/OL].http://www.wenming.cn/ll_pd/wh/201312/t20131211_1631206.shtml
[3]《教育部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2014(3).
[4]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86.
[5]《教育部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2014(3).
[6]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單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3.
[8] 習近平談優秀傳統文化[EB/OL].http://www.wenming.cn/ll_pd/wh/201312/t20131211_1631206.shtml
[9]《教育部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2014(3).
[10]習近平論中國傳統文化——十八大以來重要論述選編[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8/c_126206419.htm
參考文獻:
[1]張岱年,方立克.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田廣林.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endprint